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其中宣布: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佔人工智慧全球制高點!人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大勢將至,未來已來
簡單將規劃解讀如下:
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把人工智慧作為目前最大的發展戰略,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導權。我們也必須以人工智慧提升國防實力,保障和維護國家安全。
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動員一切資源,搶佔先機,協同發力,牢牢抓住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三:通過壯大智能產業、培育智能經濟,為我國未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經濟繁榮創造一個新的增長周期,帶動國家競爭力整體躍升和跨越式發展。
四:到2020年,我們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務必要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實現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1500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萬億。
五:到2025年,我們人工智慧的理論和技術務必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實現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4000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5萬億。
六:到2030年,我們人工智慧務必要佔據全球人工智慧制高點。實現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1萬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萬億。
七:開闢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精準引進。在我國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儘快建立人工智慧學院,增加相關博士,碩士招生培育。
為了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彎道超車,國家動真格了。不得不說,我們的制度優勢在這次歷史關口面前,被發揮到了極致。
為什麼發展人工智慧如此重要?
今天,我們的世界正在進入到一個萬物聯網的信息世界,而大數據的興起和物聯網的碰撞則激發了一個更偉大的時代——人工智慧時代。未來,誰能在把握住人工智慧這個良機,誰就可能在未來30年成為全球科技的先鋒,掌控人類的未來。而眼下,人工智慧被許多國家列為核心技術研發。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在開始提速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搶佔這一制高點。
勢之所驅,眾志拾材
為實現這一目標,黨中央,國務院正式下文:即日起,從小學教育,中學科目,到大學院校,逐步新增人工智慧課程。《規劃》指出,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完善人工智慧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在青少年中開展機器人教育,有利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發展自身潛能,引導更多的學生關注科技熱愛科技走進科技,從而湧現出更多的未來科學家和未來工程師。同時通過季前教育和技術研討,也為推動和促進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為我國科技的快速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為加強人生科學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應用的融合研究,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創新發展,組織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經驗交流,經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第二次會議研究,決定設立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分會。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建立有利於開展基層教育的研究和技術研討,通過開發機器人的文化教功能,發掘智慧機器人的教育價值,有利於推進教育創新並有利於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培養資訊時代所需的人才。
現面向社會招募會員:
分會主要業務範圍和任務——
致力於我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的專業機構,承擔著為各類機器人大賽和培訓工作進行評審評定的工作,建設機器人教育技術等級標準化考試工作,助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與使命。
1.調查研究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國內外專業發展趨勢和學術工作動態;
2.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事業改革發展目標任務,開展相關調研活動,提供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工作建議;
3.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向有關教育行政部門和本領域有關單位反映事業發展情況及意見和建議;
4.為本學科或專業領域改革發展提供政策諮詢和信息服務,協調連結產業鏈上下遊,聯通學校、企業、人才之間的技術研發與技術應用;
5.經學會授權,編輯出版人工智慧學科、機器人教育專業領域書刊資料;
6.組織和支持全國性的各類機器人大賽,培養優秀技術人才和教練;
7.組織國際性機器人技術交流和展覽、論壇等活動,組織和支持全國性機器人技術等級的評定和審核工作;
8.協調連結產業鏈上下遊,聯通學校、企業、人才之間的技術研發與技術應用;
9.為學會學術刊物和網站提供動態信息資料,大力推廣機器人技術與智能化思維,實現全民普及、全民學習、全民互動的科技氛圍;
10.承辦學會委託的其他事項。
入會條件: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入會:
1.熱心機器人教育工作,院校或機構的學生或教師;
2.在機器人教育專業工作或學習中,業績較為突出。
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加入!
另悉,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分會的學術指導下,2017北京國際少年兒童機器人教育論壇將於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壇。屆時,歡迎全國少兒機器人教育機構、愛好者、媒體機構積極參與,共鑲盛舉!
來源:中國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