孩子上國際學校卻要請中文家教?進校後才發現困擾不少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近日,晶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多所知名國際學校家長群中,探究深圳本地國際學校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從中找出極具代表性的幾大現象進行調查。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

&nbsp&nbsp&nbsp&nbsp孩子上國際學校卻要請中文家教?

&nbsp&nbsp&nbsp&nbsp一些深圳家長熱衷送孩子入讀國際學校,進校後才發現困擾不少,晶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距2018年中考僅剩1個月左右,除了每天關心孩子備考的狀態外,讓考生家長最焦慮的便是孩子中考期間的擇校問題。

&nbsp&nbsp&nbsp&nbsp「哪所學校好?」

&nbsp&nbsp&nbsp&nbsp「哪所學校真正適合我家孩子?」

&nbsp&nbsp&nbsp&nbsp這些問題不斷地在家長腦中浮現……事實上,這類問題不僅困擾著中考考生家長,甚至不少小學、學前班孩子的家長也早早加入了「擇校困難戶」的隊伍。

&nbsp&nbsp&nbsp&nbsp記者調查發現,在「擇校困難戶」中,最讓家長難以抉擇的就是國內體系與國際體系,是讓孩子在上一輩人都經歷過的國內公辦學校中完成學業,還是直接讓孩子從小就進入國際學校,在英語上實現「搶跑」?這對許多家長來說還真是一個猶豫不決的選項。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有些家長對國際學校完全是「莫名崇拜」,對孩子所學的國際課程也是一知半解,而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上國際學校近乎「瘋狂」,但所做的準備在旁人看來卻基本上是無用功。

&nbsp&nbsp&nbsp&nbsp近日,晶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多所知名國際學校家長群中,探究深圳本地國際學校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從中找出極具代表性的幾大現象進行調查。

&nbsp&nbsp&nbsp&nbsp現象一:

&nbsp&nbsp&nbsp&nbsp中文成「外語」,

&nbsp&nbsp&nbsp&nbsp我給孩子請了個中文家教

&nbsp&nbsp&nbsp&nbsp黃敏紅(化名)是一位80後媽媽,她的兩個孩子目前均就讀於深圳一家知名國際學校,大女兒是從公辦初中中途轉入,小兒子則是從幼兒園開始便進入了國際學校。黃女士告訴記者,一開始想著以後要讓孩子出國留學,覺得越早進入這個體系越好,便毫不猶豫地將孩子送了進去,可一段時間後,黃女士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更大的難題:說不好中文!

&nbsp&nbsp&nbsp&nbsp黃女士表示,大女兒是中途轉學,所以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在小兒子身上,問題卻十分凸顯。「原本想著我們自己是中國家庭,平時都會說中文,多少會言傳身教地影響到孩子,所以根本沒擔心過,直到孩子上了一年級,認字、說中文都比身邊同齡孩子差,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nbsp&nbsp&nbsp&nbsp在意識到問題後,黃女士也是十分迅速地採取補救措施,當即就為孩子找了位中文家教,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一開始孩子會牴觸,因為平日裡都是英文教學,課本也是全英文,他就是不願意學,後來慢慢引導下才開始一點一點地學起來。」黃女士說,以前一周上2節中文課1個多小時,現在感覺孩子進度太慢,家裡人都著急,便一周增加到了6個小時,每個小時的家教費用300元左右。「中文比英文難多了,孩子現在學起來也十分吃力。」

&nbsp&nbsp&nbsp&nbsp目前,黃女士的小兒子雖是一年級,但平日裡卻能夠閱讀簡單的英文小說,並可以流利地用英語交流,其英文水平可以說是完全超越其他公辦學校的同齡孩子,但中文水平就不太樂觀了。黃女士坦言,可能還不如幼兒園裡的一些孩子。在問到孩子的母語將來應該歸為哪一類的時候,黃女士告訴記者,還是想要歸為漢語,作為中國人,漢語必須要拾起。

&nbsp&nbsp&nbsp&nbsp黃女士告訴記者,身邊和她一樣經歷的家庭不在少數,不少在國際學校就讀的中國孩子都請中文家教,讓孩子加強中文學習。

&nbsp&nbsp&nbsp&nbsp現象二:

&nbsp&nbsp&nbsp&nbsp為上「純正」國際學校,

&nbsp&nbsp&nbsp&nbsp重金買外國永居身份

&nbsp&nbsp&nbsp&nbsp在不少深圳家長眼裡,只招外籍學生的學校格外有吸引力,在他們看來,「純正」的國際學校才能真正讓孩子體驗到國外文化的精髓。為此,一些家長竟不惜重金為孩子買外國永居身份,而來自南山區的陳麗(化名)就是其中一員。

