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是個人魅力和工作能力的結合。評判一個人是否具有管理能力,一般有以下9大能力。
大家知道,乾脆利落地做決策,需要有擔當精神,敢於犯錯,敢於承擔責任,這種特性反應在行為上就是果斷、利落,不瞻前顧後。管理者每天都要做大大小小的決策,有管理能力的人,其決斷性決定了管理的效率。所以,只要一個人面對需要拿主意的事情時,前思後想,問張問李,患得患失,他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能力。
有管理能力的人,在日常狀態下,對員工表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謙讓,就是和藹,最多可能會是大家心目中的笑面虎(但笑面虎並不妨礙成為一個人具備管理能力),因為自己的「威」是不用刻意表現的。有管理能力的人喜歡用「事實」和「結果」說話。所以,有人說高層的管理者和藹可親,基層的管理者喜歡唬人。雄獅不用去特意展示自己的能力,但貓咪喜歡張牙舞爪。
德魯克先生談到的: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在問題面前,侃侃而談,誇誇其談,大談特談,口若懸河,有些甚至一套一套的理論,一套一套的邏輯,一套一套的工具,一套一套的所謂的方法,但一驗證其解決問題的成果,就歇菜、息聲。一個人有沒有管理能力,就看他是不是把問題解決了,無論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無論是他做還是要求別人做。管理能力強的人,注重思維,但更注重務實精神。
一個人的管理能力體現在他的結構化思維上。不成體系,不成結構,丟三落四,思維不密,都無法把管理做好。在處理A事件的時候,能不能考慮到A1、A2、A3......能不能考慮到B1、B2、B3......甚至C1、C2、C3......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結構化思維是從全局、長遠、整體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管理,不僅要解決現實的問題,還要兼顧解決長遠的問題。否則,每天當消防員救火,都不是管理能力的體現。一個人辭職,只解決這個人辭職的問題,那不叫管理能力;一個人辭職,有管理能力的人能從中得出一個結構性的解決方法,防止類似的問題再發生。
有管理能力的人,不會總是淺嘗輒止,對問題總是含含糊糊。他們內心的倔強指向,就是一定要幹成一件事情,無論有多少困難,無論有多少非議,他就是要拿出最後的成果給大家。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做這件事信心滿滿,結果一遇到困難就開始找藉口,最後不了了之;做那件事信心滿滿,結果一遇到一個坎,就扯東扯西,最後不了了之。管理者要目的性很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決心是他們管理能力在現實中得以體現的基石。
管理,說到底就是誠信和開明的問題。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心眼」,總是食言,總是反悔,總是在管理上打所謂的「擦邊球」,總想蒙蔽員工,做不到誠信二字,即便他有管理能力,也沒有了管理能力展現的基礎。有管理能力的人總是想盡辦法兌現自己的承諾,說到做到,而不是在不利於自己、不利於某個團夥時,就收回當時的承諾。誠信是管理能力發揮的基礎。
死搬硬套的人是無法養成管理能力的。管理的對象和環境是動態的、變化的。只要你看到一個人能夠順應變化,動態地進行管理,就說明他的管理能力很強。但是在現實的職場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很固執的人,他們就像一個輪胎的輪轂一樣,硬生生,硬邦邦,沒有外胎的彈性緩衝。正像我們的員工常常抱怨管理人員「太死板」、「太死心眼」一樣。這樣的人很難說他有管理能力。管理是一種實踐,實踐的環境始終在變化。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管理能力,就是要看他是否有靈活性,是否有應變能力,是否能有彈性和張力。以前以高壓政策去做管理是有效的,現在仍然用高壓政策去做管理,就會碰釘子。有管理能力的人會根據環境變化、形勢變化、人的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管理政策。
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或方法之一,就是激勵。員工需要激勵,團隊需要激勵,懂得了激勵的方法,就具備了管理的有效性。所以,對一個人的管理能力的判斷之一,就是看他是不是喜歡激勵人。這種激勵可能是鼓勵、表揚、讚美,可能是有效的糾正、批評。他們以人為中心,設計有效的政策激勵人,他們以人為中心,用語言激勵人,他們以人為中心,用自己的行為去激勵人。他們樂觀開放,讓團隊始終處於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並讓這種精神狀態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達到管理的成效。
綜上所述,管理團隊需要有效的激勵措施,還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明確分工、明確的目標等。
其實,員工要的不是考核,而是激勵!考核永遠只是過程、工具,激勵才是績效管理的核心與靈魂。忽視激勵而做的考核,員工不喜歡。
當然,沒有考核而光做的激勵,老闆也不願意。
因此,績效管理應該把激勵與考核協同起來,融合運行。
同時做到:激勵第一、考核第二。
只有公司替員工著想,員工才會為事業玩命、為目標拼命。
因此,老闆要用好兩隻手,一隻手懂得分錢,一隻手學會建規則。分錢都為給予員工充分的激勵,建規則是為了激勵的公平、持續與價值。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
KSF模式的激勵性體現在:
1. 員工有6-8個加薪渠道,薪資彈性大
2. 只要員工自己幹的好,就能自己為自己加薪
3. 員工與企業利益趨同,員工獲得高薪的同時,企業獲得高利潤
4. 員工成為企業的經營者,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和老闆一起共同經營公司
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KSF模式,將他的薪酬分為8個部分。並且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作為生產經理也有能力去改進的。
1、產量每增加x元,獎勵y元,每減少x元,少發y元;
2、輔料成本率每降u,獎勵v元,每升u,少發v元;
3、產品性能合格率,每上升m%,獎勵n,每下降m%,少發n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a%,獎勵b元,每少a%,少發b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200元,每流失1人,少發100;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①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
②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③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④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對企業而言,員工更加積極工作,創造了更多更多的價值,拿到 高薪是應該的,而且企業是拿出員工創造的超額利潤部分給員工加薪,不會增加企業成本。
在這樣模式下,老闆是希望員工拿高薪的,因為員工拿高薪說明結果導向做的好,做出貢獻高,企業也一起獲利,這就叫共贏。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