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等多家媒體機構盤點今年最重要詞彙

2021-01-08 新京報

Lockdown、Pandemic:

疫情相關詞彙成為各大機構年度詞彙評選熱門

《衛報》盤點文章的作者為評論家、作家David Shariatmadari,2019年,他同樣在《衛報》撰文盤點年度最關鍵詞彙。在今年的文章中,他盤點了10個2020年的關鍵詞彙,其中一大部分與疫情相關。除此之外,「BLM」(Bla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重要」運動的縮寫)等詞彙也入選榜單。

圖源: SOPA Images/Shutterstock/Getty Images/TASS

除了與疫情直接相關的「Lockdown」、「Pandemic」、「Herd immunity」等之外,還有一些詞彙則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狀態,例如,「Zoom」一詞同樣在列,這款實時視頻軟體在疫情期間被頻繁使用,用來滿足隔離在家的人們許多的工作、溝通需求,「Zoom一下」甚至開始成為和「Google一下」類似的日常方便用語。而「Doomscrolling」一詞從字面意思來看可翻譯為「末日滾動」、「令人絕望的滑動」,用以形容人們由於困在家中刷智慧型手機獲取疫情信息、越刷越焦慮的心情——在Shariatmadari看來,尤其是在疫情暴發的初期,由於感染範圍不斷擴大,不斷刷新的信息幾乎全是壞消息,這個詞可以非常精確地概括人們普遍的心理體驗。

柯林斯詞典、牛津詞典等機構陸續評選出的年度詞彙,成為該文的重要參考。「lockdown」一詞即被柯林斯詞典宣布為今年的年度詞彙。柯林斯方面表示,這個詞彙「封裝著數十億人的共享經驗」。柯林斯將「lockdown」定義為「對旅行、社交互動和公共場所的使用施加嚴格的限制」。2020年,柯林斯記錄了超過250000次「lockdown」一詞的使用,而去年,這個數字是4000。在柯林斯評選年度詞彙的「10強列表」中,同樣有很多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詞彙,比如「休假」、「關鍵工作者」(key worker),「自我隔離」(self-isolation)、「社交安全距離」以及「冠狀病毒」等。

同時,與《衛報》的文章類似,柯林斯詞典也觀測到許多反映社會動蕩的詞彙在2020年高頻出現。「BLM」一詞在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去世後,使用率大幅上升。「TikToker」一詞的走紅,反映了在TikTok等社交媒體上分享共享內容的用戶影響力的擴大。

另一家在評選「年度詞彙」方面享有盛名的機構澳大利亞國家詞典中心(The Australian National Dictionary Centre)則將年度詞彙選為「iso」。澳大利亞國家詞典中心設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與《牛津詞典》有著密切的交往聯繫。自2006年以來,該中心每年都發布一次年度最重要詞彙,該詞由編輯部選出,被認為在這一年中享有在澳大利亞「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突出地位」。據ABC報導,該中心今年列為備選的大多數詞彙也都與新冠疫情相關,詞表中唯一與其無關的入圍詞彙是「黑色夏天」(Black summer),該詞與發生於2019-2020年的澳大利亞叢林大火相關。

「iso」其實是「isolation」(孤立、隔離)一詞的縮寫,澳大利亞國家詞典中心認為在許多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詞彙中,該詞彙最能用來表徵疫情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主編阿曼達·勞格森(Amanda Laugesen)表示,這個詞彙的構詞屬於澳大利亞英語縮寫單詞的特有模式,同時,這種縮寫形式在澳大利亞的使用明顯比在其他國家更加頻繁。

iso髮型,圖源:Damien Meye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心高級研究員Mark Gwynn有著同樣的發現,「這個詞從3月開始頻繁地被使用,你可以在世界上別的地方發現這樣的用法,但它在澳大利亞尤其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衛報》的一篇報導中,Gwynn也表示,「iso」被選中並不僅僅因為其具有「澳大利亞本土的特色」,同時也因為它本身具有的強大語言生產力。人們用「iso」和各種各樣的詞語相搭配,指代「疫情中的X」,創造出許多幽默詼諧的用法。「 iso烘焙」指的是隔離在家中一家人一起做飯,「iso」頭型則指的是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出去剪頭髮而自己動手創造的髮型。Laugesen還向ABC提供了例句:「我們進行了'iso烘焙',給我的孩子剪了一個「iso」頭型。「iso」體也儼然成為一種社交媒體上的謎因(meme),Gwynn表示:「它們已被媒體和澳大利亞流行文化所廣泛採用」。

Gwynn認為,許多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詞彙都和醫學術語相關,但iso反映了疫情期間的心態和文化,它能夠對人們在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進行精確的概括。Gwynn對《衛報》表示,該詞彙可能會在2020年後繼續流行。「它會成為我們討論這一時期的一種特有的方式」。

