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發端於小崗村的「大包幹」成為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
這40年,是一個國家希望破土、命運重生的40年,也是中國企業家精神迸發的偉大的40年。
包括柳傳志、宗慶後、任正非、馬雲、馬化騰、雷軍、王興、張一鳴等在內的一批企業家,他們用執著和努力,開啟了一波又一波創新浪潮,詮釋出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厚重底色。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也是改革開放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
勇於變革、勇於擔當是他們的代名詞,他們並不引發變化,但總在變化中尋找機遇,在機遇中尋求突破。
2018年,在改革開放的逗點裡,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產業面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雷軍、馬雲、任正非、馬化騰、郭廣昌和曹德旺等企業家紛紛發聲,再掀一股「奮鬥」熱潮。
自強不息,奮鬥不止,企業家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回顧精彩的2018年,綜合在這一年裡具有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家言論,我們來做一個盤點:
一、最受鼓舞的企業家言論:
《雷軍:小米是誰?小米為了什麼而奮鬥?》
2018年5月,小米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時,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出的天問:《雷軍:小米是誰?小米為了什麼而奮鬥?》,無疑是2018年度標誌性影響力企業家言論。
一經發出,在企業家群體中引發了強烈共鳴。引發一片江湖迴響。復星郭廣昌、何小鵬等知名企業家紛紛撰文回應。
小米上市之後,展現小米奮鬥史的紀錄片《一團火》又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在企業家群體中引發了強烈共鳴。
人民日報也罕見地發表了評論文章,指出奮鬥從來就是企業家的底色,高度肯定了雷軍之問是新時期企業家奮鬥精神的體現。
今日凌晨,人民日報今日評論部文章《用奮鬥定義我們的時光》指出,不久前,「漢語盤點2018」的年度字揭曉,答案令很多人共鳴:「奮」。
這個字是個人的狀態,也是國家的狀態;是2018年的姿態,也是40年不變的身姿。
雷軍的這番話可以說是喊出了2018年企業界的最強音,因為面臨一切艱難險阻,中國從來都是以奮鬥作答。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以下是雷軍公開信全文:
《小米是誰?小米為了什麼而奮鬥?》
您好!感謝您對小米的關注和支持。當您打開這份文件時,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家風華正茂、勃勃向上的公司,更是一份由勇氣和信任所支撐的新商業藍圖。
在此,我想向您說明,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
具體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我們的使命是,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8年來的每一天裡,「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的願景都在驅動著我們努力創新,不斷追求極致的產品和效率,成就了一個不斷締造成長奇蹟的小米。
2010年4月成立小米時,我和我的合伙人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做一款讓我們自己喜歡、覺得夠酷的智慧型手機。我們8個聯合創始人中,6人是工程師,另外2人是設計師,都是消費電子設備狂熱的「發燒友」。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這八個字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整體,遠超用戶預期的極致產品,還能做到「價格厚道」,才能真正「感動人心」。
創新科技和頂尖設計是小米基因中的追求,我們的工程師們醉心於探究前人從未嘗試的技術與產品,在每一處細節都反覆雕琢,立志拿出的每一款產品都遠超用戶預期 。
我們相信打破陳規的勇氣和精益求精的信念才是我們能一直贏得用戶欣賞、擁戴的關鍵 。
不止於技術,我們推崇大膽創新的文化。從手機工藝、屏幕和晶片等技術的前沿探索,到數年贏得的200多項全球設計大獎;從「鐵人三項」商業模式,到通過「生態鏈」公司集群 ;
從「用戶參與的網際網路開發模式」,到小米線上線下一體的高效新零售…… 創新精神在小米蓬勃發展並滲透到每個角落,並推動我們不斷加快探索的步伐。
目前,我們是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並且創造出眾多智能硬體產品,其中多個品類銷量第一。
我們還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平臺,連接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與此同時,我們還擁有1.9億 MIUI月活躍用戶,並為他們提供一系列創新的網際網路服務。
真正讓我們更加自豪的並非是這些數字,中國智慧型手機和智能設備等一系列行業的面貌因為我們的出現而徹底改變。
我們推動了智慧型手機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和品質提升,這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爆發打下堅實基礎。
行動支付、電商、社交網絡、短視頻等行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都有賴於移動網際網路湧入了數以億計的龐大人口。
