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絮語:媽媽們都知道,娃成長過程中,一定少不了爸爸的陪伴。小愛也總在和身邊的朋友探討,如何創造更多的機會讓爸爸參與進來,甚至放手讓爸爸獨自帶娃。好在,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還積極行動了起來。最近,小愛家娃的好朋友大果兒就跟著爸爸「放飛」了一次,效果很好!媽媽們大可以參考起來,相信自己的隊友,如果你能做到,爸爸一定也能做到的!
文、圖/@果兒爸
大果兒今年滿四周歲。
自從我們有了孩子,母性爆發的果兒媽,對兒子的寵溺猶如滔滔江水。甚至還拒絕了各種出差,為的是孩子晚上睡覺能有媽媽的陪伴。兒子在三歲前從沒有離開過媽媽的懷抱。
不過當爹的看到兒子整天膩在媽媽懷裡撒嬌耍賴,提各種無理要求,確實有些焦慮。
於是我打算創造一些讓孩子暫別媽媽的機會。「男孩節旅行」 —— 是我和兒子一年一次的約定。從去年他三周歲時開始,今年是第二次。
不同的是,去年坐火車,今年自駕。
我和兒子今年的「男孩節」,是從北京自駕,去到一千公裡以外的陝西,看古城看黃河。一個星期的旅途,幫助爸爸和兒子更加懂得彼此,開啟男人間的碰撞與交流。
獨自帶著兒子駕車遠行,這是第一次。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要絕對保證的。
我提前十天開始列旅行清單,包括行車、住宿中吃喝拉撒所需的基本生活品,陸續地把能想到的都列入清單。
此外,不斷地設想途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預先安排解決方案和所需物品。比如,長時間的行車過程,孩子難免會無聊、煩躁。提前下載一些汪汪隊的故事音頻在車裡播放,並且讓他自己挑選隨行的玩具,幫他打發路上時間。
預想到持續十多小時的車程,會讓孩子感到遙遙無期帶來的不安,我特意給他畫一張路線示意圖,以百公裡做標記。
行車時,相應地每開滿一百公裡或者一小時,就會告訴他。我認為這很有必要,要讓他感到我們的長途旅行就像闖關一樣有趣。給他足夠的體貼和尊重,讓孩子主動享受旅行的每一分鐘,而不是讓他來陪同大人。
長途跋涉950公裡
缺少了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媽媽,我需要在車裡額外裝一個後視鏡,以便隨時觀察後排大果兒的一舉一動和精神狀態。
早上六點半,我們開車出發,沿G5京昆高速向西南方向行進。
由於起的太早,上高速不久,大果兒就睡著了。約摸著他這一覺至少得一小時,我就要根據他的作息,計劃第一次在服務區休息的時間。帶娃長途駕駛,啥時候吃飯,啥時候加油,停車休息的時間和頻率確實需要用心安排一下。
第一次短暫休息,是上午9點,在G5開出約200km後的唐縣服務區。大果兒剛睡醒,趕緊給他吃早飯,並且上下打量著他,看著他的精神狀態不錯,我放鬆了許多。
媽媽沒在身邊,我身體裡那堆沉睡已久的深度照顧娃的細胞全部被激活了。
簡單休整後,我們重新開上高速。透過後視鏡看到大果兒正專注於窗外的事物:下著雨的雲、路上各種交通標誌、形形色色的車輛等等。不時地,他還會問問這問問那,不同於在家的另一面逐漸展現出來了。
伴隨著我們的各種問題與解答,就到了中午。我們在500km處的太原服務區吃飯、午休。
午飯簡便而不能簡陋——碗裝的泡麵、午餐肉、桃子和西紅柿,還有果兒媽一早給熱好,放在保溫箱裡的肉包子,可把我們給饞壞了。午飯後容易犯困,我們多花了些時間在服務區閉目養神,大果兒則不停地圍著我活蹦亂跳,還跟果兒媽視頻,興奮地講述著這大半天來的所見所聞所感。
