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什麼也不是,雖然談論學習「洋文」也絕不敢惹怒一幹眾「前輩」,及「研究家」們,若有得罪眾「大家」之處,還請放筆者一馬,這廂有禮了!看官不妨隨便讀讀,權當飯後的消遣罷了。
每天上下班路上,左看一眼「英語一對一」,右看一眼「劍橋英語」保您留學輕鬆過關,將語言學習搞得以企業行為經營起來,不免心中睥睨暗暗生氣。這那裡是為了莘莘學子著想?明明是「圈銀子」嘛。
進的培訓機構裡來,無非還是老一套,「背」!因為教英語的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的寶貴經驗就是一個字「背」,無論初中,高中和成人都一個答案。不信嗎?打兩塊越南盾的賭。
實際上,語言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幸的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把這寶貴的「興趣」扼殺在童年了,因為從小就開始「背」,背好了又用不上,結果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心裡已經對英語恨之入骨,至少多數人是這樣的,筆者也在其中。由於對過去學習語言的方法產生了憤怒,所以現在學英語就像去菜市場買菜,恨不得早早的擠進去,買了就走。那裡有這等好事?
「英語語法你懂嗎」?「不懂別亂說」!「你這個人怎麼說起英語來是亂說的」?難道主謂賓都忘了嗎?每當聽到這樣的聲音在身邊的時候,筆者就氣不打一出來。那個名人說的來著?「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但說話之前先想想主謂賓這件事可沒說,誰規定先想明白主謂賓再說的?「語法」是什麼?就是他大爺的「習慣」,就習慣那點事還整的高深莫測,讓我等莘莘學子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學英文應該注意有區別的對待。比如字母和音標是一定要採用老師的老師的方法「背」,而且還要「死背」。等同於漢語的拼音,不然後患無窮。單詞用了解詞性並造句的方法去學,學單詞造句不就是漢語的漢字造句嗎?根據不同的「詞性」造句就知道如何用這個單詞了,而且還記憶深刻。每天早晨讓學生背單詞,下午下課抄寫十遍,完不成作業不準回家。他大爺的!此等老師的老師的方法不是「毀滅人性」是什麼?以至於學生上了大學這種「慣性思維」還改不了了。為什麼這句話裡要用 in 而不用 on ?spend 和 cost 的區別是什麼?那裡有這樣學英文的?都是原來一個「背」字造的孽,而且還改不了了。
還是那位哲人說的好「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既然學人家的語言就按人家的「習慣用法」來就好了,還整出個名其名曰的「語法」來,我敢再打兩塊越南盾的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一聽「英語語法」兩個字就頭痛,頭大,摔鍋砸碗,信不?
對學子們的「興趣」要保護,愛護,這個「興趣」有之不易,保持更為艱難,教書先生就要耐得住「清貧」,不因循守舊,家裡就算沒糧了也不可「誤人子弟」,否則,就別在哪這個「教授」那個「家」的了。
這裡是共享學習方法的地方,筆者也沒談學習的事兒,而且感覺我火氣很大,有點「憤青的意思」。
至於英語的「性」,「格」,「數」,「時」學問太深奧,怕聊起來又把剩下的百分之十學子們都嚇得跑光光了。
除了母語,如果再會說幾門外語的話,等於打開了不同的世界,好事!為什麼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