&nbsp&nbsp&nbsp&nbsp據介紹,陳女士的孩子剛剛5歲,但是家裡已經為他的教育問題「深謀遠慮」。「未來的發展是全球性的,時代變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最重要的不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認知模式、思維模式。所以我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西方啟發式的培養模式。」目前,陳女士的孩子還小,雖然也是國際教育、國內教育「兩手抓」,但陳女士更傾向於國際教育。

&nbsp&nbsp&nbsp&nbsp陳女士自己是從事人事工作的,在她眼裡個人的成長與教育環境密切相關,她認為應試教育不利於孩子個性的培養和多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基於對未來時代需求和不同教育環境的思考,她在追逐國際學校的道路上逐漸開始了較為「瘋狂」的嘗試。

&nbsp&nbsp&nbsp&nbsp陳女士告訴記者,在面試一所極受歡迎的「純國際」學校時,她為孩子提前一個月購買了外國永居身份。對於這個小國永居身份,進入國際學校並不太佔優勢,但她坦言「也不知道能發揮多大作用,就是想作為敲門磚」!

&nbsp&nbsp&nbsp&nbsp為了拿到學校的面試機會,陳女士還交了2000多元的面試費用,遺憾的是即便是做了諸多準備,但最終還是沒有通過考核,2000多元的面試費用也打了水漂。儘管如此,陳女士依然在不斷地從多方面進行嘗試,希望可以拿到國際學校的「入場券」。

&nbsp&nbsp&nbsp&nbsp現象三:

&nbsp&nbsp&nbsp&nbsp教師流動率較大,

&nbsp&nbsp&nbsp&nbsp孩子頻繁換「導師」

&nbsp&nbsp&nbsp&nbsp走訪中,大多數家長均反映國際學校教師變動太快,流動率過大。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剛熟悉一位老師的教學方式沒多久,便更換了「導師」,這讓他很無奈。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一位在深圳從事多年留學工作的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國際學校教師流動率大其實已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現在不少國際學校採取「淘汰制」,在學生、家長中口碑不好的便會被辭退,這種做法事實上也是有利有弊。不過,他也透露,在老師方面,一些任職國際學校的老師其實更願意去有編制的公辦學校,一邊任教於國際學校,一邊考公辦學校職位,一旦被公辦學校錄用,便會毫不猶豫離職,這也是國際學校教師流動率大的一個原因。

&nbsp&nbsp&nbsp&nbsp該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學校常常會有許多外教,而這些外教的資歷才是廣大家長應該去著重關注的,「據我了解,許多外教事實上只是國外社區大學文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專科,他們沒有經歷過系統的教學培訓,這些在國內是不被認可的。」該業內人士說。

&nbsp&nbsp&nbsp&nbsp現象四:

&nbsp&nbsp&nbsp&nbsp「快樂教育」和「壓力過大」都令人憂慮

&nbsp&nbsp&nbsp&nbsp張雲(化名)曾是一名國際教育輔導老師,接觸過很多國際學校的學生,她發現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在國際學校的學習上有很多憂慮。比如部分學校注重「快樂學習」,在課程設置上比較寬鬆,就會導致有些家長憂慮孩子獲取知識過少,以至於在中途想讓孩子轉學校。

&nbsp&nbsp&nbsp&nbsp還有些家長焦慮孩子以後到國外能否適應,因為自己孩子所在的國際學校,「本質」上並不像是國際學校,班上全是中國孩子,與將來去國外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nbsp&nbsp&nbsp&nbsp某國際教育機構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國際學校壓力還真不比國內體系的小。以美國體系為例,標準化考試不在少數,SAT、AP、託福等都有一定難度,對於本身學習能力不是特別強的學生,很容易與其他學生產生差距,導致國際學校中、優生特優,差生更差,也最終導致學生錄取差距相差較大,良莠不齊。(記者 徐峰 張穎)

