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谷在他生命中不到十年的藝術生命裡畫出了近千幅作品,這對於一個油畫家來說創作量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能活到70歲真不知道還會創造出多少驚人的佳作。而且,一大批畫作都是精美絕倫的傳世之作。對於一個沒有人理解,一直處在周圍人們的嘲笑與譏諷中的人來說,他不可遏止的動力在哪裡?有誰能夠真正地走近他,弄懂他?
也就是在《向日葵》誕生一年以後,37歲的梵谷悄然走向小鎮外的一片麥田,用一把左輪手槍,對準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告別了我們的世界。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畫家,到死也沒有賣出自己的一幅作品,除了供養了他一生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一個人懂得他的價值。他的弟弟為了鼓勵哥哥,偷偷地委託畫商花4英鎊買了一幅畫,讓哥哥知道有人喜歡他的作品。在他死後不久弟弟提奧不勝哀傷加上久病,竟也精神失常或昏迷,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他的遺作都是弟妹幫忙打理的,在此我跟大家一樣很感謝這位弟妹約翰娜·邦格,讓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的名作。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00年以後,他的《向日葵》以42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蝴蝶花》在美國拍賣了5350萬美元,那幅《沒有鬍鬚的梵谷》更是創出7150萬美元的天價!天堂裡的梵谷聽到這個消息,是應該哭泣還是應該慶賀呢?

這幅《沒有鬍子的自畫像》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於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生日。母子早年間關係緊張,梵谷把自己畫的健康、年輕、整潔許多,讓母親對自己放心。
梵谷繪畫追求的是一種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獷的筆觸帶來的是一種直率而又單純的表現方式,帶有一定的力量和強度,他們強調的是「神」的傳遞,而非「形」的表現,這與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忠實地表現自然」的繪畫理念有很大的差異。

以《星月夜》為例,該畫作創作於梵谷在聖雷米療養院期問(這幅畫是在精神狀態正常的適合創作的)。這一時期梵谷的病情時好時壞,神智也時而清醒時而糊塗,因此這一時期他的畫作線條更加粗野,筆意也更加隨意。
扭動的星星、月亮所散發出的光暈代表著希望,但這希望被束縛著,它不停掙扎想要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梵谷的心裡,仿佛幸福照不到悲傷裡那樣。此外,這種奇怪狂野的造型使人如同陷入一片黃藍漩渦之中,油然而生一種絕望和恐怖之情,表現出了梵谷茫然的不安和對自身悲劇的預感。
畫中紅褐混合的火焰代表著作者想要從痛苦中逃離出來,但云層和夜空形成的漩渦,在不斷的拉扯,使得他充滿了困惑、與痛苦。
仔細看來,梵谷畫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帶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的,有強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畫家在激情的支配之卜隨意揮灑而得來。受眾在欣賞畫面的時候也會被這種激情所浸染、震驚,會深切地感受到畫家內心的吶喊。這種狂野的造型風格同畫家所生活的時代、環境及人物性格有著很大的聯繫。
因為梵谷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在造型方面完全以自己的內心情感作為主要標準。此外,梵谷一生都生活在貧窮、困苦和疾病的纏繞之中,這對他的心理也產生了深深的影響,所以他畫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帶有一種扭曲變形、狂野粗放,也正是這些因素讓梵谷產生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