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便被冠以了「聰明的孩子」。原因無他,只因我無論學什麼東西很快就能學會。可是有一樣東西我學起來卻非常吃力,那便是騎自行車。
其實我並不是沒有認真地學過騎自行車,相反,我還學過很長一段時間,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悟性不夠,或是天生的「自行車痴」,就是學不會,因此就放棄了。直到那一天,我又想學騎車了。
那次,我和同村的孩子一同去玩,但要去的地方太遠,走著又太累了,於是就有人提議說:「我們可以騎自行車去啊。」聽了這話,我面露難色。再看了看他們,他們都知道我不會騎車,都一起看向我。他們中有的人還用手捂住了嘴,發出嗤嗤的聲音。很明顯是不想被我看見他恥笑我的白牙;另一個的眼角皺成一團,臉龐在顫抖,顯然是在拼命忍住自己的笑。而且我還能聽到他和大家悄悄說了些什麼……頓時,我羞紅了臉,看著大家的目光,那意思很明顯:這麼大的人了,你連騎自行車都不會騎……我不想再待下去了,轉身跑回了家,路上,腦海中浮現出看到我走後他們爆發出的強烈笑聲的場面。
一回到家,我立刻跑到母親身邊,問她:「媽,咱家那輛自行車呢?」母親疑惑地回答我:「你要自行車幹嘛,你不是沒學會嗎?」這句話瞬間像一把利刃,刺向了我的心。我漲紅了臉,大聲說:「我以前不會,我現在就要學。」媽媽好像看出了什麼,不再說話,只是告訴我車在後院,讓我去推。我立刻衝過去,在後院車棚下找到了它。車上積滿了灰塵,手一摸頓時成了黑手。車子因為太久沒有騎過,車胎的氣也沒了,整個輪子癟了下去,像一條幹蛇皮;車閘也早已不靈,而且推著車走的時候會發出吱呀、吱呀的響聲。但這並不能讓我放棄,這輛車被我送到修車人那,「斥巨資」讓它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之後,我就天天練習,摔傷了不怕,有創可貼;扭傷了不怕,有紅花油。最終我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從那以後,往我們那兒的街上望去,一個孩子騎著車領跑,一群孩子騎車在後面跟著,沒錯,最前面的,就是我。那是我們在賽車呢。
上初中後,我住校了,很少再騎那輛自行車。即使大休回到家,我已不再騎著車亂跑。但這輛帶給我的啟示卻永遠留在了記憶中,許多事,只要勇於嘗試,不輕言放棄,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
如今,那輛自行車被我掛在了牆上,它預示著我童年的結束,同時也溫暖了我兒時的歲月。
點評:
文章以自行車為線索,回憶了兒時學騎自行車的情景。文章亮點就在於善用細緻描寫,如:對同伴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時的神情描寫,想笑而又強忍的鮮明的畫面,如在眼前;還有對長久棄之不用的自行車的描寫,運用比喻,細膩傳神。結尾點題並升華了文章主題。
原創稿件,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