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講語言的話題。
前面的文章我說過自己雖然是個理科生,但我的地理成績特別好,高一一次期末考試曾經碾壓學校一眾文科生,和另外兩個理科生並列拿了地理單科第一。
高一地理的重點之一就是氣候,事實上我從初中就開始對全球氣候的分布感興趣了,在那時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特殊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顧名思義這種氣候是因為其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圍而得名,文科生們應該也熟知這種氣候的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溼潤。
我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居住的城市可以說都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區:瓦倫西亞和羅馬都算靠海或者離海不遠的城市,況且地理教科書上對於地中海氣候拿來舉例的城市就是羅馬。但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裡就不屬於地中海氣候,因為離海邊相對遠。這裡科普一個冷知識:雖說兩座城市都位於各國的南北中線附近,但羅馬的緯度實際上和巴塞隆納差不多,瓦倫西亞比羅馬緯度低,冬季和夏季的溫度也更高:比如羅馬冬季下雪的概率比瓦倫西亞高一點,而瓦倫西亞的夏天明顯能讓人感到氣溫更高。
歐洲氣候分布,南部的橘色是地中海氣候
不幸的是我沒有在羅馬過冬,沒有見過羅馬的雪景;但幸運的是我在歐洲的那年避開了瓦倫西亞最熱的一天(沒有之一),那天天氣預報的最高溫是42℃,實際溫度以及體感溫度更高。
儘管我去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完全是因為對這兩個國家的語言感興趣,但我至今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對這兩個國家及它們的語言的興趣和地中海氣候有關嗎?對我來說可能只是巧合,但我個人總感覺不是那麼巧合。
這些問題我是回國之後才開始思考的,因為在國外時,地中海氣候那種特立獨行的夏天給我的感覺始終只有一個:太熱了,即使我沒經歷瓦倫西亞那天的高溫。
我不喜歡雨天:中國北方的夏天但凡下雨,降水量就很大;而中國南方長江沿岸的夏初則會經歷不怎麼能見到陽光藍天的梅雨季,所以出國之前我一直憧憬著地中海氣候不下雨的夏天。可經歷之後我才發現,連續兩個月的大晴天給人的感覺確實不好受,太陽的毒辣絲毫不亞於長江沿岸梅雨季之後那十幾天的大晴天。
前半個夏天我在瓦倫西亞,房間是朝陽的,所以下午我一定要拉下百葉窗,不然午睡會被曬醒;晚上太陽落山了,但我睡覺的時候依然是只拉下百葉窗不關床,這樣風可以吹得進來。問下午的風如何?我只能說下午的空氣都是熱的。
後半個夏天我到了羅馬。住進了背陰的房間,但我在只關百葉窗的情況下依舊是睡醒了一身汗;房子裡有個朝陽的大房間,夏天是絕對沒人想去住的。我可是在外面住旅館都寧願犧牲低價也要住進有窗房間的人,但還是在地中海氣候的陽光下屈服了。誰讓歐洲人的住家夏天不怎麼用甚至根本就沒安裝空調呢?那時我一直盼望著羅馬的9月到來。
所以在那個夏天,我更喜歡在語言學校多停留一會兒,因為能吹空調啊。
如果這些描述還不夠直觀,還有一個更誇張的現象:羅馬雖然貴為義大利的首都,但城市建設稍顯破舊。我這裡說的破舊不是為了保護古建築而不興建新樓,而是羅馬的路政實在糟糕:很多路段的馬路路況坑坑窪窪,我住的附近步道鋪的都是簡簡單單的瀝青。也許大家覺得能走路就可以,不在乎路面是石板地磚還是瀝青,但是在羅馬最熱的那幾天,我發現這些瀝青步道粘鞋,尤其是我在用鑰匙開所住的樓的大門之後,只因為在一個位置多站了十幾秒,把腳抬起來就能聽到明顯的鞋脫離瀝青的聲響,然後門口留下了我的兩個鞋印。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義大利為代表的的地中海飲食,其美味可以碾壓歐洲除法國外絕大多數非地中海國家的飲食(西班牙的飲食比義大利還差個檔次,法國雖然南部靠地中海但地中海飲食佔法餐的比重並不太多),並且地中海飲食的結構相對也更健康。不過地中海飲食最常用的食材之一——番茄,並不是原產於亞歐大陸的作物,而是地理大發現後從美洲漂洋過海到歐洲的。可以說現代的地中海飲食,尤其是義大利菜,大部分是形成於地理大發現之後。
雖然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語言文化和地中海氣候可能沒必然聯繫,但飲食和地中海氣候一定是相關的,畢竟氣候決定能出產的作物,而且西班牙和義大利是歐洲的農業大國,可以說是全歐洲的菜園子。有人在歐洲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南邊的飲食缺不了番茄,做菜多用橄欖油;北邊的飲食缺不了馬鈴薯,做菜多用黃油(不過我可以用親身經歷證明南歐消耗的馬鈴薯和黃油也不少)。在國外做菜用著當地出產的橄欖油可以說是完全不心疼了,倒不是說橄欖油很便宜(雖然確實比國內的進口橄欖油便宜很多),而是因為在這兩個國家,其他種類的食用油不僅是價格相比橄欖油沒有優勢,在超市中所佔的比例也明顯少於橄欖油。
(圖源不明)
所以我對地中海氣候算是又愛又恨吧,恨的是它夏天炎熱的空氣和毒辣的太陽,但我愛在這種氣候範圍內的兩個代表性國家的語言文化和飲食。
不過歐洲非地中海氣候區的民眾普遍羨慕地中海氣候是事實,畢竟比起英國的陰雨綿綿或是東歐的寒冷,地中海氣候還是相當不錯的。
既然說到地中海的夏天,那不如聽一首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義大利之夏》吧。
語言比較的文章我在不久後就會繼續更新,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