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都能控制曝光,光圈可以控制進光量的多少,快門速度可以控制進光時間的長短,快門速度是影響曝光的重要參數之一。
快門
快門是單反內的一個機械裝置,一般情況下都安裝在機身接近CMOS的位置,通過控制快門的抬起落下的時間,它可以決定cmos感應光線的時間。
高速快門速度能讓你凝住動態主體的動作,而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時,就會捕捉物體的運動軌跡,拍攝出具有動態效果的照片。快門速度影響了主體在照片中的表現形式,開啟的時間越長,曝光時間越久,畫面越明亮,快門速度是曝光三要素中重要的參數之一,決定照片的曝光量。
高速快門的作用:高速快門常用來拍攝瞬間動作,如飛行的小鳥。
慢門的作用:能拍出動態模糊的效果,通常用於表現動感。
快門速度以「秒」為單位,有時候為了方便記錄用「s」表示,在相機中以數字和分母來表示,如下圖所示:30代表1/30秒,如果沒有分號,以單獨數字表示,就是秒。
目前,高端的單眼相機的快門速度最快可達1/8000s,其他相機最高的快門速度只有1/4000s,快門速度越快,抓拍能力越強,相對的進光時間就很短。
常規的拍攝模式下,如手動模式M下,單眼相機上可以使用的最慢的快門速度為30秒,當使用特殊擋位如B模式,快門速度可以延長至幾分鐘、幾小時。快門時間越長,cmos感光時間越長,畫面就越明亮。
在前面了解光圈有級別之分,快門速度同樣也有級別,下圖中間有以紅色標出的是正檔,也就是一級。
現在的相機大多為數碼單眼相機,與老相機不同,基本上都在每一級的參數中增加了2個參數。例如1/15s和1/30s中間就多了2個參數,分別為1/20s和1/25s,這2個參數不是一級,而是是1/3級和半級,後面的參數都依此類推。
舉個例子:1/15s跟1/30s相差一級,1/15s的進光量是1/30s進光量的2倍,同樣的,了解了等級換算,結合等量曝光知識,就能在不改變整體曝光亮的前提下拍出不同效果的照片。
快門速度效果示例
在此例子中,快門保持打開兩秒鐘,車輛的車頭燈及尾燈形成了長長的軌跡。
在下方的例子中我們以較快的快門速度拍攝時瀑布是以浪花的形態展示;以較慢的快門速度拍攝時,動作模糊則營造出流動且平靜的氛圍。
快門速度是根據預想效果來設置,沒有固定的參數。如下面的照片就是用不同的快門速度所攝,完全是兩種效果,一種凝固了瞬間,另外一種則表現出動感,都是不錯的攝影作品。因此,以後在拍攝不同作品時,可以使用不同的快門速度拍攝,等結果出來後對比看看哪一張效果好。前提是,必須掌握倒易率的換算方法,不然只會出現過曝或欠曝問題。攝影常識:倒易率是什麼?新手必學知識點,看看對照片的影響
快門與安全快門
照片模糊的情況分兩種,分別是動態模糊與抖動模糊。
動態模糊效果是慢快門帶來的,表現是線性模糊,提高快門速度得以解決。
抖動模糊是因相機快速速度過慢或相機受到外力時震動所導致的,與動態模糊有著很大的區別,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動態模糊這張照片只是部分主體模糊,但背景是清晰的,這是由於快門速度太慢,無法捕捉主體的瞬間形態,只要提高快門速度就能解決。而抖動模糊是全局模糊,這是相機發生抖動所導致的,解決辦法是穩定相機。
快門速度控制快門的開啟時間,也影響了拍攝時的穩定程度。
以手持相機來說,如果快門速度太慢,就有機率出現抖動模糊,那怎麼辦?
必須要有一個穩定值,拍出來的照片才不會晃動,能拍出穩定畫面的快門速度,稱之為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有一個計算公式:1/使用鏡頭的焦距=安全快門(全畫幅相機)
如果你的相機是APS-C相機,就必須先換算畫幅的倍率,再做計算,才能算出正確的安全快門參數。
全畫幅與APS-C
全畫幅:我使用佳能5D4全畫幅相機,鏡頭使用70-200mm,當我使用這顆鏡頭的70mm端拍攝時,「最慢」的安全快門速度至少要在1/70s,要使用1/80,如果使用長焦端200mm拍攝,此時的安全快門就變為1/200s,只用1/250最為保險。簡而言之,在全畫幅相機上,快門速度只要不小於焦距即可,例如,使用70mm時,用1/60s,拍攝照片時就會模糊。
APS-C:80D+70-200mm拍攝,若使用70mm端拍攝,安全快門速度為70mm×1.6倍=112,由於沒有1/112,因此就要將1/125s定為安全快門速度,若是200mm端拍攝,安全快門為200mm×1.6=320,所以安全快門速度為1/320秒。
安全快門的意義在於穩定相機,能保證照片清晰,如果低於安全快門速度,就必須上三腳架輔助穩定,手持很難保證不模糊,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新手在安全快門參數下,仍會拍攝出模糊的照片,因此,個人建議在安全快門的參數上在多調整1-2級參數,能確保照片清晰,之後對相機熟悉了,在慢慢降低。
以上就是關於快門與安全快門的內容,後面會接著講解感光度的知識,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