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音樂學院手風琴鍵盤系王樹生教授,在網課之餘,針對手風琴演奏中的「邊沿現象」、「訓練及演奏四要素——看-聽-思-想」、「訓練技巧的最佳方法」三個話題,發起了班集體線上手風琴教學研討會。從本科一年級到研究生二年級共計14人,大家積極響應,結合平日聽課、練琴、賽事,從多角度發表了個人見解,暢所欲言。
開學已四周,同學們宅家練琴堅持網課,總體感覺都很努力,做到了停課不停學。特殊時期打亂了授課計劃,影響了學習效果,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為了提高練琴效率,我給同學們出幾道思考題,對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幫助。請同學們以文字方式在群裡發表看法,說出自己的觀點。1.邊沿現象。請說出演奏中哪些部位是邊沿,比如兩個樂句之間、風箱轉換過程等,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說出與音樂無關的邊沿現象。2.請思考訓練及演奏四要素 ----看、聽、思、想。看是讀譜,要仔細閱讀譜面的標記;聽是傾聽,學會傾聽,演奏時傾聽自己的聲音,同時還要傾聽演奏家的演奏,從中學習人家的長處;思是思考,是演奏前對作品的研究和設計,是理性層面安排;想是想像力,想像力屬感性層面,音樂的表達要有想像,缺乏想像力的演奏沒有生命力。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對四個要素延伸思考。3.根據自己的體會,談談訓練技巧的最佳方法。如手指觸鍵的最佳方法,通過哪種方法訓練有效果,手指觸鍵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指尖、放鬆、支點?總之,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同學們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請同學們練琴之餘對上述問題加以思考,在群裡發表看法,大家展開討論,形成良好學術氛圍。1.邊沿現象,樂曲每個段落之間的銜接,手指觸鍵以及離鍵的力度控制,我認為在演奏中解決邊沿現像的核心首先要慢速,看清樂譜中的每一處標記,其次,在每段之間的銜接上要提前做好準備,比如風格的掌握,速度的變化。2.對訓練及訓練四要素的思考,演奏一首作品前,查閱相關視頻資料,對照樂譜,觀摩演奏者對樂曲的風格把握以及技巧音色情感等方面的控制;聽老師的講解及不同風格的演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思考在考試或舞臺表演中如何增強樂曲的把握性,把平常練習的內容充分表現在舞臺上,我認為平日紮實,有意識的背譜非常重要,在練習時設計好樂曲中的呼吸、運氣、意念、聽覺、控制神經等等。此外,增強個人的心理素質,提前計劃應對舞臺上發生的「突發狀況」;想,要關注聲音與內心之間的協調。深刻的體會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懷。3. 訓練技巧時首先,手指要刻意抬起,手腕,手臂放鬆,指尖用自然重量發力練習非連音或者貼鍵盤感受手指之間的重量轉移。其次,配合手指的爆發力,在自然重力的基礎上,手指抬起,集中力量,用較快的速度擊向琴鍵,下鍵後立即放鬆。兩種練習方法均由慢到快,用耳朵聽並對比發出的每一個音的音色。1.邊沿現象:對於平均律來說,氣口的重要性,兩個樂句之間的銜接,應該儘可能的保持音的完整性,演奏中的狀態都要必須是適當的高度集中,如果精神過於集中的話可能會破壞平時的自然習慣,從而導致演奏中斷,像是四聲部的平均律,儘量要做到每一個聲部「線條」的平穩性,把握好氣口,不要破壞平均律線條的優美,學會聆聽,其他曲子也一樣,其次是風箱的轉換,要養成提前有意識做好換風箱的準備。2.從思想以及演奏四要素來看,我覺得大多數的音樂作品它的思想基礎是「樂句」,以巴赫為例的話,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每一段的調試調性來體驗作者的表達,以及要分清主題,答題與對題,包括出現的織體、和聲的變化 。