澳大利亞的另一重要詞典麥覺理(Macquarie)同樣會評選每年的年度詞彙,與澳大利亞國家詞典中心不同,麥覺理除了編輯部會組建評選委員會對重要詞彙進行篩選外,還會開啟一次公眾投票,票選出公眾心目中最重要、最喜歡的年度詞彙。每年年度詞彙的評選在下一年的1月舉行,目前,2020年麥覺理年度詞彙的評選活動正在推進中。

麥覺理官網寫道:「2020年是漫長而獨特的一年,這意味著我們將對年度最佳詞彙的評選做出一些更改。」同樣在年度詞彙評選中出現變化的是牛津詞典。作為知名度最高之一的年度詞彙評選活動,《牛津詞典》今年的評選結果頗令人意外。牛津詞典第一次沒有選出年度詞彙,而將2020年描述為一個「一個單詞無法完整概括的一年」。他們選出了包括「coronavirus」 、「lockdown」等一系列的詞彙作為替代。

新詞、舊詞新意與專業術語出圈:

新冠疫情下語言使用的新生態

儘管不同機構評選出的詞彙不盡相同,但新冠疫情深刻影響了人們的語言使用是研究機構們的共識。前文提及的勞格森就表示,2020年是語言學家「豐收的一年」,病毒大流行讓語言資料庫增加了數百個術語。牛津詞典的編纂人員通過分析超過110億單詞的龐大語料庫,指出在過去的12個月中,新詞使用的頻率急劇上升。牛津詞典的報告也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英語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積累詞彙,而且許多新的詞彙已經迅速成為日常語言使用的核心部分。」

不過,新冠疫情真正催生的全新詞彙其實並不多,比較典型的如COVID-19。牛津詞典於今年7月進行的一次特別更新就集中分析了疫情對語言使用的影響,發現相較於新詞的產生,許多語言使用上的變化體現於舊詞用法與含義的改變。比如高頻使用的「隔離」,其實早就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但是「self-isolation」這個詞彙原本指的是當災難來襲時尋求庇護,現在則用來表達長時間的社會孤立。「社交距離」一詞最早在1957年就被人使用,但最初是一種社交態度,即在社交關係上與他人保持距離。如今更多形容為了防止感染,人和人之間應該保持的一種物理距離。又如入選柯林斯詞典年度詞彙備選的「撞肘」(elbow bump),兩個人的碰肘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問候方式,隨著疫情持續時間的不斷加長,正在逐漸演化為一種正式的社交姿態。不過在此前禽流感、豬流感、伊波拉病毒爆發的時候,這種問候方式其實也已經得到過各國衛生官員的提倡。

歐盟領導人用撞肘代替握手 圖源:美聯社

另一個重要的語言使用變化是許多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開始不斷「出圈」,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牛津詞典發布於7月更新時的報告指出,依照慣例,字典編輯僅僅在某個科學、技術專業詞彙於其學科外廣泛通行的時候才會收納該詞,藥品名稱是否收納常常據此標準。

而疫情使得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兩種藥物進入了公共討論之中,這兩者都曾被討論是否具有抵抗冠狀病毒的功效。而《衛報》盤點的2020年詞彙中,「群體免疫」一詞作為醫療專業詞彙,同樣在各國媒體中引發過公眾的激烈討論。根據牛津詞典的報告,諸如「R數」、「社區傳播」等流行病學術語,目前在日常討論中也變得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還催生了許多混合詞的使用。例如,「zoombombing」,被用來指代突然闖進zoom會議的陌生人,「quarantini」用來指一種隔離期間自製的雞尾酒。忽略衛生部門的安全建議的人被稱為「covidiot」,德語術語「hamsterkauf」表示因為恐慌而進行的購買行為,「Infodemic」指接收大量未經證實的有關疫情的信息等。

傳染病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交相纏繞,而語言則是這種纏繞的重要見證。一種形容傳染病的詞彙被詞典收錄,往往標記著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時刻。比如,根據記載,「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一詞最先用於形容發生在伊亞姆(Eyam)村莊的故事,該村莊通過英雄主義式的自我隔離防止疫病的傳播。牛津詞典官網的報告中寫道:「作為一部歷史悠久的詞典,我們對於詞彙的記錄向我們展示了歷史上的前輩如何應對他們所見證和經歷的流行病」。2020年的人類語言,或許也將作為對人類文明重要時刻的見證,載入史冊。