相關焦點

  • 「送孩子進國際學校兩年後,我後悔了」
    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其他城市,大家都心知肚明,外教多的國際學校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網課質量的問題,畢竟外教分布在不同國家,時差就是一個大障礙,家長們其實很能理解。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美高美本的中國學生在國內上著美國學校的網課。但悅悅爸不能接受是孩子所在學校的網課之差超越了北京其他國際學校,更不能接受的學校處理這件事的態度。  在上海上的大學,悅悅爸有不少同學身在上海。
  • 京圈父母的成才夢,國際學校託不住?
    南悅目標明確,「我們還是要去美國的」。她首先排除英式學校德威,後在參觀順義國際學校後,對那裡的中文學習氛圍產生懷疑,最終選擇當時風頭正勁的A校。詹佳佳則在考察完學校後,默默在心裡畫出一張「三梯隊」量表:綜合自身實力、硬體及學費等因素,她最終選擇了二梯隊的B學校。
  • 定居日本,你選擇給孩子上公立、私立、中華還是國際學校
    因為都是一個個字熬夜辛苦碼出來的,無法接受別人盜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理解。本文信息量巨大,有興趣的朋友請耐心看完。最近隨著日本對外的逐步解封,越來越多拿到日本長期籤證的朋友開始陸陸續續準備入境了,這裡要恭喜各位,熬了半年多總算熬出頭了。不過這幾天有不少網友在問我關於孩子上學的問題,到底該讓孩子上哪種學校,中華學校好不好,國際學校好不好等等相關問題。
  • 定居日本,你選擇給孩子上公立、私立、中華還是國際學校?
    不過這幾天有不少網友在問我關於孩子上學的問題,到底該讓孩子上哪種學校,中華學校好不好,國際學校好不好等等相關問題。很多家長用國內的思路想日本的問題,所以可能會出現一定誤解,日本和國內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今天就來把日本這裡的情況講講清楚。
  • 這是一個六歲緬甸華人兒童的童年:中文學校學ㄅㄆㄇ,國際學校講英文,晚上與家教念緬文
    ,和大陸方面合作密切等原因姊姊最近和她先生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最近頻頻爭吵,原因是我姊姊的孩子五歲了,她和孩子的爸爸面臨一個問題,究竟要送小孩子上哪一種學校?華人人口佔緬甸總人口的2.5%,在緬甸的每個華人家庭裡,當孩子到達學齡後,父母都要面臨一個訣擇,就是要讓孩子上哪一種語言的學校。緬甸和大多數的東協國家一樣,擁有多種語言學校,包括國立的緬甸學校,私立緬文學校,私立英語授課國際學校,正體中文學校(採臺課綱),簡體中文學校(採大陸課綱)。
  • 為什麼中國不少孩子學不進知識?大學生家教,看見家庭教育的一地雞毛……
    那時,她在北京一所985大學的中文系讀大二,學院的微信群裡有人在找語文和英語家教,她想抓住機會賺點外快,打了電話過去,聯繫到的是海澱一所頂級中學的老師。按照對方的要求,於嶺在晚上7點到達了學校附近的快餐店,在桌邊等待她的,是那位老師和一名高三學生的母親。
  • 廣州不少家長請「家教」為孩子惡補長跑應對中考
    「長跑」是不少學生中考的一道「坎」  2013年中考體育考試將變長跑800米/1000米  廣州馬拉松猝死事件引發家長對考長跑的擔憂  請「家教」惡補長跑有必要嗎?  從有學校校運會取消長跑到馬拉松長跑選手猝死事件,長跑成了坊間熱議的話題。其實,長跑也困擾著部分廣州市初三級的學生和家長———原因是從2013年起中考體育必考項目從原來的200米變為女生考800米、男生考1000米。  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中考栽在長跑上,開始找輔導機構為孩子培訓長跑。體育也能像文化課一樣補習嗎?有沒有這個必要?
  • 調查了北京IB國際學校授權數據後,我們才發現……
    今天和大家聊聊北京IB學校......通過這幾年的擇校數據,毫無疑問國際學校IB課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所青睞。近期收到不少家長留言,諮詢關於如何辨別IB學校,以及如何查詢IB學校的問題,具體查詢方式咱們下面會講到。
  • 國際學校或公校,切莫「身在曹營,心在漢」
    事實上,我見過不少讀公立學校的朋友家孩子,他們的孩子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非常優秀,有思想有性格,並且有很突出的藝術特長,有不少早早就被父母送到國外。而國際學校的孩子,繁忙程度真的與公立校不相上下,課外花的時間絕對不輸公立學校。我們去上的公文數學,國際學校孩子比例就相當不低,而奧數、英文補習、中文補習,對國際學校來說,也實在是家常便飯。
  • 上國際學校後,難道意味著孩子中文學不好?
    中考馬上要來了,各國際高中開始也開始進入招生階段,很多家長也是將眼光放在了國際教育上,早早就開始考察各大學校的辦學情況和課程優勢,尤其7月是擇校旺季,家長們更是一刻都不能馬虎。今天坦途網來和大家解釋一個錯誤的理解,上國際學校就學不好中文是一個誤解。