看(也可以說是判),也就是讀譜,讀譜是大腦對作品形成最初印象,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作品的第一階段,在讀譜過程中視線應該以一定的速度移動,通過思維高速準確的轉換音符的位置,強弱,節奏,指法等;聽,學會傾聽,我覺得內心聽覺十分重要,它其實是「由看到想」的一個過程,在演奏時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把作曲家用一系列音樂符號表達的音樂變為充滿靈魂的音樂,以最佳的聽覺效應展現給觀眾;思,目前手風琴作品數量有限,二度創作十分重要,以平均律為例,我們平時的譜子都是鋼琴版本的,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左右手合理安排聲部,才能做到旋律平穩進行,左手也存在指法是否能合理安排的情況,是否在左手夠不到的情況下能巧妙的運用傳統低音或者輔助鍵的問題,我覺得這其實就是二次創作反映出來的問題,另外,風格上的二次創作,對音樂旋律有著不一樣的感受,進一步對曲子的曲式、和聲進行深度分析;想,想像力對於一個演奏者是在品味上的提升,一個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除了能聽見自己的聲音,還能想像到具有立體感的畫面,有的時候是形象,有的時候會是風景等等。3.技巧訓練,我覺得針對於速度比較快的樂曲也好還是平均律等,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放慢速度,因為放慢速度背譜演奏,速度放的越慢,在演奏過程中有可能會形成思維疲倦,從而導致會出現譜子斷篇等現象,針對於快板的旋律,我們的手指可以進行三種方式的訓練,第一種用手指尖擊打琴鍵,高抬手指,第二種是輕彈,手指幾乎不用力,第三種是貼鍵練習,我覺得無論是樂曲還是練習曲,左右手手指的力度不同以及下鍵深度不同,都會給聆聽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演奏過程中以及平時的訓練,手指可以保持一個放鬆狀態,但不是鬆懈,在演奏過程中做到張弛有度,避免手指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會導致演奏完後還把力氣加在小臂上。在平時練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手位,做到心中有數,手下有餘,針對於練習曲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前長後短或前短後長的附點節奏來進行練習,或者運用不同速度去練習,也許會提高練習曲的練習效果。1.邊沿現象:樂句和樂句之間的呼吸銜接會產生邊沿現象,換風箱特別是迴風箱的時候容易產生邊沿現象。書法裡筆觸的曲線方向改變時會發生邊沿現象。解決方法:練琴時提前計算出換風箱的位置,儘量不在音符緊湊的地方換風箱,迴風箱要快,動作要小,風箱不能晃。2.訓練及演奏四要素:看:讀譜要仔細,在摸一個新曲子時不僅要看音,譜面上所有的表情記號,專業術語都要看到並且隨著練琴做出來;聽:自己練琴時要聽自己拉琴的音色音質,曲子不熟練之前先聽聽演奏家的不同版本,聽熟後再練習,在自己練熟後錄音,錄音裡會體現出很多自己聽自己拉琴時聽不到的問題。思:提前了解作曲家和作曲背景,了解樂曲意義,練琴時帶著這些內容練習,提前把曲子的樂句樂段分好,提前設計好換風箱的地方,帶著頭腦練琴。想:樂曲又要音樂表現力,比如演奏《眼淚》這首曲子時,就要想像人在哭泣,抽抽搭搭的感覺,大串音階跑動就好像人的眼淚噼裡啪啦往下掉。3.訓練技巧:對於我現階段來說手指力量比較弱,所以我會偶爾在鋼琴上練習哈農提升手指力量;在練習樂曲時手指貼鍵跑動,胳膊手腕放鬆,手掌也放鬆放平,支點放在手指二關節,跑動時動作越小越好,力量全放到指尖。1. 邊沿現象,在風箱轉換過程中尤其是迴風箱時比較明顯,在迴風箱時胳膊用力,在開風箱的最後一個音演奏完以後快速有力平穩的迴風箱,手臂把風箱「掛」住一點。 2.①看,看譜子連段處,音樂術語標記,練新的曲子認真看每個周音的升、降、還原、避免出現錯音,看譜子中的每個細節。