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續航!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和電動汽車

2020-12-25 新浪科技

來源:雷鋒網

網友都說新浪眾測不講武德,數碼新品說發就發,新奇好物說送就送。不怕你沒想法,就怕你不行動,加入新浪眾測,和數碼大V一起聊產品,談體驗!

作者:付靜

Make human more human。(讓人類更加人性化。)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

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其實,除了人工義肢、醫療檢測和診斷等方面的應用前景,電子皮膚還能應用於機器人——提升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甚至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在面對疼痛時做出反應。

電子皮膚發展至今,其厚度、響應速度等性能不斷提升,但作為移動電子設備,電子皮膚的續航問題也是一大關鍵。

為此,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一項方案:利用太陽光,向電子皮膚供能。

2017 年 3 月 22 日,該團隊題為 EnergyAutonomous,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Tactile Skin(自供能、靈活、透明的觸覺皮膚)的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當時,研究團隊稱:

相比其他只受電池驅動的材料,這類電子皮膚工作的時間將更長,同時又不會像有線電子產品那樣移動受限。

時隔三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團隊順著利用太陽光的思路,在電子皮膚續航問題上實現了突破。

時隔三年,電子皮膚再獲突破

前不久,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團隊題為 Energy Generating Electronic Skin With Intrinsic Tactile Sensing Without Touch Sensors(無需觸摸傳感器、具有內在觸覺傳感的自供能電子皮膚)的論文發表於《IEEE 機器人學彙刊》。

僅根據論文標題便得知,該團隊設計的電子皮膚未配備觸摸傳感器,可謂是完全達到了『自供能』的程度。

而在三年前,該團隊提升電子皮膚續航的做法是添加了由石墨烯製成的感光發電傳感器,論文也顯示,讓光伏模塊獲得足夠太陽光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應用了透明的觸摸感應層。

基於這種方法,電子皮膚變得低能耗化,每平方釐米所需能量為 20 毫微瓦,相當於當年最低等級的光伏電池。

當時,作文合著者之一、來自格拉斯哥大學詹姆斯 · 瓦特工程學院可彎曲電子與傳感技術團隊的 Ravinder Dahiya 表示:

我們下一步計劃是深度研究發電技術,從而支撐整個研究和假肢的自主驅動,可能會打造一個完全自供能的義肢。

不難發現,過去三年,研究團隊先做『加法』、後做『減法』,最終實現了電子皮膚自供能。

當電子皮膚遇到太陽能電池

那麼,其自供能原理是什麼?

根據論文,大量的傳感器和讀出電子器件連續運行,要想滿足電子皮膚的能耗要求,是具有挑戰性的。因此,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無需任何觸摸傳感器,具有內在觸覺傳感的自供能電子皮膚(下文將其簡稱為 eSkin)。

eSkin 包括一個微型太陽能電池的分布式陣列和軟彈性襯底上的紅外發光二極體(IRLEDs)。據了解,這些太陽能電池不僅能自己發電,還能產生一些額外能量,並能提供觸摸和近距離感應的觸覺功能。通過讀取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體的能量輸出變化,eSkin 可感知距離、物體位置等多項參數。

其具體原理是:當暴露在光源下,太陽能電池將產生能量;如果電池(或者說 eSkin)被在其附近的物體擋住光線,那麼當電池與物體接觸時,光的強度(即產生的能量)就會下降至零,eSkin 由此確認觸碰。

這種情況下,eSkin 受到的光線強度和 eSkin 與物體的距離強相關。正如 Ravinder Dahiya 所說:

通過實時比較光線強度,再進行校準,就可以確定 eSkin 和物體之間的距離。

為驗證這一思路是否可行,研究團隊將 eSkin 附著在一個 3D 列印的機器手上,記錄它與環境的互動。下圖最下方部分展示了覆有 eSkin 的機器手的 3 個子系統,從下至上依次是能量管理、傳感、驅動。

研究團隊發現,僅手掌區域就能產生 383.6 mW 能量。他們設想,如果將 eSkin 覆蓋整個身體(約佔 1.5 平方米的區域),eSkin 就能產生超過 100 W 的能量。

