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我們總說「隔代親」,家裡老人都特別疼愛孩子,很樂意照顧,聽起來是兩全其美。但是,熱搜上有位爺爺居然因為帶小孩患上了焦慮症,表現為一聽到雞叫就心慌。
70歲不到的孫大伯(化名)家住臨安農村,平日裡和老伴養養雞,種種菜,安享田園之樂。兒子一家在杭州城區,有時候周末會帶孩子回臨安看爺爺奶奶。在此之前,孫大伯一家和和睦睦。
今年暑假,由於兒子兒媳工作比較忙,把讀二年級的孩子送到了臨安老家,希望老人能幫忙照顧下孩子,同時讓整天待在城市鋼筋水泥裡的孩子也接觸下大自然。
這下可好,孫子在爺爺家徹底像「脫韁」的小野馬,整天玩爺爺辛辛苦苦養的雞,用棍子捅雞,追著雞跑。結果雞一見到孫子就跑,十幾隻雞一隻都不會下蛋了。
孫大伯和老伴一貫節省,還指望著靠養雞掙點小錢,這下可好,十幾隻雞被孫子「玩」得下不了蛋。孫大伯對孫子打不得、罵不得,只得滿腔怒火憋在心裡。
半個月下來,孫大伯晚上睡不好覺,白天一聽到雞叫就心慌、頭疼,還會在電話裡對兒子和兒媳罵很難聽的話。兒子兒媳意識到孫大伯有點不對勁,趕緊把他送到醫院就診,經過評估,孫大伯是得了焦慮症。
很多網友看後表示心疼,但忍不住笑了。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年輕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這樣既不耽誤工作,又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但是老人帶孩子的弊端還是顯而易見的,很多老人帶孩子是純粹的帶孩子,而不去教孩子,甚至過分溺愛孩子,這就導致了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如果孩子爸媽再反過來責怪老人,老人就會覺得,自己帶了孩子,不僅沒落到功勞反遭抱怨,最終導致原本其樂融融的一家三代人變得氛圍異常緊張。
另一位老人鍾大伯得焦慮症的原因,不單單是這個暑假勞累這麼簡單。比如,在鍾大伯看來,孩子是要努力學習,但得勞逸結合,可兒子媳婦抓學業絕對是「狠角色」,稍不順意,就對孩子「兇神惡煞」,毫不通融。老人當面無法說服小兩口,背地裡則「放水」,給孩子減少點作業量,結果被發現後鬧得大家很不愉快。
另外,最讓鍾大伯提心弔膽的是,怕孩子磕到、碰著、病了。有一次,他帶孫女去附近小公園玩耍,孫女與其他小朋友相撞,說小腿很痛,到醫院檢查沒什麼問題,就是一大塊淤青好長時間才漸漸淡去。雖然兒子兒媳沒說什麼,臉色卻陰沉好幾天。
如今,帶孫女去培訓班等需要外出,鍾大伯條件反射似的精神高度緊張,還像小時候那樣緊緊拽著她的手,生怕再有什麼閃失。
隔代育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儘管隔代育兒有利有弊,如何規避隔代育兒的弊端,發揮老人帶孩的優勢,才是重中之重。
1、帶娃育兒分工明確
老人帶娃不育兒,父母多抽時間教育,明確分工,互補互助,互不拆臺。在生活上,老人給你支持和幫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多上心,老人不幹預。
2、父母多陪孩子
因為生活、工作的壓力,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孩子,所以這個重任才會落到老人的身上。但是老人們的身體、精力狀況有限,經不起小傢伙的折騰。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也為了老人的身體健康,父母還是要儘可能地抽出更多時間陪孩子。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如果全權放手,你會發現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會越來越淡,你和孩子越來越疏遠。如果白天沒時間,那就晚上多陪,工作日沒時間,那就周末。畢竟,陪伴才是最真情的告白。
3、父母和老人達成共識,建立統一戰線
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出現意見不統一,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儘管父母嚴苛管教,但是孩子知道後面孩子爺爺奶奶的袒護,永遠不要小看小孩子鑽空子的心理。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意見分歧,不僅不利於教育孩子,還會導致兩代人之間的感情間隙,既然要一起教育孩子,就要朝著團隊的目標出發,一起打好這套組合拳。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重心,如果要請老人幫忙,就要確保兩代人之間能夠達成共識,老人要與時俱進,能夠聽取建議,父母要學會溝通。只有兩代人建立統一戰線,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