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
一、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一位美國老師想教孩子畫蘋果,他就會給孩子一個蘋果,讓孩子自己去擺弄、觀察,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去畫。而同樣一個中國的老師教孩子畫蘋果,他的步驟是認真講解示範,告訴孩子從哪兒起筆、到哪兒落筆,讓孩子記住這些步驟,然後模仿著畫。5歲的美國男孩Jack在老師的建議下畫蘋果。老師把畫畫用到的工具,畫本、鉛筆橡皮、彩筆等為Jack準備齊全,又在他面前放置了一個蘋果,然後就離開了。至於蘋果應該是什麼形狀的、應該被塗成什麼顏色、整個畫紙如何布局等具體問題,Jack的老師並沒有有給予他任何建議,老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Jack,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手指去描繪。
至於Jack會畫出什麼樣的蘋果並不重要,用Jack老師的話說:「重要的是,他在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到了最後,Jack與其他的同學在畫紙上「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蘋果,有規規矩矩的紅蘋果,有被咬了一口的綠蘋果。Jack聽說過聖經故事《一個金蘋果》,於是,他就畫出了一個黃燦燦的「金蘋果」。
5歲的中國男孩坤坤在老師的要求下,端端正正坐在課桌前,準備著學畫蘋果。坤坤的老師先幫坤坤和其他孩子準備齊全了畫畫用到的紙筆,然後向孩子們簡單演示了畫蘋果的前後步驟,即:先用鉛筆勾勒出輪廓,之後用橡皮進行修改,等蘋果的雛形有了以後,才能進行上色。
而適合蘋果的顏色,老師說,一般上都是大紅色。在確認坤坤等都明白了以後,老師又幾乎手把手地帶著孩子在紙上畫了圓形的、大大的、紅色的蘋果。下課的時候,坤坤和其他同學都交上了各自的作品,無一例外,老師看到的都是依她的言語之「葫蘆」而畫出來的大同小異的「瓢」。同樣是畫蘋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師,卻選擇了不同的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表明,創造力與想像力關係密切。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強的想像力,因而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具有重大意義。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夢想。
現實是重要的,夢想也是重要的。夢想對於孩子是一種解放,會使孩子從現實的束縛走進自由的世界。泯滅孩子們的幻想就等於把現實的一切變成束縛,使孩子的創造力受到抑制。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卻有一個「度」的問題:只有講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老師的有意引導和學生的自主發展達到和諧統一。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點:
第一,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一般來說,敢於發表意見的孩子的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所以,要敢於在公共場合暢所欲言,即使出現了錯誤也不用怕。
第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要發揚學生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每當遇見新事物,要讓自己深入地去了解,摸一摸、問一問。另外,敢於「異想天開」,這些都會有助於自己在解決問題時善於從多方面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第三,幫助學生建立獨立處理問題的意識。在生活中、學習中,學生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要學會分析、歸納以及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從而獨立設計解決方案。這對於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益處。
第四,豐富學生的知識與經驗。很多時候,學生不能很好地獨立思考,這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推理的時候,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正確結論。所以,要幫助他們積極豐富知識和經驗,促使打開廣泛想像的思路,從而拓展思維領域。
第五,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推理需要對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行,要在平時注意理解一些概念性的事物,也可以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題目。
二、帶著問題去學習
學生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殊興趣,與學生的性格特徵關係密切。這種比較穩定的人格品質,對人的職業準備具有明顯的導向意義。在這些興趣的指引下,學生會自覺帶著問題去深入挖掘問題的實質,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作為老師,必須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這種持久、明確的趨向性人格品質,尊重它,維護它,引導它。
那麼,教師該如何尊重學生的特點與興趣,然後幫助學生養成有疑而問的習慣呢?我們來看看一位語文教師的體會:
1.尊重情感,使學生有疑敢問
健康心理學馬斯洛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裡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學生有著無窮的想像力,充滿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應該說,課堂上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是老師培養的。要學生發揮探索精神,就要保護他們的這種可貴精神。歡迎學生提問,不因他們的問題幼稚可笑或不合時宜而呵斥。消除孩子的心理負擔,積極鼓勵表揚。
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例如教《峨眉道上》時,有位學生問:「峨眉山路有什麼特點?」我就讓全班同學為他的敢於提問進行熱烈地鼓掌,並請其他同學幫其解決問題。這位學生見自己「一炮打紅」,自然洋洋得意,他學習的自信風帆高高揚起。
2.授其方法,使學生有疑善問
學生興趣激發後,往往會產生極大的熱情,思維也進一步活躍。但有時由於方法不對或方向不正確,使得提出的問題價值不大。甚至可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把問題問正確,提出的問題要鮮明,指向準確。並教給質疑的方法,提高問題質量,問對問好。
(1)對預習提示進行質疑。現行教材大多都有預習提示,這對學生學好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讓學生在預習中充分尋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勵學生在預習中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學生自學前明確要求,並在閱讀時用鉛筆在有疑、難的地方提出問題,也可以寫在預習本上。
(2)對課題進行質疑。俗話說,題好文一半。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對於課題的質疑必不可少,更要養成習慣,經常推敲進行研究,尋找規律,從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如教學《和時間賽跑》,我首先引導學生在課題處質疑:「和時間賽跑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它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我因勢利導,讓學生進行合作,積極研究,各抒己見。最終,學生理解了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在初讀課文階段要求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句,而在精讀課文時則要求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尤其是那些與中心緊密相關的詞句。如教《小珊迪》,我直接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誰讀了這個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質所感動。」一個學生讀後產生疑問:「小珊迪是個什麼樣的人?他什麼美好的品質讓人家不能不被感動?」這個問題貫穿了文章的線索,起到了「畫龍點晴」之作用,為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擴展空間,使學生有疑必問
學生在課堂上和課文中所學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課本以內的生活,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它是求異思維能力培養的源頭活水,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課內延伸到博大的知識領域裡,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只有重視課內外結合,才能為學生的認知活動、語言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這樣學生的求知慾就更加強烈了,於是也就更加好問了。學習《太陽》一課,當學到太陽的三大特點:遠、大、熱時,學生提出「如果太陽消失了地球將會怎樣?」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單憑課文內容是難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於是我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課後自己去查閱資料,進一步豐富教材內容,解決疑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讀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第二節課,他們競相上講臺,把從《少兒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等書中查閱到有關資料,給同學們做了生動、有趣的自我介紹,這樣,主動地獲得了遠比教師講授要來得深刻的知識,而這一知識正是來自於課堂上濃彩重墨的自主學習活動。這位老師採取「質疑」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敢於發現。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於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應該鼓勵學生不要囿於現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獨立思考,大膽提問,大膽質疑。哪怕學生的問題稀奇古怪,不著邊際,也不要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應循循善誘,逐步教會他們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漸培養和提高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