紅牛和超勁薄荷糖,是我繼續行駛的必需。看導航顯示,下午的車程還有大約四、五個小時。
大果兒的一個午覺醒來之後,我告訴他我們已經開了700km,到達第七個目標了。他拿著一隻紅筆,在那張路線圖上鄭重其事地在「7」上做了標記。
看他的樣子,一定是很在意為他準備的這張線路圖。這可能讓他感到自己是個得力的助手,或是賽車的導航員。因為這讓他有了強烈的參與感。
最後的那部分車程,我播放汪汪隊的故事給他解悶兒。傍晚六點半,我們停靠在山西一側的黃河乾坤灣,欣賞著壯美的日落。
乾坤灣是黃河自北向南流經晉陝兩省間曲折迂迴的一段。因呈現出一幅天然太極圖而得名,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也是兩省間亮麗壯觀的一個風景點。在兩省各有一處觀景點隔岸相望。
雖是隔岸相望,直線距離只有3公裡。但真要從陝西這個彎轉到山西那個灣,需要開70多公裡的盤山路歷經2個半小識才能到達。這種親身的體會,是會給大果兒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和已經有了很多經歷的我,都能帶來一些感悟的。
或許是一路的興奮和新奇,累計12小時的車程並沒有令大果兒有任何負面情緒。我給他在山頂留下了一張「到此一遊打卡照」。照片中既緊張又強作鎮定的表情,定格了我和兒子這愉快而享受的開場。作為爸爸,我感到很欣慰。
他在山上,還摘到了幾朵野花,說要送給媽媽。
我知道,兒子嘴上不說,但是夜幕降臨後,新鮮的風土人情就會變淡,想媽的心情油然凸顯。但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焦躁、不滿,相反,倒是全身心地依賴著我。到達客棧後,還會幫我把後備箱的行李一件一件地運到房間,快速洗漱完,就心滿意足地自己睡著了。
各自有感的壺口瀑布
由於第一天深夜才入住,都沒能看清客棧全貌。第二天一大早,大概是因為興奮,我們爺倆兒出乎意料地都沒賴床,簡單吃過早飯,就開始裡裡外外的研究這個依山而建的「窯洞民宿」。
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城市高樓裡的孩子,若不是親眼所見,估計他都想像不出,人是可以住在「山洞」裡的!
隨後,我們又去了乾坤灣的陝西一側,繼續飽覽九曲黃河的勝景。臨近中午時,便驅車南下前往壺口瀑布。由於前一陣子的強降雨致使沿黃公路通往壺口的一段被淹受阻,我們只能改道242國道繞行前往,車程大約是兩個半小時的山路。
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因為大果兒有時會暈車,我們之前帶他在北京山區跑過山路,過彎的搖擺和加減速,幾個來回後就會讓他深感不適,還吐過。所以這趟山路我加了些謹慎,不想再讓他感到不舒服。
根據以往的經驗,為了不讓大果兒暈車,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他是不能在行車途中吃東西的。而且,進食半小時後才可以坐車。然而這次,兒子極佳的狀態竟引得我想要改變一下這個從未想過改變的習慣。
行車途中緩慢進食,也就是讓果兒邊坐車邊吃一些諸如蛋糕、肉腸這樣的固體食物,這樣他應該既不會餓著肚子,也不至於暈車作嘔。一路下來其實並無不妥。
回想一下,一月復一月,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化著。而我們做家長的,有時很難主動地做到與時俱進。用對待三歲孩子的方式去對待已經四歲的孩子,這也算是一種落伍了吧。
站在這段路的最高點眺望遠方,豁然開朗!