②聽,聽自己演奏可以選擇錄音,錄像;自己演奏時也要傾聽自己的音樂,頭腦清晰,發現自己演奏過程中的不足。比如:錯音、漸強、漸弱、表現力等。聽演奏家的錄音、錄像,與自己的演奏比較,找到自己沒有做到位的地方。③思,思考作品每個樂章所要呈現的意境,比如:歡快活潑、憂傷、幽靜等。④想,想像力,根據作品背後的意境、故事展開想像,演奏時結合譜子中的標記,演奏前先將自己「進入」意境當中。 3.手指觸鍵,慢速度的高抬指訓練和有力量的低觸鍵(像釘釘子一樣)訓練,可以使手指變得更有力量,這樣在快速中也可以比較穩。手指第一關節、指尖用力,手掌、手腕、手臂放鬆,在練習曲的練習當中,還可以用前附點、後附點、有慣性的強調一個重音這些方法訓練。風箱拉結實,手指有力度。1、邊沿現象:在樂句的結束與下一句開始的銜接部分,和作品中需要使用下顎換變音器的地方,皆容易被忽視。我認為這些地方需要單拿出來慢練,並且在練習過程中與呼吸結合在一起,使一切行為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了音樂而服務。邊沿現象不僅體現在演奏中,作為一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從走上舞臺起就要體現出優秀的專業素養。自認為微乎其微的動作皆會被臺下觀眾數倍放大,從而影響整個舞臺。所以在平日也要經常給自己錄像,看看是否有不舒服的地方並加以改正。2、訓練及演奏四要素:看,讀譜要細緻。在拿到作品的第一時間要先聽,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以及作曲背景,聽音頻,對曲子有一個大致的想法,在之後練習的時候,要聆聽自己彈奏出來的聲音,並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全曲練習過後,對整體進行錄音,找到平時發現不了而錄音體現出來的問題。思,要思考在譜面上沒有寫出來,但是需要特殊處理的部分,比如我現在正在練習的斯卡拉蒂297,其中的裝飾音就是需要提前去思考的地方。同時在彈琴的時候要保持清晰的頭腦,要思考每一個處理細節,以及整個曲子的布局,需要考慮清楚。想,要對整個曲子有一個想像,它抒發的是一個怎樣的情感,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情,要儘量的可以把自己融入曲子,才能傳達給聽眾更好的效果。3. 技巧訓練:速度較快的曲子首先需要慢練,在慢速的條件下把每個音做清楚。在之後逐漸加快速度時,要注意把手的動作放小。平時的手指尖練習可以慢速高抬指練習,在慢速的條件下高抬指,感受指尖觸鍵。在練習的時候也要保持手腕放鬆,手臂放鬆,但是要保證內緊外松。可以把大拇指支撐在琴側面作為只點練習。1.邊沿現象 在生活和音樂中有許多邊沿現象,比如臨近人的視野有可視的角度和範圍的邊界,在音樂中,邊沿現象出現於樂譜中小節最後的幾個音,臨近換風箱過程的幾個音。這些音在演奏過程中容易被忽略。好的處理方法是注重細節的處理和練習,更好的設計演奏中換風箱的時機,注重邊沿現象會使音樂節奏更整齊,音樂演奏更完整。2.訓練及演奏的四要素 看,需要我們在看譜時更加仔細與認真,要更準確的掌握音符的時值,節奏等。聽,音樂注重聽覺的刺激,演奏者也要在練琴的過程中認真傾聽自己的音樂,可以讓自己發現更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開始演奏前做好傾聽自己音樂的準備,會讓自己更好的進入狀態。思,理性的思考對於演奏出音樂的內涵非常重要。通過對作品背景,作曲家生平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的貼近作品,更有利於音樂風格的把握。想,想像力在演奏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想像力會使音樂更加生動,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演奏者獨特的思考和理解。3.訓練技巧的最佳方法 我認為經常練習音階和琶音等基本功訓練,可以提升對鍵盤的熟悉。練習車爾尼599等練習曲,可以在演奏樂曲中有難度的地方更加流暢,也可以使演奏者在上臺時有更穩定的發揮。