如下圖所示,eSkin 能夠對接近它的不同物體進行定位、邊緣檢測和三維形狀評估。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eSkin 應用於工業機器臂,發現可以安全地實現人機互動。

對於這項突破,Ravinder Dahiya 表示,本質上,他們把如何給大面積電子皮膚供電的難題變成了一個機會——將電子皮膚轉化成一種能產生能量的資源。

鑑於 eSkin 的材料集成傳感能力,除了在機器人領域,研究團隊還暢想了 eSkin 未來的大量潛在應用:

在假肢方面,eSkin 比其他電子皮膚更輕便,這將有助於製造重量、尺寸最佳的義肢,方便義肢使用者。

在腦機接口方面,eSkin 可以有效地減少腦機接口中常見的時間延遲問題。

在自動化方面,特別是電動和交互式汽車領域,一輛覆蓋著 eSkin 的汽車有著良好的近距離感應能力,因此也能輕易地「看到」正在靠近的障礙物或行人。

在遊戲方面,eSkin 還可用於手勢識別控制。

相關焦點

  • 提升黑科技續航!藉助太陽能電池,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電子皮膚再獲突破:太陽能供電,可用於腦機接口、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 「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電子皮膚終於突破:太陽能供電 可用於腦機接口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腦機接口離我們又近了一步
    滾動、點擊和打字等常規的操作很快就會成為歷史,這要歸功於一種叫做Brain Talker的新型設備,它可以讓用戶僅僅通過自己的腦電波就能控制電腦等電子設備。最近在中國舉行的世界情報大會上,這款免提電子產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儘管有關這款晶片工作原理的許多關鍵細節仍有待闡明,但它已經在科技愛好者和相關從業者中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
  • 新突破:電子皮膚來了,還可以自己供能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不差錢和知名度,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仍有「撲街」風險
    SpaceX、特斯拉、The Boring Company以及Neuralink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騰訊科技訊 12月6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將他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從破產邊緣一路帶到了標準普爾
  • 強腦科技創始人: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僅是腦手術和工程學的突破
    不同於Neuralink的直接植入晶片,這家公司走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方向。BrainCo (強腦科技)創立於2015年,是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孵化的第一支華人團隊。創始人韓璧丞是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博士。團隊經過哈佛大學孵化,獲得了中國電子、招商局資本、光大控股、騰訊聯合創始人、華登國際、鼎暉投資等機構投資。
  • 腦機接口+全息AR,Facebook/微美全息/特斯拉等迎來新的成長機會
    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欣賞影片的時候腦海中不斷刷過各種專業名詞:腦機接口、虛擬實境、隱身、智能汽車…………事實上,很多《攻殼機動隊》中構想的未來科技,如今離我們都不再如此遙遠。而目前,就有不少企業正在將這些科技一一實現!
  • Neuralink腦機接口能讓音樂流入大腦?馬斯克:是的
    在職位描述當中,Neuralink 表示希望應聘者在發現巨大挑戰時會感到興奮,同時最好不僅僅是喜歡解決問題,發現和定義問題的能力也同樣重要。Neuralink 成立於 2016 年,從那時算起,這家腦機接口公司只在 2019 年舉辦了一次公開發布會,對外展示了這家神秘公司的進展,以及它究竟想要做什麼。但除此之外,該公司並沒有推出實際的可用產品和相關論文。
  • 哈佛華人企業BrainCo發布腦機接口作業系統,實現了「讀心術...
    而這兩款預研發產品,一款是「讀心術」(腦波成像技術),該技術可以利用腦電波的模式作為條件通過算法還原人眼所見或大腦中想像的圖景;一款是「隔空打字」該技術是一套成熟的肌電控制系統,系統採集前臂的手部運動肌肉群EMG信號,處理並精確判定用戶的手部運動意圖。
  • 做個「腦機人」你準備好了嗎:從埃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說起
    2008年,埃隆·馬斯克發布了首款特斯拉汽車,從此風靡全球。時至今日,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科技再造英雄。其實對於「科技狂人」馬斯克來說,特斯拉雖然給他帶來了財富和名望,但那只是他的一碟開胃小菜,他有更著更加宏大的科技理想。
  • 續航裡程最長的電動汽車推薦
