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理財,大家首先會意識到自己口袋裡有沒有錢,很多人會說,我口袋裡沒錢,#沒錢怎麼理財?#也就是這麼一個結論,讓很多年輕人離財務自由越來越遠。
如果大家回頭看看一些富豪的發家史就會發現,富豪們在賺錢的同時更注重理財,正因為有了理財,他們才賺取了更多的錢,李嘉誠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們一起來看看李嘉誠的理財觀是如何幫助其打造龐大的商業帝國的。
一、三十歲後重視理財
很多年輕人認為,理財是退休後的事情,理由也很充分,年輕人交際多,事情多,需要金錢支持,等老了沒有那麼多壓力後,正好可以存錢理財。但李嘉誠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二十歲之前的錢,都歸功於勤勞的雙手,才會得到。而30歲後,就要靠「錢」去「賺錢」。
李嘉誠的這個觀點,看似比較難理解,其實很符合當下的生活。因為人在30歲之前,身強體壯,能夠應對很多壓力,趁年輕的時候,賺取人生第一桶金,才能為後面的「錢生錢」,也就是為理財打下基礎,一旦失去了賺取第一桶金的時機,#沒錢怎麼理財?#的「死循環」就會一直跟隨到年老,屆時再想理財,那"財"就不會理你了。
二、要有足夠的耐心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理財方式其實和遊戲升級是一個道理。你玩任何遊戲都要從1級開始積累經驗,然後往高等級進發,而理財的過程也是這樣,靠的是耐心和時間。這一點,李嘉誠也頗有心得,他曾說,理財必須花費長久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效果的。理財者必須認識到理財活動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對於這一觀念,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誰見過玩遊戲的時候,有玩家一夜就從青銅變成王者?即使是人民幣玩家,那也得花時間充值不是?
三、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
對於收入,李嘉誠也有自己的分配方式,他認為:「假設你的月收入只有2000元,你可以過得很好。我可以幫你把錢分成五份。第一個600元,第二個400元,第三個300元,第四個200元,第五個500元。」而這個分配方式就夠幫你解決#沒錢怎麼理財?#的「死循環」。
第一份資金用於生活,你每天只能支出20元。什麼零食、奶茶、咖啡統統都在裡面了,如果你覺得撐不過去,那請自己動手解決。
第二份資金用於交際,擴大朋友圈,但也不能無限制,僅限於400元!你可以請朋友吃兩頓飯,然後給自己手機充值100元,足夠應付人情往來了。不過,該請誰吃飯,李嘉誠認為,請比你更有見識的人,比你或職業生涯中幫助過你的人吃飯。因為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會幫助你。
第三份資金用於學習,這不多說,投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
第四份資金用於度假,以開拓自己視野,並且給接下來的工作帶來激情。當然,這種度假方式不是享樂,而是用最低的成本擴大自己的視野。
第五份資金用於投資理財。這是你參與理財活動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無論是賺還是賠,都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反而能給你帶來寶貴的理財經驗,提高你在後續的理財活動中的收益率。
總之,不是因為沒錢才不去理財,也不能因為有錢才開始理財。理財只是合理規劃財富,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