1.邊緣現象:在兩個樂句中間需要換氣,氣口的地方,以及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中,上一小節與下一小節的連接皆為邊緣現象。我認為在以上提到的地方需要單獨抽出慢練,在練的時候要仔細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也可以錄音聽。看,在看譜子的時候需要看的不止是音符,還有譜子上的所有標記,專業術語並隨琴彈出。聽,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以及作曲背景,聽音頻,對曲子有一個大致的想法,在之後練習的時候,要聆聽自己彈奏出來的聲音,並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全曲練習過後,對整體進行錄音,找到平時發現不了而錄音體現出來的問題。思,要思考在譜面上沒有寫出來,但是需要特殊處理的部分,比如我現在正在練習的斯卡拉蒂297,其中的裝飾音就是需要提前去思考的地方。同時在彈琴的時候要保持清晰的頭腦,要思考每一個處理細節,以及整個曲子的布局,需要考慮清楚。想,要對整個曲子有一個想像,它抒發的是一個怎樣的情感,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情,要儘量的可以把自己融入曲子,才能傳達給聽眾更好的效果。3. 技巧訓練:速度較快的曲子首先需要慢練,在慢速的條件下把每個音做清楚。在之後逐漸加快速度時,要注意把手的動作放小。平時的手指尖練習可以慢速高抬指練習,在慢速的條件下高抬指,感受指尖觸鍵。在練習的時候也要保持手腕放鬆,手臂放鬆,但是要保證內緊外松。可以把大拇指支撐在琴側面作為只點練習。1.邊沿現象 邊沿現象主要出現在樂句之間的銜接和風箱轉換處。我認為樂句就像人說話的頓挫,有氣口,是音樂的語言。要先理解樂段,明白樂句的劃分,知道哪裡需要換氣,演奏時要有提前量。對於風箱轉換處的邊沿現象,首先要做好風箱的設計,其次換風箱要又快又穩,比如要避免先向外使勁來借力迴風箱的動作以及靠身體晃動來帶動風箱的壞習慣。2.訓練及演奏四要素 看:讀譜其實是與作者的交流,要注意連斷、抬手、重拍以及各種音樂術語和標識。王老師講過在讀譜和演奏的過程中,80%是尊重作者,20%是與作者對話,即可以根據作品風格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聽:自己沒有傾聽的演奏可以說是沒有用心的演奏,先聽才能更好地表達。藉助錄音錄像去發現「盲點」,比如「吞音」的問題,多關注細節,完善演奏。思:首先要了解作品,對作品的設計需要結合自身情況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去完成,比如風箱、指法,一些音樂的處理。在演奏時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冷靜。想:想像力為演奏注入情感。在紮實的基本功以及看、聽、思的基礎上去抒發,用演奏去描繪畫面。4. 技巧訓練 基本功方面,我的手指力量較弱,通過在鋼琴上練習音階去體會指尖發力的感覺;對於難點單獨拿出來反覆練習;需要快速跑動的地方採用變換節奏、速度以及觸鍵方式的方法來練習。還有抖風箱的技巧,通過慢練來形成控制風箱的習慣,讓聲音更乾淨清脆。1:邊沿現象,風箱其實就是生活中的節奏,沒有說開風箱與和風箱的比例是完全對稱的,需要自我的調節,自我的把控,萬物都有節奏,換好風箱的契機就好比生活中找好進入下一階段的節奏,而不是忙亂的,胡來的。2:看譜,看譜是對曲子的了解,明白作者的心思,尤其是節奏與時值,堅定不移的節奏與一絲不苟的時值,才有樂曲的味道與原聲。聽:多聽演奏家的音頻,善於勤聽,勤於思考。多聽多想,注意小細節,根據演奏家的模式、適當的去改變自己。思:要考慮樂曲中的音樂記號,要時刻具備冷靜的判斷,把技能提到最高,有最佳的演奏本領。想:尤為重要,腦子裡時刻都要有音樂,在音樂中勤聽,在音樂中思考,在音樂中如何提升自己。3:手指技巧訓練:鍵盤琴中有音階,琶音,哈農,巴揚琴同樣可以通過練習半音階,音階、琶音來訓練手指的基本功,巴揚琴的半音階是排列非常適合跑動練習,變換方式,腦子不單一,在大拇指、食指,中指都有力的前提下去訓練自己的四五指,讓每個指頭有明顯的獨立性,對音樂的把握,把控做到最佳。