我們通行的這一段242國道,開起來平坦、舒服,沿途設有很多觀景臺,可以走走停停,欣賞黃土高原的獨特地貌。
離壺口越來越近了,我們並進了沿黃公路。一路沿著湍急洶湧的河水繼續前行,看得我心情十分激動。我止不住跟大果兒絮叨著關於黃河的各種典故。然而這些對於一個四歲孩子來說,好像並不感冒。唯獨跟他產生了共鳴的,是他剛學的那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來到壺口瀑布跟前,咆哮的黃河之水撞擊著我的每一處神經。亢奮之中我當然很盼著看到兒子同樣為之一震的樣子,然而並不是想像的那樣。
酷愛越野車的娃,旁若無人地坐在土地上玩著。什麼壯觀,什麼激動,與他無關。我便試著把我的關注從洶湧的波濤江水,轉到兒子手裡的那輛玩具皮卡上。
我蹲下來,看看玩具車,也看看兒子那聚精會神的樣子。說真的,挺為他這股子專注勁兒感嘆的。這時候,他一定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酷的越野車手,眼前這一塊坑窪的黃土給了他漠大的滿足!
大果兒看到我似乎在陪著他一起,心領神會地衝我笑著說:「爸爸!這路超顛,我這越野車超帥!」
我回他:「大髒車特別酷,晚上咱們給你的車洗個香!」
孩子就是孩子,他腦子裡的興奮點多半是大人意料不到的。回想我們倆在黃河邊玩兒玩具車的情景,那必須是難忘的。
離家兩天,一直忙於趕路,從壺口瀑布沿黃河直達此行的目的地——韓城。首選党家村古民居住宿,終於可以坐下來正兒八經地吃頓晚飯了。
大果兒狼吞虎咽的時候,我一路懸著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看到兒子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開心的同時也同樣揪心,我不知道是不是暫別媽媽之後,不願意向我透露自己不好的情緒,而選擇自己藏著。
只有為人父母后,才能體會那種眼見孩子成長後的矛盾心情。
懶散閒逛的一天
党家村,坐落在陝西省韓城市東北部的古村落,距黃河三公裡,至今已有約700年歷史。主要有黨、賈兩姓家族。村中120餘座建於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幾乎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刻有祖先留給子孫的處世格言和警句。
先祖的追求,就這麼讓後代耳濡目染。儒家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精神追求,讓這個僻靜小村在明清兩朝出過一名進士、四名舉人和六十名秀才。知書達理,崇文尚義之風延續至今。這裡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這一天,我們不再開車,睡個懶覺,懶散地在村子裡轉悠。
我們兩個放鬆之後就開始反乏了。加上晴天的暴曬,基本就是晃晃悠悠地過了一天。
不過我們仍收穫頗豐,大果兒親眼見到了車轅,也就是古時候的車軲轆。在實物面前,兒子表現出比看書更加濃厚的興趣,也從事物的演變中,體會到了時間流轉;我們還見到了黑黑的煤塊,他興奮地用微信視頻給媽媽講:這些煤燃燒起來,可以驅動火車,還可以發電。
後來,我們把車開進古樸的院子裡。大中午的,曬曬衣服毛巾,這在城裡簡直是一種奢求。
出來旅行,不是一味地逛景點,靜靜地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不溜達的時候,大果兒還和主人家的小姐姐搭訕,白天一起上網課、晚上一起在樓頂看房主曬花椒。
孩子們的通透,讓他們交流起來完全沒障礙。這也是我們喜歡觀察他,需要向他學習的地方。
認認真真探訪古蹟