中國這一全球最大市場中,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熟的背後,我們也被公認作出了不少貢獻。
優秀的公司賺的是利潤,卓越的公司贏的是人心。更讓我們自豪的是,我們是一家少見的擁有「粉絲文化」的高科技公司。
被稱為「米粉」的熱情的用戶不但遍及全球、數量巨大,而且非常忠誠於我們的品牌、並積極參與我們產品的開發和改進。
浴火重生,小米商業模式被充分驗證
作為一家年輕的網際網路公司,小米的發展並非一路坦途。2016年,我們的市場佔有率曾有過下滑。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早先幾年過於迅猛的發展背後還有很多基礎沒有夯實,因此我們主動減速、積極補課。
2017年,小米順利完成「創新+質量+交付」的三大補課任務,迅速重回世界前列。
據我們了解,除了小米,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
浴火重生,小米經歷了一家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公司所必需的修煉。我們的管理更加有序,我們的人才儲備更加充實,我們的技術積累更加深厚,我們的供應鏈能力和產能管理能力更加強大。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商業模式經歷了考驗,得到了充分驗證。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儘管硬體是我們重要的用戶入口,但我們並不期望它成為我們利潤的主要來源。
我們把設計精良、性能品質出眾的產品緊貼硬體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戶手中,然後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網際網路服務。
這就是我們獨創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服務 。
小米至今的成就說明了這一模式強大的生命力。創業僅7年時間,我們年收入就突破了千億元人民幣,這一成長速度是許多傳統公司無法企及的。
效率的提升來自於運營成本,尤其是交付產品給用戶時的交易成本的極大降低。小米獨特的商業模式使得商品既好又便宜得以實現,造就了用戶信任的基礎。
永遠堅持硬體綜合淨利率不超過5%
小米創辦之初,我們就有一個宏大的理想:要改變商業世界中普遍低下的效率。
一件成本15美元的襯衣在中國的商店裡要賣到150美元,定倍率有驚人的10倍。一雙鞋要加5到10倍,一條領帶加20多倍,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
但我始終難以理解,為什麼生產和流通的效率長期不能提高?為什麼商業運轉中間環節的巨大耗損要讓用戶買單?為什麼所有「cost down」的努力都只在那10%的生產成本裡摳索,而從不向無謂耗損的那90% 運營、交易成本開刀?
小米有勇氣、有決心推動一場深刻的商業效率革命 。
在2011年初,小米迎來第一次年會時,我向在場的全公司100多名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們說,我們要做出性能、體驗都最好的智慧型手機,只售300美元——當時主流的智慧型手機售價普遍在600美元以上。
偉大的公司都是把好東西越做越便宜,把每一份精力都專心投入做好產品,讓用戶付出的每一分錢都足有所值。
用戶是我們一切業務運轉考量的核心。小米前進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思考:從古至今,商業世界變化紛繁,跳出形形色色的商業模式話題之外,始終不變的是什麼?
用戶對「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的期待,這就是小米的答案。
有很多我們的用戶說,進入小米之家或者登錄小米商城,可以放心地「閉著眼睛買」,因為品質、價格一定都是最優的。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沒有用戶的信任,就沒有我們追求的高效。用戶的信任,就是小米模式的基石。
效率,就是小米模式的靈魂。持續贏得用戶的信任,我們的任何業務都將無往不利。而一家真正實現世界級效率的公司,將擁有穿越經濟周期、持續抓住行業湧現的新機會和長久保持優秀運營表現的能力。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不是一句空話,這八個字是我們的價值觀和精神信條。
在此,我要向所有現有和潛在的用戶承諾:從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體硬體業務的綜合淨利率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我們都將回饋給用戶。
因為,我們始終堅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體銷售利潤,追求產品體驗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層層加價,真材實料、定價厚道終究更得人心。
我們始終堅信,我們的信念——大眾消費商品應該主動控制合理的利潤——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貪戀高毛利的舉措都將走向一條不歸之路。
所以,我想向您說明,我們會更看重長期用戶價值的維護,小米的商業價值和您的投資價值,也將來源且僅來源於用戶價值的不斷放大實現。
硬體綜合淨利率永不超過5%就是小米高效的證明。我們深知,小米的理念最終成為社會的共識尚需時日,但時間會是小米的朋友,我們固執的堅持、持續的投入、堅決的執行終將換來理想的實現。
建設全球化開放生態,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小米走到了歷史性的重要節點。面向未來,小米建立的全球化商業生態有著極具想像力的遠大前景。
小米要構建的絕不是一個封閉的商業帝國。小米也不僅是一家創新的科技公司,更是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的創立和推動者。
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1家小米遠遠不夠,需要100家甚至更多的「小米」,一起建立起豐富而繁榮的新商業生態。
