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一個幫媽媽打包賣滷菜的6歲小男孩火了。
天氣炎熱,孩子的頭髮都被汗打溼了,一綹一綹地貼在頭皮上。
可能是太餓了,在守著攤位的同時先吃幾口涼麵墊墊肚子:
看到有顧客光臨,嘴裡的一大口麵條還沒嚼完,立馬切換成「媽媽的好幫手」狀態。
麻利地扣蓋子、裝袋、遞給顧客,一系列動作無比熟練:
媽媽說,孩子想幫自己分擔,每天放學回來都會主動幫忙,還經常說「媽媽包在我身上」。
網友們都被孩子的懂事感動了:少年能吃苦,日後必成器。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會花很多錢培養孩子的各種特長,卻往往忽略了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或者覺得,孩子專心把學習搞好就行了,讓他們幹家務耽誤了學習的時間。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只知道疼愛孩子,捨不得「用」孩子,是隱藏最深的「捧殺」。
無比贊同。
01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
長大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日前,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
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
小學一二年級每周勞動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
甚至還將此作為畢業依據之一。
洗衣、做飯、整理房間……這些你家孩子都會做嗎?以後不會做家務可能影響畢業!
對此,不少網友都非常支持,表示是時候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小朋友們體驗一下什麼是勞動了。
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親身體會: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長期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之比為15∶1,犯罪率之比為1∶10,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
在健康程度和家庭幸福感方面,愛做家務的孩子也明顯高於不愛做家務的孩子。
孩子做不做家務,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從小讓孩子做家務,不僅能鍛鍊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這讓他們具備了生活自理能力,影響著他們在成長之路上對自己人生的把握。
而有些爸媽,早早地折斷了孩子的翅膀,日後又怪他不會飛翔。
曾被譽為「天才」「東方神童」的魏永康,從小擁有超高的學習天賦。
不到3歲識千字,4歲便學完了初中課程,13歲以高分考取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大學畢業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他的父母為了讓他安心讀書,一切生活瑣事都不讓孩子插手,導致他幾乎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高中時一日三餐還需要父母親自餵飯;
在寢室裡臭襪子、髒衣服隨處亂丟,從不打掃衛生。
甚至在讀研期間,魏永康仍不知道什麼季節該穿什麼衣服。
有一年寒冬,魏永康穿著單衣、踏著拖鞋去天安門轉了一圈,惹得人們像看待怪物一樣看他。
他不僅無法照顧自己,也影響了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際。
最後他被中科院勸退。
得知兒子被退學,母親憤怒地說:「這麼好的機會你不好好把握,你不如去死好了!」
以愛之名,為孩子包辦一切,最終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何其可悲。
一個被剝奪了獨立生存能力的孩子,就算成績再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又怎麼能立足呢?
事實就是,你越捨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02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有責任感
對於許多孩子而言,暑假是最開心的,因為自己是家裡的「小皇帝」:
在家吹著空調,水果、零食、冷飲爸媽都準備好,遞到嘴邊,好不痛快!
很多家長也捨不得讓孩子動手,萬一磕著了、燙著了怎麼辦?
但無所事事的兩個月會讓孩子變得越發懶散,甚至認為,父母為他做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特別狠心特別愛》裡有這樣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自己索要。」
讓孩子適當地做家務,直面生活的真相,他們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心理學中有這樣的說法:
一個人只有在被需要和付出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感悟愛並產生責任感。
女演員胡可曾被廣大網友譽為「行走的育兒教科書」,她的教育理念就是:
只有放手,孩子才有空間成長。
正因為如此,她培養出了兩個既獨立又有責任心的兒子。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也在一次家庭訪問中分享了對兩個女兒的教育。
視頻裡,他的兩個女兒踩著凳子、圍著圍裙,正在學習如何和面。
他說平時還會讓她們自己打掃房間、整理物品。
扎克伯格夫婦一致認為:
要培養責任感,首先要在做家務中承擔自己的責任。
時常交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活兒,他就會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家裡也是很重要的,從而激發他小小的責任感。
幫爸爸洗碗,幫媽媽掃地,給爺爺奶奶捶背,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孩子能體會到家人的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懂得對自己和家庭負責。
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未來會更幸福。
03
越捨得用孩子,孩子越優秀
央視多次點讚的知名博主李子柒,年幼時父母離異,爺爺奶奶心疼孫女,便將她接到身邊生活。
於是李子柒小小年紀就開始接觸各類農活。
農忙時節,她跟著爺爺奶奶一起下田耕作;
爺爺是鄉廚,做菜的時候,她就在一旁學。
日子雖苦,但正是因為有這些耳濡目染的經歷,她才成了一個挖土、砍柴、做飯、染布、釀酒、造紙樣樣精通的幹活能手,也磨練出了認真、堅強、吃苦耐勞的品質。
「李家有女,人稱子柒」,她真真把日子過成了藝術品,活出了我們人人羨慕的樣子。
著名藝人蔡少芬就說過:「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一飯、一蔬、一果,在嫋嫋煙火氣中,藏著的是人間無窮的道理。
而動手能力、獨立能力強的孩子,學習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許多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都能發現,平時越勤快、在家勞動多的孩子,他們的作業、考卷往往更加工整、乾淨和美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近2萬個家庭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在平時的勞動中,孩子鍛鍊了手腳的靈活性,也學會了如何安排時間,如何去統籌、布局、規劃。
這樣的孩子到了學校裡,處理學習任務也會遊刃有餘,做事情麻利、注意力集中。
而且勞動鍛鍊能夠促進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育,讓孩子成年後處理生活和人際關係更加順利。
做家務,應該成為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04
有遠見的家長,都在培養孩子這一點
首先,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應該是從小開始、循序漸進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做哪些家務勞動?
可以借鑑一下這份1-13歲孩子家務清單:
其次,父母要學會「示弱」「偷懶」。
一個懶惰孩子的背後,大多有個事事包辦的媽!
如果你總是很勤快,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我媽媽很厲害,什麼事都能搞定。」
這樣,孩子就完全沒有動力自己動手了。
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學會適當地「示弱」,向孩子尋求幫助,留點兒機會讓孩子去嘗試、去鍛鍊。
我有個寶媽朋友,從小就喜歡對她兒子說一句話:「有你,就是不一樣。」
她的兒子也特別體貼、成熟,是個有名的小暖男。
懂得示弱的父母,反而能成就孩子的強大。
大人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就是成長。
第三,及時表揚和肯定。
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然後按照計劃表執行,每做好一項就打出分數,當積累到一定分數給予獎勵。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的時候,可能會「幫倒忙」。
但無論孩子做得如何,都別忘了給予讚美和鼓勵,讓他知道自己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
有了爸爸媽媽的肯定,孩子能更加感受到自我價值和成就感,收穫自尊和自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老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
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生活,遠不止柴米油鹽;但柴米油鹽的確是孩子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課。
真正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捨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鍛鍊自我,找到自我,必將成為其一生寶貴的「隱形」財富。
這個暑假,大膽放手讓孩子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