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苦難不能忘記,前進腳步永不停息——國行公祭 祀我國殤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燭光祭現場。記者 萬程鵬攝

鮮花寄哀思。 記者 萬程鵬攝

鮮花寄哀思。 記者 餘 萍攝

重溫拉貝家族的故事。 記者 萬程鵬攝

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凌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上空,白鴿放飛,和平大鐘之聲邃遠……國行公祭,祀我國殤。83年前的至暗時刻,是億萬中國人民無法抹去的創傷記憶。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惟願國家富強,和平之花永遠綻放!

凝望歷史深處,以國家名義祭奠同胞

國家公祭儀式現場,國旗下半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醫護人員等3000餘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肅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0點01分,公祭現場拉響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車船齊鳴,行人肅立默哀。南京城的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同步舉行了悼念儀式。

默哀畢,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臺上。

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伴隨著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寄託著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無盡哀思和對世界和平的嚮往堅守。

與往年相比,今年公祭儀式多了「醫護元素」,參與撞鐘的醫護代表、抗疫英雄邱海波說,「這次參加公祭儀式不僅體會到和平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貴,也更加體會到作為醫務人員在和平環境下守好生命防線的重要性。」

朗誦《和平宣言》的83名中學生來自南京市第一中學,其中高一(10)班劉弈軒的親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被害。2005年出生的劉弈軒,從小聽爺爺和爸爸講述太爺爺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慘痛遭遇,這次參加朗誦活動,加深了他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我生在和平年代,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生活。」

來參加公祭儀式的落合純子是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日籍老師,她告訴記者,6年前她剛到南京時就參觀了紀念館,當時心裡受到很大衝擊,深切地感到和平的可貴,希望兩國的孩子們能有更多的交流,更好地維護和平,也希望更多日本人能來南京看看,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

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家族與中國友誼常青

12月13日下午2點半,《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分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3部分,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重溫拉貝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與中國人民命運與共的歷史故事,見證拉貝家族幾代人與中國人民延續至今的友誼。

「展覽以『拉貝之門』為入口,這是拉貝故居辦公樓大門的場景複製。」在展覽上回顧那段歷史、重溫這段人間大愛,已是不惑之年的陳詩皓百感交集,他的祖父陳文書是約翰·拉貝當年的秘書,「83年前,在這扇大門裡,拉貝戴著頭盔,接聽著電話,寫著日記;在這扇大門內,收容了前來避難的難民。這是希望之門,這是生命之門!」

展覽出口附近的一個熒幕上循環播放著約翰·拉貝的孫子託馬斯·拉貝錄製的視頻。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約翰·拉貝的後人託馬斯·拉貝撥來求助電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國內多個部門、機構、企業立即行動起來。很快,捐贈的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從南京由「專機+專車」接力送到家住德國海德堡的託馬斯·拉貝手上。雪中送炭的舉動讓託馬斯深受感動,他發來視頻感謝中國人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情懷。

參加展覽的90後媒體人餘勤雍說:「這是當下中國與拉貝家族友誼的見證,體現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中國情懷,再次證明只有構建更加廣泛的命運共同體,才能讓拉貝的精神得以延續,才能更好地應對人類面臨的危機和挑戰,才能築起保衛人類和平與安全之屏障。」

點亮不滅「燭光」,那是人類的愛和安寧

曾經深受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貴。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向世界傳遞著和平理念。

13日下午3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眾多市民駐足留影;紀念館內,「世界和平法會」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進行。

與此同時,在日本東京、京都、長崎,也同步舉辦了和平法會。中日人民共同鐫刻和築牢這段歷史的記憶,向兩國乃至世界發出和傳遞和平的聲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人經受的歷史,也是人類的歷史記憶。我們將學習歷史,傾聽死難者無聲的話語,不允許再次發生同樣的慘劇,為建設和平社會而不懈努力。」致力於傳播歷史真相30餘年的日本僧侶山內小夜子說。

燭光瑩瑩,哀思沉沉。連續多年的「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是人們在這個特殊日子裡的最後一個儀式表達,與往年不同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守南京的中國醫護的後人與江蘇援湖北醫療隊代表也參加了當晚的燭光祭活動。

「那段悲痛的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其中的痛感尤其不該被遺忘。今天,珍愛和平已成為世界共識,願這穿破黑暗的燭火光輝,能告慰83年前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同胞,讓世界看到來自今日南京的和平之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德國人尼克是第二年參加燭光祭活動,他曾與同事常晅一起翻譯了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的德語版本。尼克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們都來悼念死難者、祈願世界和平,從他們眼神中,我看到了所有人對和平的渴望,我也將會繼續向西方世界講述那段歷史,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記者 孫 慶 付巖巖 朱 娜 陳 澄

