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不能去陵園和墓地祭掃逝去的親人,您能接受網絡祭祀和代客祭掃嗎?隨著清明臨近,合肥市雲祭祀平臺上線,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小蜀山陵園的自有網絡祭祀也先後上線。記者3月24日了解到,這種新的清明祭祀方式,因為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性,而被不少市民接受。
代客祭掃,敬上「韭菜炒雞蛋」祭品
「昨天晚上我做夢,夢到爸爸想吃韭菜炒雞蛋,如果是以前,我會讓我妹妹做好了送給爸爸媽媽,但是現在……如果方便的話,幫我看看有沒有可能……」這是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的工作人員日前收到的一位女士發來的微信,她的父母葬在這裡,希望能代為了卻自己的心願。
這位女士表示,她身在國外峇里島,由於疫情不能回國,知道大蜀山文化陵園提供代客祭掃服務,但是她想要的「韭菜炒雞蛋」套餐並不在陵園可提供的「雲祭掃」服務清單裡。「我們立即動員多位同事,保安陸廣馬找來了韭菜、保潔周豔芳拿出自己的廚藝,還有客服部門的兩位同事負責擦碑獻花、敬獻祭品。」大蜀山文化陵園相關部門負責人李晶說,通過對祭掃的全程視頻拍攝,這位女士看到了「韭菜炒雞蛋」擺在了父親的墓碑前,很受感動。
「雲共祭」,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
3月21日,一場簡單卻溫馨的緬懷紀念活動在大蜀山文化陵園內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前舉行,現場雖然只有陵園工作人員參與,卻同樣感人。
在舒緩的音樂聲中,禮儀人員誦讀祭文、敬獻鮮花、擦拭紀念碑,向捐獻者表達崇高敬意。大家手持鮮花敬獻,鞠躬默哀,看著碑上鐫刻的一個個名字,輕聲訴說著對生命的致敬與尊重。
自2014年以來,安徽省紅十字會將每年的春分定為安徽省遺體、器官(角膜)緬懷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在大蜀山文化陵園開展緬懷紀念活動。
而受新冠疫情防控影響,今年的紀念形式有了新變化,首次以線下無人員聚集、無市民現場參與的「雲共祭」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集體緬懷追思遺體器官捐獻者。
「您是第1718個為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描金的人。」在現場儀式之外,眾多市民通過「福壽雲·雲祭掃」的網絡平臺,在安徽省遺體捐獻紀念碑展開網上祭掃。「市民用手機打卡網頁,還可以互動,為紀念碑描金,一起成為傳遞大愛的接力者。」李晶說。
一周87000多人次「雲祭掃」
從3月12日開始,包括大蜀山文化陵園在內,全國30餘座城市的公墓單位及殯儀服務機構,同時面向客戶及公眾推出「福壽雲」雲祭掃服務。據後臺統計,「福壽雲」雲祭掃平臺自3月12日推出至3月19日,一周時間裡,各頁面匯總訪問量87123次,其中眾多訪問者還通過微信授權,微信授權數17179次。
據介紹,相比傳統的代客祭掃,「福壽雲」雲祭掃利用「雲直播」技術,推出點對點的可視化祭掃服務。逝者家屬只需要線上預約服務需求,即可由工作人員聯繫確認後,於指定時間進行祭掃服務並全程直播。
截至3月21日,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代客祭掃執行共計1378家,其中零星祭掃114家,線上祭掃84家。
「雲祭祀」留言已超千條
除了大蜀山文化陵園,合肥市民政局也上線了「合肥市雲祭祀平臺」。合肥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張年長告訴記者,平臺從3月20日正式上線,截至3月23日中午12時,合肥市雲祭祀系統實名註冊人數為520人,建立虛擬墓園數為207個,祭拜記錄與留言1030條。「網絡祭祀、居家祭掃這樣的方式,其實並不算新鮮。因為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陵園、墓地暫停現場祭祀防控措施,被市民更多選擇和接受。」張年長說。
合肥市小蜀山陵園也開通了網絡祭祀平臺。市民可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進入網上祭祀頁面,輸入逝者所在墓穴號,點擊「在線祭拜」進入「網上祭拜大廳」,可選擇鮮花、水果等各類祭祀品進行祭祀,同時,也可在留言板上撰寫寄語表達思念。記者看到,目前小蜀山陵園的網絡祭祀「在線祭拜」頁面,已有43300條記錄。(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