「德不孤,必有鄰」,通過獨特的「生態鏈模式」,小米投資、帶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圍繞手機業務構建起手機配件、智能硬體、生活消費產品三層產品矩陣。
現在,小米已經投資了90多家生態鏈企業,改變了上百個行業,未來這個數字會更加龐大。
這樣的改變不僅發生在中國。以智慧型手機業務為例,在全球已進入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中,我們已經在印度取得份額第一,並在15個國家名列前茅。我們正在並將繼續證明,小米模式在全球都具有可快速複製的普適性 。
建立全球化的開放生態,讓小米長期發展的機遇更多、邊界更廣闊、根基更穩健。
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時代就在眼前,我們相信我們全球生態平臺所生成的大量獨特的消費和行為數據,能讓我們更為敏銳、精準地洞察用戶的需求,為我們在未來贏得巨大優勢。
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工程師們的夢想就是持續探索先進技術,並惠及儘可能多的用戶,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是我們的願景。
我們堅信,科技創新進步帶來的利益應該能被大眾輕易共享,網際網路精神的本質是透明、高效以及平等普惠。
最大的平等,莫過於日常生活體驗的平等:讓所有人,不論他/她是什麼膚色、什麼信仰,來自什麼地方,受過什麼教育,都能一樣輕鬆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這就是我和小米所有員工夜以繼日持續奮鬥的目標。
感謝您關注小米,和我們並肩投身於創造商業效率新典範,用科技改善人類生活的壯麗事業。
許商業以敦厚,許科技以溫暖,許大眾以幸福,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現在才剛剛走出了第一步,我們已經改變了幾億人的生活,未來我們將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請和我們一起,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雷軍
2018年5月3日
其實,雷軍本身就是一個「奮鬥體」。當年在金山,從22歲幹到38歲,16年裡,幾乎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周7天不休息,長期一天只睡4、5個小時。
除了必要的休息和吃飯時間,他把時間幾乎都給了工作。
就這樣,雷軍從北京開發部經理、珠海公司副總經理,一路做到了金山的CEO。
後來金山進入遊戲領域,雷軍又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每天至少要花3個小時泡在遊戲中,親自測試產品質量。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雷軍只有工作,沒有生活。
後來,創立小米後,雷軍就更加勤奮了,工作時間甚至是「5+2」和「白+黑」,一睜眼就在忙工作。
所以,《雷軍:小米是誰?小米為了什麼而奮鬥?》一發,引發眾多企業家的強烈共鳴,原本就是多年奮鬥精神的集中爆發。
雷軍非常重視人才,這一點和賈伯斯有很多共同點。
組建一支由一流的設計師、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組成的「A級小組」,一直是賈伯斯最核心的工作,他大約把四分之一的時間用於招募人才。
據說,賈伯斯一生大約參與過5000多人的招聘。
而雷軍早在金山時期就非常重視人才,尤其是對技術人才的重視程度,讓你難以想像。
當時,在隊伍裡有幾位非常好的程式設計師做了高管,比如董波,幹了兩三年後找到雷軍說,能不能不要讓他做副總,他想繼續寫程序。
等雷軍答應董波以後,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個人舉手了,當時身為助理總裁的沈家正也提出要回去寫程序。
所以,在金山時,一直就有極其濃鬱的程式設計師文化,也是這樣的文化,讓金山堅持了技術立業,堅持不斷地科技創新,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前幾天,雷軍在金山30周年慶典上分享了兩個故事(點擊可直接閱讀),他詳細分享了金山三十年的秘訣。
而小米在成立之初,雷軍和幾個創始人就達成了共識:最重要的是團隊,其次才是產品,有好的團隊才能做出好的產品。
所以,在小米創業的這8年裡,雷軍花的最多的精力就是找最好的人搭建最好的團隊。
在2018年9月,引發業界轟動的小米組織架構調整事件也可以看出雷軍對戰略管理與人才開發能力培養的迫切心情。
比如參謀部和組織部的設置,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進入管理體系,讓他們在戰役中鍛鍊自己並快速成長等。
所以,小米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雷軍擁有強大的資源、人脈和技術外,更重要的是其背後強大的人才團隊支撐。
雷軍金句:
優秀的公司賺的是利潤,卓越的公司贏的是人心。最大的平等,莫過於日常生活體驗的平等:讓所有人,不論他/她是什麼膚色、什麼信仰,來自什麼地方,受過什麼教育,都能一樣輕鬆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近日,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一句「我是誰,我為什麼而奮鬥」,就在企業家群體中引發了共鳴。
企業家奮鬥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財富、規模,歷史對偉大企業家的銘記從來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富,而是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進步所貢獻的力量。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匡賢明
二、最發人深省的企業家言論:
《馬雲:我沒有比爾蓋茨有錢 但我會比他退休早》
2018年9月,馬雲退休的公開信「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位將阿里巴巴做成了世界一流網際網路公司的企業家,順利將火炬交接給了張勇。
