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堅守9年,兩千畝荒山長出「綠色油林」

2021-01-09 紅網

曾輝煌說,目前還只有30%-40%的油茶樹進入了掛果期,兩到三年後才會逐步進入豐產期。 張可夫 攝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可夫 報導

瀏陽市大瑤鎮老桂新村,海拔八百米的山上,林深樹茂,山巒起伏。在群山之中分布著兩千餘畝油茶林,這裡是村民曾輝煌牽頭種出的「綠色油林」。

9年前,從四川成都歸來的曾輝煌一頭扎進了家鄉的大山深處,種起了油茶樹。今年,搭乘瀏陽大力發展「一縣一特」油茶產業的順風車,曾輝煌的「高山茶油」原材料供應基地,讓高品質無汙染的茶油「飄香」市場。

9年苦心栽培,昔日荒山變「油林」

9月5日,記者從瀏陽城區出發,沿著崎嶇的山路一路顛簸,來到了海拔800米高的老桂新村衝尾組。放眼望去,秋日的油茶林一片碧綠,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枝繁葉茂,樹上掛著大大小小的油茶果。眼下正是油茶林秋季撫育的關鍵時期,油茶基地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十餘名工人穿梭在油茶林間割灌除草,為油茶樹提供適合生長的良好環境。2008年,曾輝煌從四川成都回到瀏陽。2010年,在林業部門的引導下,他開始接觸油茶種植。當年,他租賃流轉了村上的300畝荒山種油茶樹,還創建了四品堂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

曾輝煌栽種的油茶品種是「湘林」系列,出油率在26%左右,是湖南省林科院選育推廣的高產優良油茶樹種。然而,剛開始種油茶樹的前幾年,曾輝煌卻發現,自家的油茶林生長極為緩慢。

「一般油茶栽種5年就能掛果,但是直到2014年的時候,我們的油茶林要把草扒開才能看到油茶樹。」曾輝煌說。投入了幾百萬元,樹都看不到一棵,希望和現實的反差讓曾輝煌心裡萬分焦急。

在向市林業局專家請教後,他得到的答案是:因為種植地區屬於高海拔地區,氣候因素影響到了油茶林的生長。

「他們要我堅持撫育管理,耐心等待。」油茶林的撫育可不輕鬆,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開展。由於基地的地形複雜,不便於機械化操作,合作社還聘請了11名工人長期從事撫育工作。

專注原材料供應,打造高端供應基地

從2010年到現在,合作社已經有了21戶社員,油茶種植面積也擴大到2000餘畝。2017年,油茶林終於產生了效益。據曾輝煌介紹,如今油茶林裡,有30%-40%的油茶樹進入掛果期,在兩到三年後會逐步進入豐產期。而由於周圍沒有汙染源,也基本沒有病蟲害,「高山茶油」又香又純。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油茶樹生長緩慢,成本高、撫育難。」曾輝煌說,9年來,他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油茶林撫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單從修路來說,他在基地內外修建了十餘公裡簡易公路,讓過去僅能步行的羊腸小道得以通車。僅這一項,就花費超過50萬元。

「只要願意堅持,總能有結果的。」這是曾輝煌掛在嘴邊的話。正是憑藉著這份堅韌不拔的幹勁,近年來,油茶基地的各方面設施都在逐步完善,油茶長勢也越來越好。為了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及地理優勢,曾輝煌還在野外放養黑山羊、土雞、蜜蜂,通過種養結合,打造綠色有機產品和生態體系。

「林業雖然生產周期長、見效慢,但是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是非常可觀的,只要發展對路,對於林農來說就好比多了一個『綠色銀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瀏陽油茶產業被列入長沙市「一縣一特」專項行動計劃,瀏陽將全力推進品牌創建和產業提質增效,打造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名片。

利好政策出臺、市場上對於綠色健康產品的需要不斷增加,曾輝煌的信心也更加堅定。對於今後的發展,他有著自己的打算:「我想專注於原材料供應,打造高端茶油品牌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相關焦點