第一個問題:邊沿現象是在作品練習中比較容易忽略的問題,同時我認為也可以理解為對樂曲部分細節的理解與處理。在我目前疫情期間的練習中遇到的這類問題有:1、在長樂句的處理中風箱的轉換應在考慮樂句完整性的同時,也要照顧到換風箱時的指法與手位,比如風箱大幅度拉開後迴風箱時如果左手手位過於靠下不方便受力,就不要安排這裡的迴風箱。類似這樣的地方都應該從樂句線條、呼吸節奏、手指技巧等方面綜合考慮,反覆嘗試對比後確定一個最佳方案並加以練習。2、一般我們課下的練琴內容不止一首曲子,同時幾首曲子熟練程度也不一樣,在開始練習前就要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和練琴時間安排好每一部分的練習長度,做好計劃提高有效練琴時間的效率保障。第二個問題:看、聽、思、想,這四者首先是密不可分的,像凳子的四條腿缺少任意一條都會使我們的演奏根基不穩,但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我們練習的進程。1、看:首先指看譜,一定發生於所有的練習與演奏行為之前,認真閱讀譜面上所有要求和標記,把還不認識的標記或術語查清楚方便後面的彈奏。其次,是在練習之後,查閱相關的的研究論文和視頻資料,在有了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吸收前人的經驗繼續進步。2、聽:傾聽是我們演奏中需要長期培養的一種意識,從基礎的音準節奏到音色觸鍵處理,聽覺意識的提高直接影響到演奏規格的提升,最終要把傾聽轉化為演奏過程中的投入以達到最佳的演奏3、思:是對作品深度理解甚至「二度創作」的階段,但這裡所謂「創作」是在尊重作曲家及創作背景的原始意圖下,考慮怎樣使演奏更貼合我們現當代手風琴表現力的突出,例如利用我們手風琴擁有大量變音器、音色多變的特點,模仿作曲家在曲目創作中運用的器樂,發揮特長。4、想:這裡我理解為一個曲子的「故事性」,一個完整的作品通常更像一本書、一首詩、一幅畫... ...演奏過程中對於「故事」的帶入會讓樂曲的線條性更豐滿,富有靈魂、充滿生機。第三個問題:通過上學期練習平均律時對於左手跑動不順問題的解決,我意識到手指的放鬆對於快速跑動過程中的重要性,降低手指的緊張與疲憊感,並輔助慢練和指尖力量的集中,多加練習和聆聽感受慢慢就會提高對於樂曲的把握程度。
我認為音樂中的邊沿現象可以分為譜面上的邊沿現象與演奏中的邊沿現象。 譜面上的邊沿現象可以分為樂章與樂章、樂段與樂段、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邊沿現象。樂章與樂章之間的邊沿好似阡陌小路盡頭忽映眼帘一幅田園美景;又像平緩流淌的小溪前方突然出現峭壁懸崖。體現不同時段不同的整體情感變化,引人期待又有所遐思。樂段與樂段之間的邊沿好似湍流不息的江河上中下遊不同河段所帶來的各種遞進感受;又像是車水馬龍的橋架上四通八達的環彎轉變,變化豐富而又合情合理、井然有序。而樂句與樂句之間各種微妙的邊沿變化好似一望無際的原野時而隴起時而塌陷的起伏漲落;又像是一場漫天瓢潑大雨中一處撥開烏雲的靜謐晴朗。雖然變換莫測但整體傾向於主題表達,萬變不離其宗。這種譜面邊沿現象正是樂譜中一個個情感、力度、速度的音樂術語標記,讓人有跡可循的一步步踏過前人留下的足跡最終將樂曲譜面融匯貫通,各種邊沿變化爛熟於心。而演奏中的邊沿現象,我想對於手風琴來說應該就是一次次提前規劃好的風箱處理或是應變好臨場的突發狀況。風箱作為手風琴的肺,作用巨大不言而喻,每一次風箱的開合更替都應是自然、合理的規劃。如巴赫的部分賦格作品還有斯卡拉蒂的奏鳴曲等每個小樂句之間存在極為明顯的對稱性或是相似性。我們便可以充分利用這種規律設計風箱變化,從而規避甚至運用這種演奏中的風箱邊沿現象。有些大型樂曲作品寫作則難以尋其規律,我們就要靜下心來不斷琢磨其中「破綻」,伺機見縫插針,從而不露端倪的完成呼吸變換。當然這需要一次次不斷的耐心嘗試與經驗積累:比如錄音進行回放,在排除視覺幹擾情下「盲聽」自己的演奏,看看能否還原自己的每次風箱變化;或是對照鏡子練習觀察風箱更替是否突兀、風箱是否搖晃、時值保持是否足夠等。如此反覆即可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處理水平、加強譜面理解能力。