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辭職,看唐代高僧佛光禪師對弟子們的開示 | 文 三隻眼讀史
2018年8月15日,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方丈學誠法師因北京龍泉寺事件而引咎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職務。會議認為,佛教商業化擾亂了正常的佛教活動秩序,損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權益,敗壞了社會風氣。會議強調,道風正,則教運興;道風偏,則教運衰。教風建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佛教的根本大事。教風建設關係佛教的生存發展,關係佛教的正法住世,關係四眾弟子的法身慧命,關係萬千信眾的信仰根基。
由會議內容,讓人想到禪宗公案中的一則故事。唐朝第十位皇帝李誦時期,有一位大德高僧佛光禪師,全名為佛光如滿禪師,一天佛光禪師外出弘揚佛法歸來,見到弟子們一個個紅光滿面,非常興奮的樣子,便問及原因,弟子們說,由於佛光禪師為了推動佛教的發展,需要創辦了許多佛教的事業,事業的創辦都需要錢,所以,弟子們都很努力地勸說施主們積極捐助,鼓勵大家熱情布施,好為寺廟建造大雄寶殿。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施主們的積極捐獻,已經積累了很大一筆銀兩,大雄寶殿的開工指日可待。佛光禪師皺起眉頭,制止大家發言,說道: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了功德!眾弟子都不理解佛光禪師的這一番話。佛光禪師又說: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贊助那個佛事,殺雞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呢?
佛光禪師這一番話語,如暮鼓晨鐘般把弟子們都敲醒了,佛教所謂的「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應該細水長流,不可用誘導、勸說的手段來募捐化緣。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怎麼能妄起貪念呢?修行在於苦修,一個「苦」字道破了修行人生。所以,佛教教職人員應該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展現僧團清淨和合的精神面貌,維護佛教清淨莊嚴的整體形象,引領佛教四眾弟子愛國愛教。
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枯燥的歷史,請關注「三隻眼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