相關焦點

  • 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 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今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不僅是為了銘記來時的路,更是為了走好當下的路、照亮前行的路。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 砥礪前行
    天下韶山網(記者 龐嘉璇)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悽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城的天空,那是死難者的聲聲哀鳴,控訴著駭人聽聞的暴行,是倖存者的句句吶喊,警醒著人們永遠銘記。 83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開展了一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他們燒殺搶奪姦淫婦女,無惡不作。
  • 不敢忘,永不忘!第81集團軍某藍軍旅「國殤篇」儀式教育撼人心魄
    80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屍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餘萬,生靈塗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不敢忘,永不忘!警萬眾長銘國恥,壯三軍永固金甌。80年了,歲月可以撫平傷疤,但國殤卻深入靈魂,蝕骨錐心。那劊子手一遍又一遍地張狂翻案歪曲歷史,那30餘萬的亡靈仍然在吶喊,那慘烈的哀嚎還在耳際迴蕩。
  • 【公祭日】南京不會忘記,我們時刻銘記!
    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 打開網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觀看國家公祭日直播儀式; 進入國家公祭網學習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資料,並進行在線公祭; 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
  • (第2052期)國家公祭日!這些不要忘記!
    (第2052期)國家公祭日!這些不要忘記!請銘記,歷史久遠,但事實永存也許有人會問,對成長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段83年前的歷史,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請你先看完下面這些資料。
  • 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殤,吾輩自強!82年,從未忘記
    三十餘萬,生靈塗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2周年祭,今天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永恆的國殤。今天讓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殤!82年前的今天,南京正在經歷一場「人類的浩劫」。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
    【解說】2020年12月13日,適值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為主題,與全國多家抗戰主題紀念館、博物館同步舉行悼念活動。此次悼念活動,也是在瀋陽的臺胞們首次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與國家公祭日的悼念活動。
  • 揭秘「國家公祭鼎」
    據設計者之一、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鄔烈炎介紹,鼎上頸部和兩耳側面紋飾以南京市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徵著綠色和平、生命重生;銅質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標誌建築城牆圖案,象徵首次國家公祭舉辦地;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鼎足上端採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後,圓睛張目,粗獷有力,象徵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 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國之名,永遠銘記!
    83年來,和平鴿翩翩飛舞,白菊花年年盛放,歷史的腳步漸漸走遠,但一段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記憶卻從未隨著時光有絲毫消褪,這份記憶,和南京有關。滴滴答答的12秒中,人們停駐腳步,靜默凝息:對這座城市、這個國家而言,彌散在人群中的慘痛記憶到底意味著什麼?「活一天,就要講一天!」
  • 公祭日:國殤,不能忘卻的紀念!
    今天是第5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1周年祭,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永恆的國殤。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殤,吾輩自強!
    三十餘萬,生靈塗炭, 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2周年祭, 今天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永恆的國殤。
  • 國家公祭日 | 景泰市民:銘記歷史 堅守和平 奮發圖強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拉近了遠去的硝煙,重溫了民族的苦難;國行公祭,不為宣揚復仇與怨恨,是為喚起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許下復興的心願:吾輩當自強。」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是珍視和平,更是不忘屈辱。
  • 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
    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鼎文2014年國家設立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首次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國家公祭鼎文: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澹,寰宇震驚。
  •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舉行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月13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畢,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臺上。  之後,陳希發表講話。
  •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舉行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現場國旗下半旗。3000餘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肅立。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畢,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臺上。
  • 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息——印刷博物館裡的歷史變遷
    同時,《安民告示》則是清順治元年(1644年)攝政王入關時頒布的安民告示,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塊整塊雕刻印刷品,歷史價值極高。 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元代木活字及轉輪排字盤的發明者王禎;第一臺印刷機的發明者德國古登堡,都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熱評丨保持歷史痛感 凝聚奮進力量
    「國行公祭,祀我國殤。」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上下以各種形式舉行公祭活動。在南京,10:01分,全城鳴笛致哀,行人肅立默哀。凝望歷史深處,滿懷沉重之情。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同胞何辜,國難正殷。」對這充滿苦痛的歷史,我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會忘。設立國家公祭日,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是表達緬懷之意。
  • 天長市第三中學:系列活動紀念國家公祭日
    【摘要】 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了讓隊員們進一步了解抗日戰爭歷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