參考連結:

https://public.oed.com/blog/the-language-of-covid-1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d_of_the_year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covid-19-is-changing-the-english-language-146171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nov/26/doomscrolling-in-lockdown-the-most-influential-words-of-2020

https://www.macquariedictionary.com.au/resources/view/word/of/the/year/

https://www.abc.net.au/news/2020-11-17/iso-is-the-australian-word-of-the-year-dictionary/12890260

https://www.bbc.com/news/uk-54878910

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0/nov/17/iso-named-2020s-word-of-the-year-by-australian-national-dictionary-centr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nov/23/oed-says-2020-too-many-potential-words-of-the-year-to-name-just-one-oxford-english-dictionary

作者|劉亞光

編輯|張進

校對|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最早評選「年度詞彙」的機構 今年首次沒有選出一個詞
    作為當今全球最全面和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從2004年起率先開創了發布年度詞彙的先例,隨後許多機構紛紛效仿。人們逐漸習慣甚至期待在年關將近時,那一個或幾個濃縮著時代印跡和集體記憶的詞語。馬浩嵐表示,年度詞彙解釋的是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對於最關心的事件和現象,人們往往都在自己心裡已有『暗許』,但當年度詞彙以一種『官方』的形式評選出來後,會在年底引發又一輪反思和熱議。
  • 最早評選「年度詞彙」的機構是它,但今年首次沒有選出一個詞
    談到近日許多國外機構扎堆兒出爐的「年度詞彙」,商務印書館英語編輯室主任馬浩嵐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正如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言,一切語言狀態始終是歷史因素的產物。作為當今全球最全面和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從2004年起率先開創了發布年度詞彙的先例,隨後許多機構紛紛效仿。
  • 最早評選「年度詞彙」的機構 今年首次沒有選出一個詞-中青在線
    談到近日許多國外機構扎堆兒出爐的「年度詞彙」,商務印書館英語編輯室主任馬浩嵐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    正如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言,一切語言狀態始終是歷史因素的產物。作為當今全球最全面和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從2004年起率先開創了發布年度詞彙的先例,隨後許多機構紛紛效仿。人們逐漸習慣甚至期待在年關將近時,那一個或幾個濃縮著時代印跡和集體記憶的詞語。
  • 紐約時報/衛報如何找錢?非營利組織資助報導,是公益還是捆綁...
    不過,好消息是「非營利」的名字讓媒體機構更容易拿到錢了,尤其是從那些只為免稅組織提供支持的機構手裡。基金會早已成為媒體報導的重要支持者其實媒體和基金會合作已經不是個新鮮事了。越來越少的媒體機構有興趣和資金去做深度的國際性的報導了,而普利茲中心扶持了那些對於世界來說很重要的新聞故事。」除了普利茲中心,支持新聞報導的還有斯科爾基金會(Skoll Foundation)。這個基金會是致力於扶持和培養社會企業家的公益組織,曾資助《衛報》有關氣候變化的報導。
  • 盤點:《衛報》排名進步最快和下降迅速的英國大學
    上周,中英網第一時間全網首發:《衛報》2016年英國大學排行榜,除了劍橋牛津聖安高居前三名次不變,其他英國大學排名波動較大,薩裡、杜倫、華威等成為全英大贏家、排名進步不少,而巴斯、帝國等排名危險、各下降挺多,同學們,你想選的英國院校排名是上升還是退化了呢?
  • 衛報:全球空氣最差20城市 印度佔10個中國佔4個
    2月13日,英國《衛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盤點出了全球及各大洲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名單。在全球PM2.5濃度最高的城市中,印度佔了10個,中國則有4個城市上榜。該名單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庫,對比各城市的年度平均PM2.5濃度後得出。
  • 《衛報》財務逆襲能否被複製
    最近一個好消息讓英國報人們奔走相告:5月,《衛報》宣布其母公司上年度擺脫20年來的財務虧損,首次出現收支平衡。  該公司財報顯示,截至4月1日的2018-2019財年,該集團下屬核心新聞業務機構實現扭虧為盈,營業利潤達80萬英鎊,較三年前虧損5700萬英鎊情況大大改善。
  • 西班牙17歲中國籍小將王佳豪 入選英國衛報「足壇最具潛力新星」
    每年10月,英國權威媒體《衛報》都會評選出未來可能成為世界足壇巨星的一幹新人。今年月中旬,《衛報》再次發布了年度榜單,出生在西班牙的17歲中國籍小將王佳豪成為這次「60名足壇最具潛力新星」中惟一入選的中國籍球員。
  • 2021版的衛報英國本土大學排名終於出爐了!
    《衛報》、CUG(完全大學指南)、《泰晤士報》是英國本土三大權威學術排名機構,這三個機構排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衛報》偏向就業、《泰晤士報》偏向學術,而CUG注重統計。 受疫情影響,今年英國衛報的英國大學排名也隨之延期。