而臨場的突發狀況則涉及到從上臺前的準備動作到所有曲目展示完畢的一切的不確定、不可控因素。克服這種現象就需要我們通過一次次的表演經驗以及舞臺閱歷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素質,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提高自己的競技狀態。 看在於目之所及一切形象;一是觀看,看譜面上的所有音符、術語、記號需要我們反覆對照練習,不可偷懶棄譜、自我感覺良好。二是回看,看自己的演奏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逐句逐音分析,看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一次好過一次。三是看望,結合前兩點總結自己優勢與不足,規劃好以後的演奏路線以及練習方向。 聽在於用耳朵接受;傾聽各種各樣的音樂、感受不同風格的作品,讓自己逐漸接受、認同,達到不斷學習的過程;聽從老師的講解與糾正,轉化為自己的記憶與理解;聽取他人的意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尊重每一個給自己意見與建議的人。 思是分析、是推理、是判斷所有在樂曲表象下的隱藏內容;思考各處演奏所要表達的內涵,思索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活動與感受,思辨相同曲目不同風格技巧的演奏方式適合自己與否。 想是想像力;在一遍遍周而復始的演奏中不斷賦予其嶄新的意義與聯想,不讓自己因為練習的枯燥而形成麻木。 比如抖風箱的練習;練習抖風箱時我發現對於120貝斯的左手,完全可以有兩種甚至更多的鍵位選擇,因為抖風箱的發力點是固定的,所以我們應該找到更好的發力方式,從而最大程度的節省體力而又不丟失表達效果。 再比如觸鍵的練習;音高的不同亦或變音器的改變都會帶來觸鍵「軟硬」的改變,尤其是左手較為明顯。所以我們應該在練習時及時發現這些問題,提前預設好不同狀態的力度表達。當然,技巧並不是完整把握樂曲的「捷徑」,最好的技巧應該是一遍又一遍反覆的練習而自然形成的流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想,練琴也應當是如此吧。 大家好,結合王老師給的提示,我對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了以下的思考:1.邊沿現象。我暫時能想到的「邊沿現象」在手風琴演奏中體現在以下三方面:③滑音下鍵深度的控制。滑音能否演奏好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手指下鍵的深度。巴揚琴鍵鈕下鍵的最大深度只有3毫米(以07牌巴揚手風琴鍵鈕下鍵深度為例),這需要手指力度控制得非常精準才能把下鍵深度控制在0毫米和3毫米這兩個邊沿內的某一個高度,這個「某一個高度」可以是1.5毫米處,也可以是2毫米處,在不同的演奏要求下(比如滑音的時值、強弱),需要的下鍵深度是不一樣的。這個「某一個高度」是我們要尋找的邊沿。這需要我們在演奏滑音之前了解並感受下鍵的力度,感受在多大的力度時下鍵深度為多少,進而能更好地演奏滑音。①看。看譜,看資料文獻,看美景,看電影,看生活百態。②聽。聽自然界的聲音,聽大師演奏的聲音,聽自己內心的聲音。④想。想像場景,想像情節,想像演奏的音樂,想像臺上的感覺。3. 手指觸鍵訓練與滑音下鍵深度訓練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就上面說的演奏滑音為例:假設A鍵鈕為演奏滑音的鍵鈕,B鍵鈕為非演奏鍵鈕。演奏手指2指放在A鍵上,非演奏手指3指放在B鍵上。B鍵鈕作為參照物的同時也是整隻手的支點。手指2通過手指3來感受下鍵的深淺,以此來控制手指2的發力大小,進而控制下鍵的深度。手指觸鍵分為「沉底式」觸鍵和「不沉底式」觸鍵,「不沉底式」觸鍵更適合演奏歡快活潑的樂曲或段落。通過控制下鍵深度的練習,記住所需下鍵深度的手指感覺,對練習觸鍵是很有幫助的。1.