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六毛
編輯|曉寒
11月21日,2020中國汽車產業峰會在廣州召開。來自行業機構、車企和相關生態企業的從業人士齊聚羊城,就汽車金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及挑戰、智能汽車時代產業鏈變革等話題進行探討。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圓桌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朱軍,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奧動新能源高級副總裁楊燁,博世中國副總裁蔣健等行業專家圍繞著國內新能源車及產業鏈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張永偉表示,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出現「兩頭加重(即高端車和低端車「熱賣」)、中間偏弱」即「兩頭熱」的現象,該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對B端市場產生了消極影響。
針對充電與換電模式孰優孰劣的問題,楊燁表示,現階段,快充會給電池安全帶來一定挑戰,慢充無法在所有場景下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換電模式可以做到一舉兩得。孟祥峰認為,只要一種補能方式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就值得鼓勵。
針對智能汽車時代的產業鏈變革,蔣健表示,隨著行業新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朗,供應鏈企業在員工構成、產品構成上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同期,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發布了《2020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報告》,對後疫情時代汽車行業與技術產業動態、智能化與電動化核心趨勢做出研判。
下面是本次主論壇活動的詳細報導。
一、羅蘭貝格:10年後中國自動駕駛車端系統市場或達5000億元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贇在主論壇活動期間發布《2020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報告》(簡稱《發展報告》),並對該報告的核心觀點做了介紹。
《發展報告》重點關注「後疫情時代汽車行業與技術產業動態」、「智能化與電動化核心趨勢研判」等問題。
《發展報告》指出,疫情導致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了10%的負增長,但是反彈也很迅速,長期情況依然向好。
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技術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機遇和風險並存,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度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全球產業技術未來或出現三大趨勢:
1、研發支出強度減弱。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後,全球各個地區的產業技術投資強度有所減弱,但中國因為與美國的科技與貿易摩擦,或許將加大研發投入。
2、機遇與風險再分配。某些特定產業將從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受益,技術迭代變快,落地應用提速。
3、貿易自由度變化。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趨勢下,部分產業領域逐步脫離全球化發展,或影響全球創新的規模、效率、速度和成本。
▲《2020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報告》發布
從整個行業看,未來汽車行業或出現「中國引領顛覆性創新」、「軟體定義汽車加速智能網聯發展」、「新基建助力充換電發展」三大趨勢。
預計到2030年,國內自動駕駛車端系統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5000億元,其中晶片、傳感器、軟體算法成為主要貢獻者。
聚焦到智能汽車,《發展報告》認為在新四化趨勢下,半導體與電子電氣的價值將持續提升,並將帶來近4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6萬元)的整車BOM增加。
聚焦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報告》預計到2025年新車銷量將達到約570萬輛,乘用車和商用車滲透率分別達21%和14%。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國內充換電行業將出現如下9大發展趨勢:
1、中國充電樁市場在未來五年內將快速增長,2025年保有量達到761萬臺(複合年均增長率33%),私樁市場份額、直流充電方式和區域覆蓋度將不斷增加。
2、從2014年開始,行業經歷了初步的蓬勃發展和整合期,現在進入質量驅動期。
3、支持性國家政策、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和充電樁技術改進是市場三大驅動因素,智能充電等技術創新機會開始凸顯。
4、價值重點正在向價值鏈下遊轉移,平臺作為新興趨勢。充換電行業正在進入快速發展期。
