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2020-12-18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舒、研究員吳國榮、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和張東輝團隊首次在Cl+CH4→HCl+CH3反應中發現了重-輕-重反應機率振蕩現象。

  許多重要的化學反應都涉及到一個輕原子(通常是一個氫原子)在兩個重原子或原子基團之間的轉移,這類反應通常被稱為重-輕-重(HLH)反應。由於氫原子轉移反應在化學和生物過程中廣泛存在,重-輕-重反應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和化學意義。早期對共線三原子反應的理論研究發現,在重-輕-重反應機率隨碰撞能的變化關係上呈現明顯但是緩慢的振蕩結構,但這種振蕩結構並非源自反應共振態,而是由輕原子在兩個重原子間快速來回跳動所引起的。然而,由於包含一個氫原子的雙原子分子在碰撞過程中很容易轉動,即很難保持線性構型,真實重-輕-重三原子反應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因而實驗上無法觀測到三原子反應中的重-輕-重振蕩現象。

  對於Cl+CH4反應來說,H原子在重原子Cl和CH3基團之間轉移,是理想的重-輕-重體系。之前,交叉分子束實驗研究發現,該反應激發函數隨碰撞能量的增加而增加,並無振動現象。理論上,共線計算發現,該反應和三原子反應一樣存在明顯的重-輕-重振蕩現象,但後來的高維量子動力學計算發現,總角動量J=0的反應機率圖上存在一個可能由反應共振態引起的峰。那麼這個峰的動力學來源是反應共振還是重-輕-重振蕩?如果它真實存在,怎樣用實驗來探測它?

  為了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研究團隊在低碰撞能量區域對這個反應進行了理論和實驗研究。實驗上,研究團隊利用交叉分子束裝置,結合時間切片的離子速度成像儀和(2+1)共振增強多光子電離(REMPI)探測了CH3(v=0)產物。理論上,研究團隊利用自己發展的基於基本不變量的神經網絡構造方法,構建了該反應體系目前最為精確的勢能面,並發展了八維態-態動力學計算方法與程序,首次精確計算了這樣一個六原子反應的微分截面,使理論與實驗對六原子反應的直接比較成為可能。理論計算所得到的後向散射微分截面隨碰撞能變化關係與實驗結果很好地吻合,都在碰撞能0.15 eV附近有一個峰。這個微分截面上的峰和J=0反應機率上峰的位置一致,就是由反應機率上的峰所引起的。

  理論分析表明,J=0反應機率上的峰不是由反應共振,而是由體系的重-輕-重特性所引起的,因此該反應在反應機率上存在重-輕-重振蕩現象。這個反應機率上的振蕩峰,在後向散射微分截面隨碰撞能變化關係上造成幾乎一樣的振蕩峰,可以被實驗觀測到。進一步的理論研究發現,在Cl與CH4碰撞過程中,不反應的CH3基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反應CH鍵的轉動,使CH鍵不會像在三原子反應中那樣從共線構型快速轉離,從而給予Cl-H-CH3更多的時間保留共線構型,獲得比三原子重-輕-重反應更大的反應性,使這個多原子反應中的重-輕-重振蕩能被實驗觀察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重-輕-重振蕩現象在多原子體系的氫原子轉移反應中廣泛存在。它雖然不是反應共振,但同樣顯著增強反應機率,影響產物轉動分布,在實驗上可以通過測量後向散射譜被探測到。這項研究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察到重-輕-重振蕩,同時也是理論上首次得到六原子體系的量子精確微分截面,並和實驗取得了很好的吻合。

