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生有著不同的階段,面臨不同的選擇。情隨事遷,自然,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或大或小、或輕或重。須記:知錯能改,為時不晚。
本文所要敘說的,也是一個知錯能改,迷途知返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令人唏噓的同時,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關於改錯的認識。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寒窗苦讀有成的寒門學子。他學海泛舟,書山跋涉,高考時以一地高考狀元的成績進入重點大學,臨將畢業時,卻做出搶銀行的舉動;如今,重頭苦讀,再度進入屬意名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著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我們在感嘆唏噓的同時也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讓我們進入本文,走進他的人生!
文章主人公,叫做黎力,出身於江西省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家境貧寒、負債纍纍。家境心酸,使得黎力自小尤為懂事,學習刻苦之餘,也為家裡分擔勞務農活。
在學習上的主動刻苦,使得黎力自小成績便極為優異,更是鄰裡左右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事實證明,努力終究是有回報的,黎力在2003的高考中,斬獲桂冠,成為當年的高考狀元並錄入北京科技大學。此時的他被視為全家、全村的希望。
自小家境貧困,自卑而敏感已經在他的性格中扎了根,並在大學環境中生根發芽。
努力進入大學只是第一步,家境貧寒、經濟上極為拮据是難以避免的問題。
黎力進入大學後,在很多開銷上都是束手束腳,更是很難融入大學的課外活動和同學之間的聚餐活動,整個人漸漸沉默而寡言。
情況延續到大四時,家裡負擔更加重,黎力的生活費往往難以支持他在北京生活求學的開銷。
於是,黎力選擇犧牲上課時間去做更多的兼職以減輕家庭負擔。
長此以往,打工耗費了黎力大量的時間,而他的學業更是難以為繼,甚至頻頻掛科。
屋漏偏逢連夜雨,多門科目掛科使得黎力難以在大學學制內完成學業,黎力只得延期畢業。心情上的鬱悶複雜讓得黎力愈加沉悶,他一頭沉入了網絡世界的虛擬壞境中。
一度沉浸在網絡世界中的黎力更加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現實。接踵而來的是,黎力持續逃課、家教兼職被辭。
最後,延期畢業的黎力還是沒能修滿學分、完成學業,甚至無法提交畢業設計,以至於校方只能下發肄業通知書,未能獲得畢業證書甚至結業證書。
學業和生活上的多重打擊,讓得黎力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於是,黎力想到了搶銀行,在留下一封闡明自己精神狀態(抑鬱症、自閉症)的遺書後,黎力用空瓶子裝滿水假裝硫酸,聲稱自己包裡有雷管,向櫃員勒索10萬。不多時,案件被警方破解,黎力本人被警方抓獲。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但是犯的錯能夠被人所原諒,卻不是每個人的幸運。
由於搶銀行的行為,黎力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這時,黎力幸運的遇上了尚秀雲。
尚秀雲是案情的相關法官,經過對黎力的充分了解,尚秀雲認為黎力雖然觸犯了法律,但是黎力良心未泯,品行還是可以進行改造。於是,她給予黎力充分的關心和幫助,一點點的改造、安撫黎力。
黎力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獲得減刑。監獄生活並沒有完全消磨黎力的志向和信心,黎力仍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刑滿釋放後,黎力表現出再度考大學的意願。
通過尚秀雲的努力溝通和中學校方對黎力的包容的理解,黎力再次重返校園,重新成為刻苦奮鬥的學子中的一位。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終以優異成績錄入西安交大。一度坎坷,終是「浪子回頭,再度輝煌」。
事後了解,黎力從小極為懂事,學習刻苦,甚至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何一度沉迷網絡世界?難以融入大學同學、室友的圈子?為何甚至於最終選擇搶銀行?
經濟因素和心態都是較為重要的點。黎力在拿到肄業通知書後,多種打擊疊加對黎力的精神世界一度打擊巨大,甚至多次想過自殺、一死了之。
他在搶銀行前寫下的遺書中,很明確得寫到自己得了抑鬱症,心情難以開釋;並且,黎力被警方逮捕時,十萬現金僅僅使用了100塊,剩下的想著用來還債。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擺正心態,面對事實。
黎力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收穫,不僅是知錯能改,為時不晚,也有如何正心態,如何直面生活,平心對待生活而不偏激。更有社會改錯「機制」,可以包容錯誤,給予改正的機會。
首先,關於改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認識到自己錯誤、直面錯誤並且能從此改正錯誤值得被原諒。生活中的許多錯誤改正為時不晚,不要輕易否定了自己的全部,更不要輕易自暴自棄。
其次,關於心態問題。黎力通過努力考取重點大學目的在於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自己進而改善自己和家裡的生活。心態上的自卑是難免的,但是不應該妄自菲薄,可以嘗試正視自己的長處。
最後,社會改錯方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遇到尚秀雲,黎力的今天會不會不一樣?黎力能不能能不能過的了自己心中的坎?會不會想重返校園?重返校園會不會更加艱難。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救贖」自己的人,但是遇到了就是幸運,我們應為這個社會上容錯感到幸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每個人在黎力的故事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願我們都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