在談卸任時,他說:「我的財富可能永遠都不會超過比爾蓋茨,但有一件事我做的比他好,那就是我會比他早退休,我會在教育事業裡有所作為。」
誠然,創造財富是企業家的天職,但在財富之外,如何為國家、社會、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馬云為中國企業家做出了一個表率。
馬雲金句:
我的財富可能永遠都不會超過比爾蓋茨,但我可以比他早退休
馬雲有自信在一年後交棒,這也標誌著阿里的這個體系已經成熟。
從依靠個人能力變身依靠優秀的組織機制和人才文化的企業制度,這就是現代企業相比於傳統的家族企業所表現出的優越之處。
——中國青年報媒體評論員 周俊生
三、最為民營疾呼的企業家言論:
72歲的曹德旺原本計劃於今年9月退休,但中美貿易衝突後,他將計劃推遲了。
這位知名的企業家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因為在他看來,國家培養一個真正做事的人不容易,自己還可以為國家多做貢獻。
實際上,曹德旺在很多場合都為民營企業發過聲,認為對於小微企業來講,比解決融資更重要的是幫助小微企業減稅。
但在今年10月25日,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面對「國進民退」的話題,曹德旺認為,處在困境中的民營企業的藥方是自己救自己。
理由是,企業家是一個國家的精英人群,理應對國家有所擔當。
目前民營企業對於負債運營仍然缺乏經驗,今年集中爆發的各種民企危機,多數是由於短貸造成的,但最終不得不由政府兜底。
所以,曹德旺認為,一方面,民營企業需要在市場中加強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同時,我們要進一步推進改革,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
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在這過程中,中國企業勢必要經歷更多風浪,而民營企業也只有在風雨中才能真正成長。
曹德旺金句:
企業家是我國精英人群的一分子,而在這1億多的精英人群後邊是12億打工的人。
假如要求國家來救這部分精英人群,誰來救精英人群後邊十多億人?
在當代中國,企業家不僅要專注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也要勇於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優秀文化為底蘊、以國家戰略為指引、以法律規範為準繩、以社會公義為約束、以反哺社會為目標,這是企業家必須堅持的底線和標準。
——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 趙曙明
四、最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家言論:
《馬化騰:助力實體產業成長出更多世界冠軍》
馬化騰指出,伴隨數位化進程,移動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發展。
各行各業,包括像醫療、教育、交通、汽車製造業,還有能源、工業、農業……大量的需要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
接下來,騰訊要做「連接器」,為各行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
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
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夥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馬化騰說。
馬化騰27歲創立騰訊,創新一向是這位知名企業家所特有的鮮明底色。他個性溫和內向,表面上不是個呼風喚雨的領袖人物。
但馬化騰對於技術的熟練、對於產品的專注、對於團隊成員的重視、加上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一路帶領企業大舉創新、披荊斬棘,帶領騰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8年11月1日,在《對話》節目中談到「什麼是企業家精神」話題時,馬化騰說,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企業家精神,尤其在現在這個新時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儘管現在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我們看到中國其實有廣闊的市場,整個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蘊含著巨大的空間,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同時,他也強調,當企業發展遇到困難時,唯有勇於擔當的精神才能引領企業走向成功。
當然,擔當可能還表現在冒險精神,所有決策都是在模模糊糊的情況下,用你過去的經驗儘快做出。
而非等到所有的判斷都清晰了,才做判斷,這時就為時已晚了。所以,要有前瞻性,也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但這裡面要基於科學分析。
馬化騰金句:
企業家要有擔當精神,要有前瞻性,同時,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也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以上就是筆記俠對於2018年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言論的盤點了,最後再補充一點:
40年來,拼搏、奮鬥貫穿改革開放的基本脈絡,奮鬥是無數個個體和企業精氣神的鮮明底色。
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是用勤勞、智慧和勇氣拼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