  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動態化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面上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中科院國際合作項目和大連化物所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大連化物所直接測量大氣中順式2C克裡奇中間體的單分子反應速率
    大連化物所直接測量大氣中順式2C克裡奇中間體的單分子反應速率 2019-1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反應是大氣中syn-CH3CHOO的主要消耗過程,揭示了OH自由基為大氣中syn-CH3CHOO反應的主要產物。該實驗方法也為研究更加複雜的克裡奇中間體的單分子及雙分子反應提供了可能。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1-2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李國輝團隊通過一系列分子建模方法構建了全長的AURKA和RNPK蛋白三維結構,利用超算的計算資源和巧妙的模擬計算過程設計,首次完成了2微秒長度的兩種蛋白質識別過程分子動力學模擬,經過統計分析發現了他們結合的可能模式以及相互作用位點,理論預測的結合位點中有75%都被實驗證實確實影響兩個蛋白的結合,為解析這一複合體分子識別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 化學反應也有「日冕環」,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這一現象
    就物理角度而言,其產生的原理與著名的楊氏雙狹縫幹涉現象極為類似,均是由光量子的波動特性而產生的幹涉現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日冕環的結構可幫助人們直接分析推測出空氣中水滴的大小。圖1 大氣光學中的日冕環(來源:NASA)與大氣光散射相似,氣相化學反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原子與分子的散射過程,比較獨特的是,在這一散射過程中伴隨著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
  •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18-02-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該反應可實現PX總收率高達90%。  芳烴是重要的石化產品,PX作為最主要的芳烴,是生產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一級基本化工原料。2016年,我國PX供需缺口為1230萬噸,進口依存度達57%。大連化物所該團隊致力於開發和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資源,選擇轉化製備PX及其它芳烴產品。
  • Novoselov訪問大連化物所
    上午,Novoselov先後參觀了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直接醇類燃料電池研究組、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以及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等,與科研人員和學生就表面化學、光催化、催化新材料以及分子反應動力學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期間,他還接受了大連化物所英文網站主編M.
  • Chem期刊主編Robert Eagling訪問大連化物所
    Chem期刊主編Robert Eagling訪問大連化物所 2018-05-0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基於Mn2+/MnO2可逆雙電子溶解-沉積型反應的鋅錳...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DNL17)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雙電子轉移、沉積-溶解型反應的錳基正極電對,並將上述電對應用於中性鋅錳液流電池當中,大幅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
  • 大連化物所揭示F+H2O→HF+OH反應中的Feshbach共振 _光明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副研究員劉舒團隊揭示了F+H2O→HF+OH反應中的Feshbach共振現象。
  • 大連化物所F+HD(v=1)→HF+D反應共振態研究工作取得突破---中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激發的效率一般很低,激發態H2的反應動力學研究從未在交叉分子束實驗中得以實現。理論研究證實實驗所觀察到的振動現象是由束縛在產物HF(v』=4) 絕熱振動曲線上的兩個共振態所引起的。
  • 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表面均勻分布著一層反式構型的蘋果酸芥子酯類似物,可以將具有破壞性的紫外線能量,在幾十個皮秒內通過光致順反異構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熱能,同時生成大量順式產物(JPCL,2017)。生成的大量順式產物在防曬分子整體的防曬效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順式產物在吸收紫外線後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卻不清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一座重情重義的科研所—新聞—科學網
    我突發奇想,照貓畫虎摹擬幾句想送給化物所:「惜別星海十餘載,櫻花頻送摯愛情。渤海灣水深千尺,不及大化伴我行。」 化物所在我的心中分量很重,這源於化物所人重視兩個字:情與義。 記得2005年12月,化物所原辦公室主任馮埃生專程從大連趕到瀋陽找到我,邀我為化物所老所長張大煜寫傳。那時,老所長已辭世十七八年了,為何化物所人對他這般上心?
  • 大連化物所與大連市人才服務中心、和君集團籤訂合作協議
    、和君集團共建「大連化物所—和君創新創業人才實踐基地」籤約儀式暨合作洽談會在大連化物所舉行。周彥平表示,和君集團將充分利用其在諮詢培訓領域的優勢資源,根據「大連化物所—和君集團創新創業人才實踐基地」運營狀況,並結合大連化物所師生實際情況開設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特色課程,開展系統化的專業培訓與企業實踐,為大連化物所師生提供創業與就業支持。  三方還就產學研貫通合作及產業化項目運營等內容展開了探討,並就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孵化等方面的具體模式進行了交流。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團隊樸海龍研究員與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英國鄧迪大學Grahame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功舉辦第16屆「公眾科學日」
    央廣網大連5月17日消息(記者田彤 賈鐵生 通訊員趙冠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於5月15、16日成功舉辦了第16屆「公眾科學日」系列活動,這項活動的目的旨在激發社會公眾對科技創新的熱情,在全社會營造關注科學事業的良好氛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活動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展點參觀和科普報告。
  • 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傳統雙縫實驗的基礎是海森堡的不確定關係,為了得到幹涉圖像,粒子的動量要精確確定,使得粒子位置的非局域化大於狹縫寬度,從而具有相干性。 使粒子具有相干性的另一種機制是粒子從空間不同位置出射的相干疊加,同核雙原子分子的電離提供了這種分子尺度「雙縫」幹涉實驗的例子(如圖所示),電離電子從兩個原子相干出射,電子波的疊加導致可觀測的幹涉效應。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大連化物所膜分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大連化物所膜分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2014-12-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如何獲得大面積且高結晶度的分子篩納米片,以及如何有效控制納米片在分離膜中的組裝形態,是納米片分子篩膜概念得以實現的關鍵。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揭示MXene氧化結構下的傳熱機制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揭示MXene氧化結構下的傳熱機制 2020-12-1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然而,應用過程中由於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導致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和局部溫度升高,造成各類型器件的局部熱損傷。因此,理解氧化反應對界面熱傳導的影響可以從MXene器件設計上避免或減少可能發生的熱損傷。
  • 大連化物所等實現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機理的模型統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