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晶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多所知名國際學校家長群中,探究深圳本地國際學校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從中找出極具代表性的幾大現象進行調查。
    原標題:
    孩子上國際學校卻要請中文家教?
    一些深圳家長熱衷送孩子入讀國際學校,進校後才發現困擾不少,晶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深圳新聞網訊 距2018年中考僅剩1個月左右,除了每天關心孩子備考的狀態外,讓考生家長最焦慮的便是孩子中考期間的擇校問題。
    「哪所學校好?」
    「哪所學校真正適合我家孩子?」
    這些問題不斷地在家長腦中浮現……事實上,這類問題不僅困擾著中考考生家長,甚至不少小學、學前班孩子的家長也早早加入了「擇校困難戶」的隊伍。
    記者調查發現,在「擇校困難戶」中,最讓家長難以抉擇的就是國內體系與國際體系,是讓孩子在上一輩人都經歷過的國內公辦學校中完成學業,還是直接讓孩子從小就進入國際學校,在英語上實現「搶跑」?這對許多家長來說還真是一個猶豫不決的選項。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有些家長對國際學校完全是「莫名崇拜」,對孩子所學的國際課程也是一知半解,而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上國際學校近乎「瘋狂」,但所做的準備在旁人看來卻基本上是無用功。
    近日,晶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多所知名國際學校家長群中,探究深圳本地國際學校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從中找出極具代表性的幾大現象進行調查。
    現象一:
    中文成「外語」,
    我給孩子請了個中文家教
    黃敏紅(化名)是一位80後媽媽,她的兩個孩子目前均就讀於深圳一家知名國際學校,大女兒是從公辦初中中途轉入,小兒子則是從幼兒園開始便進入了國際學校。黃女士告訴記者,一開始想著以後要讓孩子出國留學,覺得越早進入這個體系越好,便毫不猶豫地將孩子送了進去,可一段時間後,黃女士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更大的難題:說不好中文!
    黃女士表示,大女兒是中途轉學,所以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在小兒子身上,問題卻十分凸顯。「原本想著我們自己是中國家庭,平時都會說中文,多少會言傳身教地影響到孩子,所以根本沒擔心過,直到孩子上了一年級,認字、說中文都比身邊同齡孩子差,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意識到問題後,黃女士也是十分迅速地採取補救措施,當即就為孩子找了位中文家教,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一開始孩子會牴觸,因為平日裡都是英文教學,課本也是全英文,他就是不願意學,後來慢慢引導下才開始一點一點地學起來。」黃女士說,以前一周上2節中文課1個多小時,現在感覺孩子進度太慢,家裡人都著急,便一周增加到了6個小時,每個小時的家教費用300元左右。「中文比英文難多了,孩子現在學起來也十分吃力。」
    目前,黃女士的小兒子雖是一年級,但平日裡卻能夠閱讀簡單的英文小說,並可以流利地用英語交流,其英文水平可以說是完全超越其他公辦學校的同齡孩子,但中文水平就不太樂觀了。黃女士坦言,可能還不如幼兒園裡的一些孩子。在問到孩子的母語將來應該歸為哪一類的時候,黃女士告訴記者,還是想要歸為漢語,作為中國人,漢語必須要拾起。
    黃女士告訴記者,身邊和她一樣經歷的家庭不在少數,不少在國際學校就讀的中國孩子都請中文家教,讓孩子加強中文學習。
    現象二:
    為上「純正」國際學校,
    重金買外國永居身份
    在不少深圳家長眼裡,只招外籍學生的學校格外有吸引力,在他們看來,「純正」的國際學校才能真正讓孩子體驗到國外文化的精髓。為此,一些家長竟不惜重金為孩子買外國永居身份,而來自南山區的陳麗(化名)就是其中一員。
    據介紹,陳女士的孩子剛剛5歲,但是家裡已經為他的教育問題「深謀遠慮」。「未來的發展是全球性的,時代變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最重要的不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認知模式、思維模式。所以我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西方啟發式的培養模式。」目前,陳女士的孩子還小,雖然也是國際教育、國內教育「兩手抓」,但陳女士更傾向於國際教育。
    陳女士自己是從事人事工作的,在她眼裡個人的成長與教育環境密切相關,她認為應試教育不利於孩子個性的培養和多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基於對未來時代需求和不同教育環境的思考,她在追逐國際學校的道路上逐漸開始了較為「瘋狂」的嘗試。
    陳女士告訴記者,在面試一所極受歡迎的「純國際」學校時,她為孩子提前一個月購買了外國永居身份。對於這個小國永居身份,進入國際學校並不太佔優勢,但她坦言「也不知道能發揮多大作用,就是想作為敲門磚」!
    為了拿到學校的面試機會,陳女士還交了2000多元的面試費用,遺憾的是即便是做了諸多準備,但最終還是沒有通過考核,2000多元的面試費用也打了水漂。儘管如此,陳女士依然在不斷地從多方面進行嘗試,希望可以拿到國際學校的「入場券」。
    現象三:
    教師流動率較大,
    孩子頻繁換「導師」
    走訪中,大多數家長均反映國際學校教師變動太快,流動率過大。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剛熟悉一位老師的教學方式沒多久,便更換了「導師」,這讓他很無奈。
    記者從一位在深圳從事多年留學工作的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國際學校教師流動率大其實已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現在不少國際學校採取「淘汰制」,在學生、家長中口碑不好的便會被辭退,這種做法事實上也是有利有弊。不過,他也透露,在老師方面,一些任職國際學校的老師其實更願意去有編制的公辦學校,一邊任教於國際學校,一邊考公辦學校職位,一旦被公辦學校錄用,便會毫不猶豫離職,這也是國際學校教師流動率大的一個原因。
    該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學校常常會有許多外教,而這些外教的資歷才是廣大家長應該去著重關注的,「據我了解,許多外教事實上只是國外社區大學文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專科,他們沒有經歷過系統的教學培訓,這些在國內是不被認可的。」該業內人士說。
    現象四:
    「快樂教育」和「壓力過大」都令人憂慮
    張雲(化名)曾是一名國際教育輔導老師,接觸過很多國際學校的學生,她發現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在國際學校的學習上有很多憂慮。比如部分學校注重「快樂學習」,在課程設置上比較寬鬆,就會導致有些家長憂慮孩子獲取知識過少,以至於在中途想讓孩子轉學校。
    還有些家長焦慮孩子以後到國外能否適應,因為自己孩子所在的國際學校,「本質」上並不像是國際學校,班上全是中國孩子,與將來去國外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某國際教育機構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國際學校壓力還真不比國內體系的小。以美國體系為例,標準化考試不在少數,SAT、AP、託福等都有一定難度,對於本身學習能力不是特別強的學生,很容易與其他學生產生差距,導致國際學校中、優生特優,差生更差,也最終導致學生錄取差距相差較大,良莠不齊。(記者 徐峰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