5、充電樁生產行業目前玩家數量眾多。未來將進一步整合,大功率技術將成為重要技術方向,行業領先企業尋找差異化優勢定位。
6、特來電、星星充電和國家電網是主導市場(市場份額約70%)的Top3全國性玩家。多元跨界玩家湧入充換電行業,帶來市場衝擊與挑戰。
7、從用電量角度看,企業客戶佔大多數(約60%),同時企業和個人客戶都需要集成解決方案。
8、削峰填谷、電廠直銷和雙向能量流動是智能充電的三種新型商業模式,並與「綜合能源服務」存在跨界協同。
9、換電行業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近期受政策鼓勵迎來發展提速。在車輛類型、玩家類型、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變革,中短期將成為重要的能量補充方式。
二、2020年B端市場受疫情衝擊 供應鏈脆弱性被放大
除了發布《2020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報告》,當天下午的2020中國汽車新創峰會(智電未來)還安排了圓桌論壇。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朱軍,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博世中國副總裁蔣健等行業專家就國內新能源車及產業鏈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了「頭腦風暴」。
1、國內新能源車中高端車型、低端車型「熱賣」,背後原因是什麼?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在討論中表示,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出現「兩頭加重(即高端車和低端車「熱賣」)、中間偏弱」即「兩頭熱」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對to B市場產生了消極影響。
張永偉對新能源車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的特點做了總結。他表示,高端市場中車型附加值高、入門門檻高,將來該市場中的玩家數量會相對較少,呈現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低端市場中車型附加值偏低、入門門檻偏低、量大面廣,將來會有眾多玩家聚集於此,因此市場集中度也會相對低一些。「2021年,應該是市場越來越分化,產品銷售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階段。」張永偉說道。
在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朱軍看來,消費者知識的變化、技術的變化、政策的變化都是造成新能源車「兩頭熱」現象產生的因素。
首先,國內已經出現了高端化消費的趨勢,除新能源汽車以外,傳統車型也在往高端走,高端品牌的市佔率正越來越高。其次,技術的快速進步讓新能源車型更具競爭力。最後是雙積分政策的落地,推動了國內新能源低端車、微型車的增長。
▲圓桌論壇現場
2、充電和換電,誰才是未來主流?
針對這一問題,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認為,不管是充電還是換電,只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就值得鼓勵。
奧動新能源高級副總裁楊燁的看法是,現階段,快充會給電池安全帶來一定的挑戰,慢充無法滿足用戶所有場景下的需求。換電模式則可以一舉兩得,既能滿足電池安全的要求,也可以方便用戶出行。在楊燁看來,構建不使用快充就可以給新能源車補能的體系,也有助於新能源車快速普及。
上汽
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朱軍從技術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做了分析。他表示,充電和換電現在仍屬於技術問題的範疇,政策助力有限。此外,換電模式也存在成本增加、需要專門維護、難以適配多車型等一些問題。
3、智能汽車時代,產業供應鏈發生了哪些變化?還會發生什麼變化?
汽車智能化已經成為時代趨勢,與此同時,軟體的作用正不斷被放大,從傳統零部件企業到初創公司都在紛紛入局。這對於傳統供應鏈是否造成了衝擊?
對此,博世中國副總裁蔣健表示,隨著行業新四化的趨勢愈發明朗,供應鏈相應會發生一些變化。現階段,這些變化體現在幾個方面:(1)企業人員構成發生了變化。開始有更多的程式設計師、代碼員進入到汽車行業。(2)從產品內容看,供應商從提供有形的產品開始向提供無形的產品(代碼)轉變。
回到博世,蔣健表示該公司在橫向合作上已經有了一些新的動態。以智能座艙項目為例,在中國,博世的智能座艙項目是和智聯天下合作的。而從兩者分工看,智聯天下才是一級供應商,直接面對客戶。博世則從Tier1變成為Tier2,是智聯天下的供應商。
▲圓桌論壇現場
針對這一話題,億咖通科技CEO沈子瑜認為,在未來,軟體的高度集中化會成為必然趨勢。軟體供應商將會增加,軟體供應商或將成為整車能力的開發者。
騰訊
智慧出行戰略設計總經理沈沛認為,軟體開發擁有邊界模糊、迭代快兩個特徵。因此在一個小範圍尤其是軟體供應的範圍內,供應形態可能會發生改變。以往「先定義後執行」的模式可能會向不斷升級、更新的方向轉變,相應的合作關係也將從簡單的乙方向甲方供貨轉變為互惠、共創共贏的關係。在軟體供應的範疇裡,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些「核心朋友圈」。
零跑
汽車董事長朱江明,廣汽蔚來創始人、CEO廖兵作為整車廠的代表,也對這一問題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江明表示,汽車上的軟體成分越來越多,供應商需要擁有更開放的心態。廖兵表示,軟體、生態是未來能夠產生差異化的部分,而硬體的利潤在整車中所佔的比重其實已經比較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