  • 「一帶一路」帶動中文教育升溫——專訪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中文...
    圖為熊華麗校長在加拿大國際學校課堂上。(圖片由熊華麗本人提供)  新華網:您的從業生涯都是在新加坡度過的,請您講講對新加坡國際學校中文教育過去的印象。  熊華麗:前些年,在大多數國際學校開設的中文課上,學生能學到的東西大多是「三句半」——你叫什麼名字?你幾歲?你是哪國人?再見!學校只是開設一門語言課,讓學生了解中文,有人把新加坡國際學校中文教育比喻成「蜻蜓點水」。  新華網:近幾年,不少家長認為新加坡國際學校的中文教育「煥然一新」,您認為呢?
  • 到底上國際學校好還是出國讀私校好?看完本篇再選(英國篇)
    今天刷屏的是上海「新中考」改革後首考歷史,體制內和雙語雙軌制九年制教育的學生都要考,先祝同學們都順利考過。送完祝福,來說下今天想聊下的事,每年暑假開始後,完成學校 「KPI」 的家長們,都在問自己,到底送孩子走體制外的國際學校,還是一跺腳直接送出國讀英美私校留學算了。今天師太恰好有空,來嘮會嗑。
  • 倫敦地區41%的學生上過家教!最貴課程竟然是中文?
    很多人認為,歐美國家的孩子都是快樂學習,只有亞洲家長對子女教育格外「雞血」...但實際上... 在名校畢業生壟斷法律、醫學、傳媒行業的英國更是如此,成為「精英」的步就是進入精英大學,所以為了把孩子送入頂尖名校,家長也是削尖了腦袋。
  • 【心家教】學英語要不要上培訓班
    現實是,很多家長做不到平時跟孩子講英語,只能把孩子送到外語培訓班,尤其是有外教的機構,無論花費多少都在所不惜。但學習效果如何呢?很多上了大學甚至研究生的孩子,一講英語還是舌頭打結,有口難言,問題多出在學習英語的方式不恰當。洪蘭老師認為第二語言雖然是從小學習最好,因為小時候大腦的可塑性最強,容易模仿,容易記住,對發音的確有幫助,但也要考慮付出的代價。
  • 父母請家教時注意這3點,孩子才會教得好
    如今,不少父母都會為孩子報課外班。有的父母還認為:「別人都請了,自己不請怕耽誤孩子,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請家教為孩子補課,自然孩子的作業量就增加了。除了平時課堂上的作業,還要完成家教老師安排的作業。
  • 史上最強家教的背後,坐擁千萬房產的父母砸錢請北大才子!
    家長想了解的問題——可通過關鍵詞搜索往期文章,比如:搖號、上實、明珠、徐匯、學區房、神秘機構、小而美、國際學校、包玉剛、世外、平和、星河灣、一貫制、幼升小等關鍵詞。孩子成績不好,去外面補習?路上太折騰了!
  • 南京家教調查:一半學生請家教 老師月入過萬
    南方網訊  在名牌小學,一個班有50%以上的小朋友上家教,在初、高中畢業班,不請家教的學生寥寥無幾;有老師光做家教一個月的收入就能超過兩萬;有的家庭,一個月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在孩子的家教上,昨日,記者就南京市家教的現狀做了一番調查採訪,其中的一些數據令人驚訝。
  • 外語教師為自己孩子請英語家教
    奮戰在三尺講臺上送走一批批學生,桃李滿天下的感覺讓老師們十分驕傲。但當不少教師的子女入學後,他們卻遇到了一個難題。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城部分中小學校發現,許多老師都為教育子女感到發愁,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學校裡,我能教好那麼多學生,但為啥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 在國際學校上學有什麼樣的體驗?
    隨著留學熱潮愈演愈熱,國際學校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國際學校總給人高大上的感覺,有幾分神秘氣氛,常被解讀為貴族學校,裡面的孩子非富即貴,學習輕鬆,很容易畢業。是這樣嗎?通過對北上廣國際學校的學生做了調查了解到,看看他們讀國際學校的體驗。
  • 俞敏洪:孩子應該在公立學校長大,還是國際學校?
    我的孩子在西方成長很好,我女兒生在國內,幼兒園開始在加拿大,高中畢業後又在美國上大學。我兒子是出生在加拿大,一直長到了11歲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我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倒過來了,我發現我的兩個孩子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差。我兩個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學中文難的不得了,讓他默寫詞,看了以後記住了,第二天又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