邊沿現象:在兩個樂句的銜接過程中風箱的運用極為重要,有些速度較快的作品會在這種連接處需要切換變音器或左手轉換管,再加上風箱的快速運動,使其容易出現失誤,需拿出來單獨慢練,並把每一處切換變音器的動作儘可能化到最小。其次在練習過程中需考慮作品的音樂性,每一處的呼吸,要使聽眾聽得舒服。2.看:練習新作品前要仔細看譜,把譜面上的所有標記及音樂術語翻譯出來。要看節奏並在練習前唱譜打節拍,可以在練習過程中更好的把握節奏型。正如王老師說過的"堅定不移的節奏"。聽:在演奏中首先要學會聽自己的聲音,聽音色,聽強弱,注意細節。可以錄音去找自己與演奏家演奏中的不足,從而引發對作品更深一步的思考。思:了解作品的風格特徵,思考如何將作品更具表現力的演奏出來,認真標註指法或風箱,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到良好的把握性。想:豐富的想像力能為作品加入新的色彩,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達,使作品更加生動,將聽眾代入進去。
3.技巧訓練:每日首先要進行音階練習。在作品的練習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慢練,避免練習中速度過快,造成的「肌肉記憶」。要在慢練中做到指尖觸鍵,每個手指要站住,也就是保持獨立性。把握每個音的顆粒感。並將練不熟、較困難的片段單獨拿出來練習,這樣的練習效果我認為會更好一些,把握性也會相對提高。
王樹生
今天收到所有同學的回覆,非常好!看得出大家動了腦筋,我再仔細看看之後回復大家。
簡單說,邊沿既是兩者之間;現象既是兩者之間結合部出現的普遍問題。
在演奏中,樂句之間、小節之間,音組之間、強弱之間等位置常常出現的問題。
舉例:以四個音為一組,第四個音容易出問題;以八個音為一組,第八個音容易出問題;強弱樂句之間,句子的最後部位容易出問題;風箱開關之間換風箱前容易出問題等等。這些邊沿部位了解的越多越好。
現象是手風琴演奏中上述部位普遍出現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意識」,是意識出了問題,簡單說就是「無意識」。無意識狀態下演奏常常出現「邊沿現象」。和無意識形成對照的是有意識。有意識是在已知情況下演奏,無意識是在不知道狀態下演奏。我們很多問題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產生。
正確的意識是演奏的指導思想,有了正確的意識才能指導正確的演奏。無意識容易產生無序狀態,在無意識狀態下演奏邊沿現象便產生了。
演奏中應始終關注邊沿現象的存在,並克服邊沿現象產生的影響。
解決邊沿現象是提高音樂規格的關鍵。當我們注意到邊沿現象後,意識便產生了,便會意識兩個樂句之間、兩組音之間、強弱變化之間、風箱轉換之間的問題。意識到邊沿問題很重要,會使我們少犯錯誤。意識到邊沿現象後更重要的是怎樣克服它。克服邊沿現象方法是首先要找到邊沿,在邊沿處加以警覺,在之後訓練中有意識地操作,這個操作過程是,預感 —— 控制 —— 操作 —— 完成,這個過程的完成靠「傾聽」監控。
其實,自然界中邊沿無處不在。任何物體都有邊沿,大到天體,小到顆粒。物體間,如距離、交接、交替,轉換、比較;時間概念中,如節律、節奏、節拍,律動、時值等。對自然領域的研究有助於演奏的提高。在學術界,國家提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研究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因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更加理性,它是靠論據(數據)證明論點的可靠性。
在2020特殊時期催生出的網課,打破了線下「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師生共同利用便捷的通訊方式,源源不斷的網絡資訊,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思考深度和理性認識。
未來的學習模式還有很多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