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報導 「人工智慧是非常耗能的,阿法狗下一盤棋,需要耗掉十噸煤,我們人下一盤棋喝一杯牛奶就行了。」
人工智慧時代的高端人才培養如何開展?跨國界、跨學科的人工智慧學術研究怎樣大有作為? 9月17日下午,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知名高校校長圓桌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知名高校校長,做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作為大學掌門人,確實覺得有點恐慌」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坦言,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影響巨大,而且這一次產業革命可能要有很長的周期,不斷滲透到社會各方面,使得社會處於扁平狀態,「作為大學的掌門人,確實覺得有點恐慌。」他提出,大學需要變革,現在很多的新成果不是產生於大學。大學現在跟著跑,還有點跟不上。我們需要反思和探尋,大學如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大學的優勢在於 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建議大學要主動融入社會,開門辦學,如果不參與其中,很難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科研項目。要主動和企業合作,開展校企聯合實驗室,並讓學生參與其中。
說到校企合作,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很有感觸,他們和微軟等企業合作,建設了重點實驗室,研發了一些人工智慧技術。「要把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引進來做客座教授,刺激學生思維,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平臺。」
「我們每年有幾十個項目的實習機會,大都由合作企業來提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林杉介紹,他們在新加坡有許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比如與新加坡最大的電信公司就展開了合作。
阿法狗下盤棋,需耗十噸煤,人喝杯牛奶就行了
高校是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的重鎮,近年來多所高校謀劃和布局了人工智慧學科建設。
「人工智慧成為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驅動力,第五次產業革命的『種子』又會在哪裡?這是需要大學來關注的。」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表示,以高校學術聯盟的形式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當下與未來,具有重要的戰略眼光與現實意義。今年1月,學校整合校內相關院系、學科的研究力量,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並獲批人工智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多大學生現在傾向於選擇計算機專業,但我們希望在學科建設中,人工智慧可以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
「有不少企業來問我,今後5到10年,我們會培養多少人工智慧人才?」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認為,人工智慧的推進,不僅涉及科技,也關係到倫理、人文等社會科學,學校正在布局人工智慧多學科教育。關於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復旦大學提出「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相關合作,學校已經成立類腦智能研究院和晶片研究院,啟動了大數據試驗場,2個月前還成立了上海腦疾病中心。
浙江大學代表潘綱教授介紹,上周五學校成立了一個「雙腦」計劃,把神經醫學和人工智慧相結合,把人的認知和人工智慧相結合。「高校研究應該更多地再往前看,即5到10年後,人工智慧會怎麼發展,這也是近期企業不太願意去做的事。」人工智慧涉及多學科,浙江大學專門有一批研究生名額給交叉學科,校長基金也會專門資助交叉學科。
「人工智慧是非常耗能的,阿法狗下一盤棋,需要耗掉十噸煤,我們人下一盤棋喝一杯牛奶就行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說,對大學來說,要針對人工智慧兩個問題提前布局。第一是降低能耗,第二是計算能力,量子力學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中科大正在構建國家實驗室,希望從量子計算著手為人工智慧做好未來硬體的準備。
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傑提到,未來哪些崗位會被替代,哪些不會被替代,這在培養人才時必須考慮。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比如讓學科學的學生研修一些非邏輯的藝術課程。人與人的感情溝通是難以被替代的,因此也要加強道德和倫理教育。
「我們會進行競爭,但是不會閉門造車」
國外高校的人工智慧研究有什麼可以值得借鑑?
「我們會進行競爭,但是不會關上大門,不會閉門造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校長埃裡克·格裡姆森說。「深度學習非常驚人,但接下來會怎麼樣?」埃裡克·格裡姆森認為,深度學習需要有成千上百億信息和雲的輸入才行,比如說你是一個家長,給一個孩子展示6個例子,他就能自己找到規律。麻省理工學院會繼續在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算法等方面做進一步基礎研究,才能發展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此外,還要搭建連接人工智慧和工程科學的橋梁,才能把成果轉化到其他領域。
埃裡克·格裡姆森建議,可以在大學之間以及大學與企業之間交換學生,不同的大學可以共享數據,創造開源的互惠性平臺,把一個開源的算法放在一個公共的地方,就能創造出更多的算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林杉說,人工智慧不是一個縱向的領域,而是一個橫跨多行業的領域,只有和其他領域結合才有意義,比如人工智慧+健康醫療。他認為,教育才是立校根本。18個月前,學校成立了一個數據研究中心,把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希望把行業中的浪潮能夠帶進大學,引入到本科生教育,讓學生學有所得。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