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作為古代和龍一樣重要的中華文明重要圖騰,代表了吉祥、聖德,象徵美好與和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后的代稱。但小編今天驚訝地發現,鳳凰其實分為五種。
《永樂大典》記載:「(漢)太史令蔡衡曰:凡像鳳者有五色,多赤者鳳,多青者鸞,多黃者鵷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鴻鵠」。蔡衡老爺子說了,鳳不僅有五種,而且每種顏色還不一樣。
也不知道蔡老爺子是不是真的見過,既然您在書裡說的,那就是對的吧。
一、鳳凰
這種鳳凰就叫鳳凰,是血統最正,最沒有疑問的鳳凰。1991年,湖南省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高直領白陶罐,上面戳印鳳凰圖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
在《山海經》中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名曰鳳皇」。而後《山海經·圖贊》又記載,鳳凰身負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既然鳳凰被賦予了這麼多含義,那是神鳥無疑了。鳳凰在歷史上、現實生活中,和龍一樣,是人與神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原始社會的人類對神靈的虔誠、崇仰、頂禮膜拜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神性的動物。
流傳千年,鳳凰的地位變得不可動搖。
二、鵷鶵
鵷鶵讀作「淵除」,最早見於《山海經·南山經》: 「(南禺之山)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海,有鳳皇、鵷鶵。」後來擅長講寓言故事的莊子,也用鵷鶵作比喻,象徵自己潔身自好,諷刺友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
《莊子·惠子相梁》記載: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莊子有個好朋友惠子在梁國當丞相,莊子想去看看他,結果惠子認為莊子是來搶他的丞相之位的,於是等莊子進入梁國,惠子就派人大肆搜捕,但就是沒抓到人。
莊子聽說了,想著你抓不到我那我親自去吧,於是前往丞相府,對惠子說了以上的話。惠子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南方有種鳳凰,叫鵷鶵,你知不知道啊?這鳳凰從南海出發要飛到北海,中途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好果子不去食用,不是甜美的泉水不飲用。
有個醜鳥抓了一隻死老鼠,看見鳳凰來了很恐懼,以為是要搶它的死老鼠,於是問鳳凰:「你是來搶我的死老鼠的嗎?」
這個經典故事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就接受了鵷鶵是鳳凰的觀點。
三、 鸑鷟
鸑鷟讀作「月卓」,傳說它身為黑色或紫色,總是雌雄雙飛,比鴛鴦還恩愛。
《國語·周語上》上說:「 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這是最早關於鸑鷟的記載。
後來三國時有個叫韋昭的人,為《國語》做註解,他說:「鸑鷟,鳳之別名也。《詩》云:『鳳皇鳴矣,於彼高岡。』其在岐山之脊乎?」
他不僅說鸑鷟是鳳凰,而且還說鳳凰是站在高崗上叫的,就差親眼見到了。
這下好了,岐山上高崗山包包多的是,誰都希望自己村的山包包是鳳凰呆過的,於是鸑鷟崗成為很多地方的地名。但究竟哪一個是古籍中鳳凰呆過的山崗呢,怕是只有天知道了。
四、青鸞
這種鳥名氣可不得了,據《山海經 山經》卷二記載:「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裡,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郭璞云:「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於此山也。」
青鸞是常伴西王母的一種神鳥,是神仙的坐騎,當然也有說是為神仙報信的信使。
李商隱那首著名的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末尾最後一句,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其中的青鳥就是運用了青鸞為信使的典故。
由於和西王母有關係,並且寄託了人世間相思的美好情感,人們慢慢將青鸞的定義與鳳凰靠攏,並且認為赤色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是祥和、喜慶的瑞兆。
五、鴻鵠
大多數人知道鴻鵠,都是出自《史記》中《陳涉世家》,書中記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發起者陳勝在未起義前,面對村人的不理解,陳勝對他們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小麻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形容具有遠大的志向。
鴻鵠本來是古人對大雁、天鵝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但由於讀音與黃鶴相近,經常被誤讀為黃鶴,到這裡鴻鵠算是和鶴扯上關係了,沾了點仙氣。
但至於後來,為什麼鴻鵠就成了白鳳凰,那就只能去問蔡衡老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