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中意 孔香翠 陳慧 盧俊龍 呂鵬
石柱鎮俞溪頭村下寮自然村人口不多,名氣可不小。70多年前,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在這裡打響了隊伍成立的第一槍,首戰告捷。多年來,下寮村民牢記初心使命,把村莊建設成「紅色紀念館」,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2日,本報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第五組記者走進下寮。
六支隊誕生地建起紀念廣場
革命先烈為實現崇高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一直以來深深烙印在下寮村民的心中。
2007年,村裡討論如何開發利用土地時,一些村民傾向於搞住宅或者「農家樂」,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周高球沒有同意。他說,作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誕生地,下寮應該建設一座紀念廣場。
聽說要建紀念廣場,下寮村民紛紛表示支持,並積極參與紀念廣場的建設。2008年,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紀念廣場和永康市革命武裝鬥爭史展示室建成。紀念廣場佔地面積1975平方米,不遠處是革命武裝鬥爭史展示室。
卸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周高球依然以講解員的身份在展示室工作。如今已87歲高齡的他,雖然躺病床上已一年多了,仍然掛念村裡的建設。他說,希望紅色基因能代代傳承下去。
村民「接棒」紅色基因傳承重任
2016年4月,村民周靈芝成為永康市革命武裝鬥爭史展示室的一名講解員。
為了全面了解我市革命史,她反覆翻閱《中共永康黨史》;為了將烈士的事跡概括得更精煉準確,她請兒女當聽眾提建議;為了增加趣味性,她反覆學習相關資料,為每一個知識點選取恰當的案例。
周靈芝說,展示室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永康的革命武裝鬥爭歷程、新時期人民武裝風採以及近年來永康取得的成就,系統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永康的革命武裝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
為了做好講解員的工作,她把丈夫周健也拉了進來,有時自己忙得脫不開身時,接待參觀客的重任就落到丈夫身上。夫妻倆齊心協力把這項工作做得踏踏實實,獲得了參觀客的好評。
在紅色基因的「交接」中,下寮村知名度越來越大,不斷有村民加入講解員隊伍,村民周華偉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七一」期間,辦了一家企業的周華偉正忙著趕貨,村裡突然來了多批參觀團隊,急需講解員。他二話不說,放下手中的活就趕到現場。儘管要佔用不少時間,但周華偉表示,讓大家了解紅色基地的歷史,是下寮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依託紅色資源,築牢黨建堡壘。下寮一直保持著一個傳統:只要是村裡的公益事業,黨員幹部都帶頭無償奉獻。
年輕一代紮根紅土地
近些年,下寮的新農村建設一路高歌猛進,先後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全民國防教育示範點、AA級紅色旅遊村等。
傳承先烈的奮鬥精神,努力建設美麗新農村。秉承這樣的理念,下寮的年輕一代緊緊團結在一起:只要村裡有事,大家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去年,在創建AA級紅色旅遊村及街角小品建設過程中,村民周健拿出了自家的紅船,在村裡建了一個街角小品。現在,這艘醒目的紅船讓參觀者聯想起共產黨員敢為人先的精神。
如今的下寮,紅色印記無處不在:永康市革命武裝鬥爭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耳濡目染間,紅色文化深深地紮根在了年輕一代的心中。
下寮的年輕一代熟知紅色文化,有朋友到家鄉遊玩時,也能侃侃而談。22日,在紀念廣場旁,一名年輕人向朋友介紹:「這裡以前是片山地,當時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就在這裡打響第一槍。」 「我們要繼承先烈的奮鬥精神,努力把村莊建設得更好,讓村民生活更幸福。」
現在,下寮儼然成為露天的「紅色紀念館」,口耳相傳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歷史航標
打響建隊第一槍
武裝革命鑄豐碑
下寮群山環繞,交通條件便利,很適合開展遊擊戰。
解放前,活躍在附近的遊擊隊經常經過下寮,並招呼村民一起吃飯,希望村民不要洩露行蹤。村民們都非常支持六支隊的活動,為革命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8年,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在此打響了成立後的第一槍。2008年,恰逢六支隊成立60周年,「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紀念廣場」及「永康市革命武裝鬥爭史展示室」在下寮建成。紀念廣場的核心景觀是「六支隊成立60周年紀念」主題雕塑以及名為「光輝足跡」的瞻仰足道。雕塑背景採用五指巖的造型,正面鐫刻六支隊原支隊長應飛親筆題寫的碑名。正對雕塑的是一條由28位老同志的腳印組成的「光輝足跡」瞻仰足道,寓意萬眾一心跟黨走。
紀念廣場和展示室建成後,每年都吸引大批來自各地的黨員幹部前來緬懷革命先烈,銘記歷史,傳承紅色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