黃河一路,跌宕曲折卻阻止不了奔騰的步伐。
韓城是漢太史司馬遷的故鄉。司馬遷祠坐落在山崖頂端,從山腳拾級而上,一路蜿蜒盤曲,仿佛是司馬遷一生的坎坷。
年少時候,背過那麼多《史記》的片段,也看過人藝話劇版的《司馬遷》。如今親臨此地,把這片滋養過他的土地丈量一番,好像將之前的片段都連接了起來。
慢慢地,等大果兒陸續接觸歷史、地理知識的時候,我願意儘量多地帶他身臨其境,造訪並給他講述這裡的曾經。畢竟僅僅從字裡行間獲取到的知識,太過單薄。
旅行進入第四天,大果兒開始有了各種情緒的交織:睏倦反乏,想念媽媽和小區裡的玩伴。加上天氣炎熱的相互作用,一路上不停耍賴、發洩小情緒、不想走路,要我抱著、要回酒店待在房間裡玩兒。
我先是跟他講,出來旅行不光是住酒店,也要到處走到處看,看風景、看建築,這樣才有意思。然而其實我也知道,跟他這樣講道理並沒有什麼用。他聽不進去,依然鬧情緒。然後我就塞給他一些零食進行安撫。還跟他商量著說:你現在太重了,爸爸沒法兒一路都抱著你;不然這樣,沒有陰涼的地方爸爸抱著,有陰涼的地方你自己走。
男人之間的理智對話還是很有效的。上山的時候,我們不著急趕路,一路找可以歇腳的地方喝點水,也找些值得一提的事物給他講講,分散他的一些負面情緒。漸漸地,他就被一個一個小話題帶入了,也就不再鬧了。
後來,我說我們來比賽爬臺階。這個小孩兒竟一下子四肢著地,學起小貓小狗的樣子爬起來,還壞笑著告訴我,這才叫爬!
韓城不大,古城保存完好。可能是陝西唯一能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小城了。我喜歡古民居,也想讓這城裡的娃來感受一下這些具有年代感的遺存。
大果兒會找到很多古今建築的不同之處。他發現:古時候的建築都是木頭框架支撐起來的,現在卻是鋼筋水泥;古時候的窗戶上沒有玻璃,都是用紙來糊的;還有,他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古時候的有的樓梯太長了,又沒有電梯,他都「累成毛毛蟲了」。
走出家門,有太多的新鮮事物等待我們去發現。在古城裡城隍廟的隔壁,我選了這家名叫「隱· 居」的民宿帶他住下。真的很難得,在城裡找到這麼一處鬧中取靜的宅子。
這幾宿,我選的都是這種古床。適合我倆,三面有圍擋,睡著踏實。出門已經第四天了,我儘量保證大果兒能有一個高質量的睡眠,畢竟前兩天的趕路對他來說,強度不小。
在這麼雅致的宅子裡,給兒子拍照是少不了的。
經過兩天的休整,他的電量終於完全恢復了。活蹦亂跳,不時還故意逗逗我。說實在的,爺倆兒這樣的獨處,還是挺享受的。
晚上,我帶著他到夜市上轉悠。韓城是座古城,保留下來很多習俗。比如,每逢周四、周五,人們就會聚集在小廣場上,看演出聽戲劇。
我沒想到的是,大果兒竟然十分愛看。坐在一群老爺爺中間,認認真真看了近兩個小時的戲曲表演。連他媽都說,這孩子有一顆老靈魂。
吃在韓城很滿足
之前帶大果兒去過西安,這次又到韓城。這塊土地上的吃食,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各種麵食加各種牛羊肉,肉夾饃自不必說了。此外,還有羊肉餄餎 ,多用蕎麥麵製成。
古城裡有一條小吃街,匯集了韓城的各路小吃。不過很多品種都會放辣椒,帶著孩子來吃可能也就是肉夾饃、紅豆面和牛肉麵可以選了。
在古城的東牆外,有一家環境很不錯的私廚菜館「三舍公館」,是精緻改良的陝西菜,這大致是韓城數得上的餐館了,不妨一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城的大紅袍花椒。八月份正值成熟採摘,鮮紅飽滿的花椒顆粒魅惑十足。從党家村到古城,一路上飄著濃鬱的花椒香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花椒酸奶和花椒啤酒,一定要嘗嘗!