  • 荒山變身「桃花源」,千畝花海等你來
    /home/img/file/20190318/20190318173635_0601.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宋開文 攝影 楊樹 )3月18日,2019年四川花卉在一片山嶺上,近千畝桃花次第開放,陽光下,桃花灼灼其華,嫵媚異常,在高低起伏的山水田園間燦若雲霞,吸引了數千人前往踏青賞花。龍騰農業公司負責人張真告訴記者,幾年前這裡是一片荒山,很少有人來,五年前在大好政策感召下,他們將這片荒山通過流轉開墾,種植了近十萬株桃樹。兩年前桃花陸續開了,今年更是進入盛花期,花朵碩大,花色豔麗,花期達半個多月,這段時間每天吸引數萬人前來賞花,成了漸有名氣的「桃花源」。
  • 荒山變寶山 打造千畝紫芽茶園
    9月26日,「迎國慶、精扶貧、軍民共建新三水」暨「千畝紫芽(茶園)捐建活動」啟動儀式,在博羅縣湖鎮鎮三水村舉行。三水村規劃打造千畝以上的紫芽茶種植生產基地和建設神山田園綜合體,愛心機構紛紛為此捐建,相關部門及企業就千畝紫芽茶種植和培育技術合作籤約。
  •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退耕還林地還好,國家有一些補助政策;最讓人心疼的就是撂荒山地了,不過這都是幾年前的事情,以前的荒山現在成了我們平橋村的『寶地』了。」 跟隨賀歡乘車穿行在蜿蜒的鄉村公路上,準備前往該村5組名叫風門壩的地方。 「快看,滿山頭種了好多的胡豆。」記者一邊透過車窗望去,一邊說,「還生長得這麼好!」
  • 退耕還林二十年 改變的不止山水
    二十載堅守,歲月見證傳奇——1999年,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黃土高原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村民散牧的山羊,「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鏟」,剛探出腦袋的草芽,也被啃得精光。老張和兒子張軍明商量,承包了村裡條件最惡劣的2600畝荒山,先後植樹30萬株。榜樣是最好的動員令,村民也揮舞起綠色畫筆,逐漸染綠了全村2萬餘畝退耕地。
  • 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中新社韶關3月10日電 題: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作者 李凌 黃小廣  「到日本賞櫻花原本是粵港澳遊人嚮往的經典之旅,但路途遠、費用高。
  • 「荒山」變「金山」 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另一個是「綠色牌」。南山鎮結合貧困群眾自身發展條件「開良方」。依託千畝百香果、千畝檳榔芋、千畝蔬菜、千畝羅漢果和千畝油茶「五千畝產業」以及河田雞養殖項目,發放生產扶持資金274.6萬元,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28個,覆蓋100%行政村,惠及480戶貧困戶。 最後一個是「電商牌」。通過紅軍街網際網路孵化基地的示範帶動,引導更多返鄉青年(貧困戶)從事農村電商。
  • 首家中華老種子博物館、千畝慄子花田……五一去瀏陽永安吃喝玩樂
    瀏陽首家中華老種子博物館五一正式開館 走進位於永安鎮蘆塘村的中華老種子博覽園,書寫著香瓜、玉米、冬莧菜等名字的標牌正豎立田間,在其身後的土地裡,蔬菜正茂盛生長。 老種子博覽園已經成為童話灣裡的突出特色,博覽園包含老種子科研育種、種苗提純復壯培育中心、田園私廚體驗、老種子蔬菜公園等20多個項目,年遊客量超過10萬人次。
  • 徐州賈汪區荒山造林工程掃描:石上種茂林 荒山披「綠衣」
    近年來,賈汪全區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生態轉型,集中精力大打生態修復翻身仗,生態環境發生重大改變。昔日的「煤城」變成了「綠城」,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51%,位列全省縣級第五名。綠色,成為賈汪的主色調、新印象。
  •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 奮戰50年荒山變綠海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一直享有全國「造林先鋒」的美譽,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在這裡書寫了從無林到有林、從荒山到綠海的傳奇。萬人造林會戰為荒山禿嶺播綠說起林口林業局造林的歷史,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大學畢業後又回到這裡的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姜君如數家珍。
  • 女碩士包下 2 千畝荒山當農人卻被鄉民當反面教材教孩子你怎麼看
    【海歸女碩士包下2千畝荒山當農民,被村民當反面教材教育孩子】26歲的肖源曾在國外攻讀了7年文學專業,去年她回老家湖南婁底,承包了2400畝地當上了農民。不久前她公司產品獲了省級大獎,但村民仍然不太理解她的選擇,肖源說「大家會讓孩子學我好好讀書,但不要學我回鄉當農民」。
  • 蘭州遠郊區建「綠色莊園」 循環農業助農民有穩穩的收入
