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一語成讖,其中這個「讖」在中國歷史上可是大有說法。讖語作為古代預言的一種,又和著名的《推背圖》等正兒八經的預言不一樣,讖語專門預言壞事。比較著名的是周宣王繼位後,民間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讖語:「桑弧箕服,實亡周國。」就是說滅亡周朝的人,是街邊賣桑木弓箭的人。古人都比較迷信,周宣王對此深信不疑。他一方面規定不準散布謠言,還有說這些亂七八糟的,無論是誰已經發現殺無赦。另一方面,周宣王派人日夜不停地在大街上巡視,一旦看到有賣弓箭的,無論是不是桑木弓,也不管是男女老少,一律「執而殺之」。
由此可見,讖語雖然語出無名,但仍然受到統治者重視。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道著名的讖語,原文是這樣說的:「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相傳這句話出自一本名為《春秋讖》的專門記錄秦漢之前政治讖語的書,不過到漢代時這本書已經失傳了。然而這句讖語卻從書中脫穎而出,不僅一直得到流傳,許多正史中也出現了這句話,能不讓漢代皇帝擔心嗎?
雖然這句話在民間傳得沸沸揚揚,但大臣們誰也不敢說。說了就是謀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然而,主動提起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雖說秦始皇在「焚書」時,已經將春秋戰國時期那些雜七雜八的書清理乾淨了,但實際上在從民間強行沒收各類書籍時,李斯曾規定有30天的期限。按照古人重視文化傳承的傳統,這一個月的時間完全足以讓人們背誦或是抄錄書籍,等風頭過了,這些書又得以重見天日。況且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搞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而非文化滅絕,因此,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很多被沒收的典籍其實被藏在秦朝的宮殿裡,燒掉的不過是其中一部分罷了。
因此,作為皇室成員,漢武帝很有可能接觸過這些書,包括那些看起來玄而又玄的讖緯學著作。有次,漢朝文武百官臨行黃河,武帝一時興起在船上設宴。然而正在勁頭時,漢武帝哪壺不開提哪壺,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意思就是說別看現在大漢江山很穩固,說不定傳到哪一代就完蛋了。到時候還是免不了被「塗高」取代。
不過,武帝說歸說,頂多也就是擔心一下,但是一個歷史小插曲的發生,差點讓這句讖語不攻自破,那就是王莽篡位。如果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重點肯定是在「代漢」這件事上,但漢代統治者則更注重是誰代漢,好從源頭上消滅禍根。王莽不是「塗高」,但新朝建立不久後就再次被漢皇室後代推翻,江山重新落入劉漢手中,這反而「佐證」了「代漢者,當塗高」的合理性。因此,這句令漢朝人惶恐的神秘預言終於無法被按壓,甚至有人公開與光武帝劉秀對質,其中就有王莽親自任命的蜀地太守公孫述。
此人對讖緯學甚是著迷,但給他自信的是另外兩句話,一句是出自《錄運法》的「廢昌帝,歷公孫」,另一句是出自《括地象》的「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公孫述多次寫信給給劉秀說明這一點,卻反被劉秀嘲笑。後來公孫述稱帝造反,很快就被滅了。然而這件事只是個開端,距今1800年前,東漢末年,這句話反而成了群雄企圖取代漢室的「指導思想」。
首先是一個女預言家找到呂布舊部李傕,稱「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以此鼓動李傕造反。然而李傕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成不了大事,於是就不了了之。然而有個叫闕宣的人對此深信不疑,在徐州自稱天子,還一度得到了徐州牧陶謙的支持。後兩人之間爆發矛盾,闕宣被陶謙誅殺。
袁術稱帝也是深受這句讖語影響,袁術字公路,「術」即城內的道路,「塗」通「途」,也是道路的意思。因此,袁術認為「塗高」就是指自己。況且當時袁術勢力最大,手裡兵最多,於是於公元197年不顧天下人反對公然稱帝,僅兩年後就被曹操消滅。
後來曹魏在取代漢室時也沒少做功夫,曹丕即位後,先是在全國各地造勢,一時間什麼「麒麟」、「白雞」、「黃龍」等奇形怪狀的祥瑞之物全都冒出來了。這還不算,曹丕還命太史丞許芝搞一套理論,專門把自己代漢的合法性與那句讖語聯繫起來。許芝從《淮南子》中找了一句「魏闕之高」,稱「當道而高大者魏」,即「塗高」實際上就是曹魏。這裡闕是指古代宮殿前兩臺之間的空地,一般都比較高大。而「魏」的意思就是高大,這樣一看,此理論真可謂是牽強附會。在這套理論的支持下,曹丕於公元220年篡漢,建立了短命的魏朝。
其實客觀地說,「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它預言漢朝將延續「九百二十歲」,實際上,兩漢加起來也不過400年,但是漢朝天子和歷代帝王一樣,都以為自己的江山會萬世永固。如今的專家也無法對這句話做充分的解讀,一部分專家認為,這句話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作特定的用途,很有可能只是為了給當政者造成輿論壓力。也有人認為,《春秋讖》這本書年代久遠,加上早已失傳,裡面的內容在流傳的過程中與原文出現偏差,導致這句神秘的政治預言偶然出現。然而話說回來,這句「不知所云」的預言確實籠罩了中國歷史長達數百年,給許多政治家和野心家帶來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