    導讀:續航裡程最長的電動汽車推薦想必現在在觀望電動汽車的朋友一定不少,但是有些朋友一定因為擔心他的續航能力而遲遲不敢入手,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帶來一篇續航裡程最長的電動汽車推薦。車頭採用了全封閉的格柵造型,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輛純電動汽車。北汽新能源的Logo適當地縮小,顯得更為精緻。黑色前格柵上還增加了一個「Blue」的英文字標,符合北汽新能源「衛藍」的品牌形象。續航裡程最長的電動汽車推薦-騰勢400騰勢400的車身尺寸為4642mm/1850mm/1642mm,軸距更是達到了2880mm,保證了充裕的內部空間。
  • 中國腦機接口需要馬斯克式科技企業家
    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不能僅靠高校、研究機構和央企,更廣大的民營企業家要擔負起這個責任。這個責任光榮而偉大。所以本文的核心觀點:科技企業家要有理想,要讓資本為自己的理想服務,而不能圍著資本轉。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被我們所忽略的腦機接口工程。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 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原標題: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2009年TALEN的識別規則被探明以後,便被廣泛用於基因編輯領域,2012年甚至被評為當年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可TALEN也存在缺點,組裝過程過於複雜,使用的門檻較高。   2012年,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系統的出現,徹底加速了基因編輯領域的發展。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但針對不同的位點,需要對 ZFN 中的鋅指蛋白進行重新設計,難度和成本太高;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同樣包括DNA特異性識別區域(TALE)和用來切割DNA 的核酸酶。2009年 TALEN 的識別規則被探明以後,便被廣泛用於基因編輯領域,2012年甚至被評為當年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可 TALEN 也存在缺點,組裝過程過於複雜,使用的門檻較高。
  • 這位中國科學家直言,馬斯克腦機接口是小兒科!底氣哪來的?
    說起世界科技不得不說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導力,而在美國乃至世界馬斯克這個科技狂人對科技領域的探索讓世界人民佩服。馬斯克不但智能汽車特斯拉投放市場,還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商業載人星際旅行,但還有一個科技可能不為大家所知,那就是馬斯克研發的腦機接口系統,但對於這個腦機系統一個叫韓壁丞的中國人有話要說。
  • 前沿洞察丨有光就可以,太陽能發電的電子皮膚機械臂
    ——電子皮膚需要柔軟、可拉伸且對溫度、壓力和紋理敏感;他們需要能夠讀取生物數據並提供電子讀數。因此,如何為電子皮膚供電以連續實時使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解決這問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由微型太陽能電池製成的,無需專用觸摸傳感器就能產生能量的皮膚。太陽能電池不僅產生自己的能量而且還為觸摸和接近感應提供觸覺功能。當帶有太陽能發電功能的電子皮膚機械臂暴露在光源下時,皮膚上的太陽能電池會產生能量。
  • 腦電波也能控制汽車!這4個汽車科技,刷新了我的認知
    2018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如火如荼的舉行中。除了傳統的手機、相機、耳機等數碼產品外,汽車科技的看點也是頗為吸引人眼球。豐田、日產、現代、博世、採埃孚、百度等企業都帶來了自家最新的汽車「黑科技」。
  • 馬斯克遇上三隻小豬,人類腦機接口要成真了
    和特斯拉等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為自己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舉行發布會,向公眾展示公開了可實際運作的 Neuralink 設備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事實上,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技術通過在大腦中鑽小孔和插入避開血管的線狀電極來實現運作,這正如特斯拉推進 5 級完全自主駕駛一樣,超前的技術如何落地,將取決於監管部門的批准。可想而知,腦機接口技術相關設備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將會「相當困難」。
  • 谷歌教育引入腦機接口技術,聯合強腦科技推專注力訓練裝置
    北京時間9月16日凌晨,谷歌教育聯合BrainCo強腦科技及納斯達克上市公司Vasta Platform(NASDAAQ:VSTA)(Somos)在巴西舉辦了一場線上發布會,發布會宣布Somos與BrainCo強腦科技一起成為谷歌教育戰略合作夥伴,同時推出了一套基於腦機接口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的教育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