這是我和果兒男孩節獨處的最後一天,第二天我們就要踏上返程的路了。
我倆午睡後的一個任務就是整理行李,收拾車廂。大果兒很願意參與其中,我也會把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交給他來辦。外出旅行,走走停停,整理行裝,都算是旅行的一部分。身邊有個小大人兒和我一起,我們既是父子更是同伴。
我們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聊天逗比,收拾整理的時候,他還會一本正經地問我這個扔嗎,那個放哪兒。「父慈子孝」這四個字,總浮現在我腦子裡。
之後,他想起自己當天的網課還沒有上。就很自覺地拿出ipad自顧自地上起來。其實這麼大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自己安排生活節奏的能力了。只是平時在家,我們做家長的幹預過多,反倒剝奪了他們自主的機會。
爺倆兒貼身獨處了五天,都嘗了嘗離開媽媽每天在旁無微不至照顧的滋味。這些天,孩子暫時收起了「只針對媽媽式」的撒嬌耍賴。在我面前,他會試著用提問、商量、交涉的方式表達想法、不滿或要求。
在路上、在車裡,吃飯時、睡覺前,不論什麼時間和場合,我都有更多的機會來細品這個四歲的小男孩兒。長時間的驅車,他時而安靜觀察,時而擺弄玩具,時而隨著故事給我娓娓道來;走路逛街時,他對新鮮事物會因好奇而發問,還會專注地去思考。每晚,他會在跟媽媽的視頻通話中,向媽媽講述當天的見聞和描述他的心情,當然也會摻雜些對我的投訴。
五天裡,他沒有哭過,但會很平和地告訴我他想媽媽了;
五天裡,他沒有大吵大鬧過,但會詢問我的建議,和我商量;
五天裡,大事小事他都會積極參與進來,自發地有了小主人翁意識;
五天裡,我給他創造更多感受大千世界的機會,他回饋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動力。
一字一句,一舉一動,我看得出來,兒子每天都在想媽媽、想朋友,也想在這千裡之外的陌生之地探尋新奇。不論怎樣,這些都已成了他的經歷。「男孩節」是我倆每年的約定,是專屬於我倆的溝通方式。
每年都會繼續!
第六天,果兒媽坐高鐵和我倆在平遙勝利會師了。
見到媽的第一時間,這個四歲的孩子終於拋開了五天以來的全部堅忍,瞬間變回掛在媽媽身上的那個「小樹懶」了。「出門不帶腿」的狀態立刻閃回。
我也終於卸下了高度的緊張感,把「衣食住行的大權」連同我們爺倆兒,都移交回了孩兒他媽。只負責當司機、拍拍照,輕輕鬆鬆地吃喝玩樂就好。
短短五天的「男孩節」,想讓一個孩子脫胎換骨般地成長,那必然不現實,畢竟他才只有四歲。這趟旅程,我並沒有預設目標,只是想用這種屬於男人之間的方式和他獨處,至於他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並不需要強求,更不需要立即表現出來。
讀書也好,行路也罷;身為父親,我只想在他小時候多做幾次他的引路人,長大後隨時準備放手任他飛。至於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那是他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至多是告訴他底線與規則,守護他的勇氣與自我。
在平遙縣衙裡,大果兒把營房遺址的地基當作「警察訓練場」,頂著烈日一遍一遍地爬高跳下。我和果兒媽就看著這個孩子,欣賞著他這份篤定。
事後,我和果兒媽復盤這次旅程,我們兩個都發現,大果兒比原來講道理了,更好溝通了。他不再認為哭、耍賴是「要挾」的方法了。當然,他還是會哭、會耍賴,但他明白,那樣只是為了發洩情緒,把肚子裡的「壞情緒氣球」擠出去。只有「動腦筋、想辦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果兒媽最近總在背這個包,這是大果兒「男孩節」時給媽媽挑選的禮物——媽媽最喜歡的紅色,和印著「過年那個字」的圖案。
這個小傢伙心裡開始裝進「別人」了,我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