  • 韋氏詞典將「They」評選為2019年度詞彙
    臨近年底,各類盤點紛紛出爐。美國老牌詞典《韋氏詞典》近日評選出2019年度詞彙「They」。在這裡,「They」並非指通常意義上的「他們」,而是非二元性別者對自己性別的定義。據《衛報》報導,有150多年歷史的《韋氏詞典》表示,隨著 「They」一詞的用的法變化及其在新聞中的日益突出地位,2019年,「They」的搜索量比前一年增加了313%。「眾所周知的是,英語缺乏中性單數代詞,中性單數代詞無法與『每個人』或『某個人』等單數代詞完美對應,因此『They』已經被用於這一目的600多年了。」
  • 中外2020年度「熱詞」盤點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語?
    近日,多家機構陸續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作為時代的產物,流行語反映了一定時期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事物和現象,記錄著社會發展變遷,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的精神狀態。語言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而演變,流行語更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但只有那些兼具社會價值和語言價值的流行語,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檢驗。
  • 《衛報》CRO談應對程序化廣告
    程序化廣告發展迅速,但伴隨而來的技術問題也依然存在,比如令人尷尬的廣告位置、中介機構收費透明度的缺失,《衛報》對這些問題心知肚明,其首席營收官(CRO)Hamish Nicklin透露,去年,程序化廣告佔了《衛報》廣告總量的60%。
  • 「年終盤點」牛津詞典年度詞彙 2019年是怎樣的一年?
    近日,《牛津詞典》網站公布了2019年度詞彙——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這個詞的使用頻次在今年呈現百倍增長。「氣候緊急狀態」被定義為一種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緩解或遏制氣候變化,以避免引發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的狀況。
  • 英國多家醫院、養老院等機構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據《衛報》統計,英國有超過500家護理保健服務場所在衛生與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問題,其中包括19家醫院和其他國民醫療保健服務(NHS)機構。養老院食品安全問題最嚴重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FSA)對多家機構進行了視頻安全檢測,並按0-5分來評定,0分表示「亟需整改」,1-2分代表不及格,3-5分則表明了從合格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檢測結果顯示,在所有類別的護理保健場所中,養老院的食品衛生問題最為嚴重。
  • IT桔子:2015年度機構退出榜單盤點
    在相繼推出2015年獨角獸俱樂部、千裡馬俱樂部、千裡馬估值飆升榜三個有關創業公司的分析盤點和活躍 VC機構和天使投資機構的分析盤點之後,本篇是IT桔子2015年度盤點第六篇,主要看看各家機構的收成如何
  • 牛津詞典公布2019年度詞彙 今年坐C位的是「氣候緊急狀態」
    這一詞彙的使用率在今年增加了100倍。     英國《衛報》報導,牛津詞典將「氣候緊急狀態」定義為: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化,並避免由此造成潛在環境破壞的情況。牛津詞典解釋稱,今年「氣候緊急狀態」從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成為最突出的、最廣泛被討論的詞彙。     數據顯示,「氣候危機」一次的使用次數飆升了10796%。
  • 大家好,歡迎關注衛報
    我們隸屬於英國衛報媒體集團,下屬媒體包括衛報、衛報周刊和觀察者(並非中國觀察者網)。很多人將我們稱之為「Grauniad」,因為我們被認為在光譜上是一家偏左的媒體。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之中,衛報是一個報導了真實的疫情情況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媒體,我們受到了廣泛讚譽。正如我們的創建者約翰·愛德華·泰勒所言,真實的新聞是新聞人的立足點。
  • 2021年衛報英國大學排名出爐!名校「顏面掃地」,劍橋排名第三!
    昨晚,《衛報》2021年英國大學排名終於放榜!作為萬眾期待的榜單之一,今年放榜後卻遭質疑不斷。排名結果不僅與QS/THE的排名相去甚遠,甚至與我們印象中英國名校的排序都不太一樣!帝國理工、UCL竟然還沒拉夫堡和杜倫高?
  • 盤點 | 《劍橋詞典》發布2020年度詞彙,「quarantine」(隔離)當選
    除了「隔離」,「pandemic」(大流行)和「lockdown」(封鎖)等其他新冠病毒相關詞彙也在《劍橋詞典》2020年度詞彙榜單中名列前茅。 "Elbow bump" (撞肘)也被添加到《劍橋詞典》中,這是一種可以讓人們保持社交距離的友好問候方式。
  • 今年全球氣溫偏高?多國研究機構警告,2020年可能是史上最熱一年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4月20日表示,今年的全球氣溫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年份之一。該機構此前發布報告稱,今年前三個月迄今為止的平均溫度是記錄以來最高的,僅次於2016年的前三個月。據報導,2020年1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份,以至於許多北極國家都沒有降雪,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全球多地均出現了高於平均水平的異常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