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茶友說希望喝一杯好茶,
在不了解對方喜好的時候,什麼才是好茶?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先講一個自己經歷過的小故事,
看看好茶的概念在每個人心目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那年,我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做志願者。
館裡為了推廣茶葉知識,準備了六大茶類的代表茶樣,方便大家品鑑學習。
我作為志願者,為五湖四海的遊客服務,
並有機會聽取了來自各方群眾對茶葉的品評感受。
江浙的遊客只喜歡綠茶。
福建,廣東的遊客喜歡烏龍茶,覺得綠茶,黃茶不夠味,不夠香。
喝普洱的人群只覺得普洱的口感醇厚,生津回甘強。
外國客人最喜歡的只有紅茶,喝到烏龍茶的時候,伸出舌頭表示這是什麼?難以接受。
茶,依舊是那六種茶,沒換過。
為什麼每個人對茶好壞的評價,如此巨大?
再講一個關於普洱茶的故事。
那些年我在廣州工作,芳村的茶葉市場是全國出名的普洱茶集散地。
剛開始接觸普洱熟茶,喝的就是那種溼倉黴味。以至於有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是認為沒有那種倉味兒的熟普都是不正宗的。
直到後來離開廣東,普洱也只喝生普。幹倉的轉化更加甘甜,又重新對普洱好茶有了新的認識。
茶喝的多了,有了積累,剛開始只是對不同茶葉的香氣,外形有初步的了解,對基本茶知識進行普及。
到後來,對品鑑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每一類茶都會去接觸學習。但是大部分都是受市場上的流行觀念影響,有時甚至是茶商的銷售傾向的引導。比如山頭論,古樹論,年份論。
接觸多了也會覺得這些好茶的說法,也都流於表面。沒有真正解決「什麼是好茶」的問題。
人們對習慣的事物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偏向。在接觸新事物時,天然的有一種主觀的審視判斷。
如果感觀都是主觀判斷,那麼對於好茶的界定是不是就沒有客觀的標準了呢?答案顯然不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有很多人,對好茶是有認知的,只是他們呈現出來的觀點不一樣。
而且好茶的標準還有一些共通性,比如香氣,苦澀度,醇厚,甜柔,回甘,生津,喉韻等。只是大多數人都只是站在某一個點上面去講述分享。
有的老師,非常鑽研工藝,可技術性太強沒辦法講給大眾聽;有的老師,專研茶葉健康,他會告訴你這個茶怎麼對健康好,為什麼好;還有研究茶葉歷史的老師,他把歷史的細枝末節,經過考證寫成文章來分享。
當然茶葉的知識相當龐雜,每個點也都非常的重要,最後會連成面,把我們的基礎打得更加紮實。
一直在表面打轉,糾結於現象,越學越複雜。其實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找出底層邏輯,培養專業系統的能力。
這才是學茶的真正的困境。
如何系統的培養能力呢?一方面要多試茶提升自我的品鑑能力;一方面要站在更開闊的視野和格局上去看待茶。
現在的我會覺得,所謂好茶,是要在一定的語境下來討論茶的味道的。
首先喜歡紅茶的人,讓他喝綠茶,他當然覺得不好喝。就好比你的貓和我的狗是沒有可比性的。特定的語境下討論,比如普洱茶語境,烏龍茶語境,這樣好茶的標準就會更清晰。
其次是要在同一維度下作比較,要不然你談文化,他說運營模式、品牌價值。你談個人認知,他說農業規律。不同維度對話下的比較永遠得不到統一的結論。
對於一些受過市場教育的茶客來說,他們會認為他們覺得好的茶就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好」是相對主觀的;或者說有些商家為了銷售,他說這是好茶,或者說是他接觸到最好的茶了,這些都是相對主觀的。
客觀來說,好茶的定義一定是大家都會喜歡的。人對美好的體驗近似相同。例如對花香,果香的迷戀,口感的醇厚,柔順,回甘.....對澀味兒,苦味兒的天然敏感。都會是對於一杯好茶的評價標準。
我是甲子,愛茶迷茶。希望將我知道的茶故事與你分享。如果覺得有用,請將我收藏、關注、點讚。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到我的消息。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