    高瑩 攝   中新網蘭州9月30日電 (杜萍 高瑩)從金砂臺上建養殖場,到成為養殖場場長,蘭州市紅古區紅古村村民蘇增福,沒想到在家門口務工不僅讓家裡脫了貧,而且過上了富足生活。  紅古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地處甘肅省中部,因境內享堂峽以東的紅古川而得名。
  • 蘭州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在榆中縣北山,檸條被廣泛種植,漫山遍野的檸條枝蔓貼地叢生,黃土內根系交織如網,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黃沙的榆中北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們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檸條的『性格』,生命力頑強,抗旱耐寒,特別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74歲的曾恆貴說。  曾恆貴是榆中縣北山地區貢井林場最早的一批造林人。
  • 木蘭圍場「青山追夢人」40年堅守見證中國綠色巨變
    中新社石家莊3月12日電 題:木蘭圍場「青山追夢人」40年堅守見證中國綠色巨變  中新社記者 魯達 李茜  曾是清代皇家獵苑的木蘭圍場,如今成為拱衛京津的綠色生態屏障。60歲的林業育種工人袁德水在這裡的深山區堅守40餘年,培育的種子播撒到「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建設區等重大項目工程,見證了中國從黃沙遮天日到綠水青山,成為林業產業大國。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千百年來,重重大山困住了貴州脫貧的出路。 土地破碎、耕地稀少,為了生存,這裡一度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 困羈於山,必然勃發於山。 生活貧困與生態惡化雙重壓力下,貴州開始在荒山與石漠間尋找新的生機。 守護青山涵養綠色生態,探索青山發展生態經濟,不負青山優化生態循環。
  • 吳起:「金蛋蛋」長在沙蒿蒿林
    在李樹和記憶深處,深深烙印著20多年前家鄉的模樣:「山是和尚頭,溝裡無水流,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春種一面坡,秋收一瓢糧……」2015年,在外經商多年的李樹和回到了家鄉,成立了鐵邊城鎮第一個家庭林場,邁出了荒山荒坡變成「綠色銀行」的第一步。「什麼是家庭林場?」
  • 文華公園、亞藝公園牽手打造千畝城市綠色客廳
    亞藝公園、文華公園連同嶺南明珠體育館共同構成佛山中心城區一片大型千畝城市生態綠心。近年,佛山積極建設高品質森林城市,持續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在增綠提質上下功夫,在城市形態上求突破,打造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生態宜居」的生態型森林城市中心城區,讓佛山成為山水林湖文有機融合的創新創業創富天堂。
  • 泓森槐助力退耕還林項目共赴綠色之約
    泓森槐助力退耕還林項目共赴綠色之約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化,保護並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政府目前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我國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選用泓森槐實施退耕還林項目不僅可以實現荒山復綠還可以帶動周邊農戶實現脫貧增收。
  • 山西千百綠生態農業示範園:生態修復讓荒山變果園
    經過近3年的生態修復,上千畝坪村的200畝荒山荒坡變成生態農業示範園,明年夏天就能開門迎客。  盛夏,位於郊區蔭營鎮上千畝坪村的一處工地內,大型機械來來回回地施工作業,填平溝壑夯實土地,運來石料壘砌假山。
  •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3月31日 11:37 A-A+        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後,地處核心水源區的淅川縣,在綠色發展和高效農業上大做生態文章,綠化荒山35萬畝,丹江口水庫的水質越來越好,水庫周邊呈現出了春天有鮮花,夏天有綠蔭
  • 二郎的樹林裡長出了什麼?
    點擊播放 GIF 1.3M出路在山、希望在林。脫貧攻堅以來,二郎鎮通過「林+苗、林+果、林+禽、林+菜」綠色產業發展模式,摸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切實利民的發展之路,一大批具有二郎特色的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深受遠近客商青睞。當下,脆紅李即將迎來成熟期。走進二郎鎮莫洛村脆紅李基地,一棵棵脆紅李掛滿枝頭,在微風中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