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紅外固體雷射技術研究進展

2022-01-06 MEMS

本文內容轉載自《紅外技術》2019年第5期,版權歸《紅外技術》編輯部所有。

 

周松,李茂忠,姜傑,康彬,王林,康民強,李劍彬,張帆,鄭建剛,鄧穎,崔旭東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雷射聚變研究中心,雲南北方馳宏光電有限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成都藍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波長在3-5um波段的中紅外雷射由於處於大氣窗口波段,同時又是眾多原子及分子的吸收峰,因此在光譜學、醫學、通信、遙感、環境監測及紅外對抗領域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前景。目前,固體雷射器實現中紅外雷射輸出的途徑按照工作介質劃分主要包括以Fe:ZnSe晶體為代表的過渡金屬摻雜硫族化合物雷射器、以MgO:PPLN晶體為代表的光參量振蕩器,及以ZGP晶體為代表的光參量放大器3種類型。本文分別介紹它們的技術路線及近年來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高能高功率中紅外固體雷射器的關鍵技術問題,並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中紅外雷射;固體雷射;ZGP晶體;光參量振蕩器

 

0 引言

 

波長3-5um的中紅外雷射處於大氣傳輸窗口,同時又覆蓋眾多分子的振動光譜,在環境汙染物檢測、通信、紅外對抗、光譜學和醫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戰略價值。因此,世界各國近年來都十分重視3-5um波段中紅外雷射技術的研究。固體雷射器由於在大能量、高功率雷射輸出方面具有的明顯優勢,受到了各國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固體雷射器實現中紅外輸出的增益介質劃分主要包括以Fe:ZnSe為代表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晶體,氧化鎂摻雜周期極化鈮酸鋰晶體(MgO:PPLN)和磷鍺鋅晶體(ZGP)3類;雷射增益產生的原理則包括基於粒子數布居反轉一受激輻射光放大和基於非線性頻率轉換的光參量振蕩(或光參量放大)兩種工作模式。這幾種固體雷射器經過最近十多年的發展,實現了3-5um波段單脈衝能量達數焦耳、平均功率達數十瓦的中紅外雷射輸出。本文將針對基於這3種工作介質的中紅外固體雷射器,分別介紹近年來的最新研究進展,並對它們的技術路線進行總結。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基於Fe:ZnSe晶體的固體雷射器

 

1996年,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的DeLoach等人首次提出並驗證了過渡金屬(TM2+)II-VI族化合物用作中紅外雷射增益介質的可能性。過渡金屬(TM2+)摻雜II-VI族化合物材料具有可調諧範圍寬、激發態吸收小、吸收和發射截面大、室溫下螢光量子效率高、導熱性能好以及成本相對低廉等優點,是實現2-6um中紅外波段高效、大能量、高功率、寬帶可調諧輸出的極具潛力的雷射增益材料,因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Fe2+:ZnSe具有非常寬的吸收帶寬,在中紅外波段具有很寬的調諧範圍,且輸出光束質量好,是TM2+:II_VI族化合物中最受關注的對象。1999年,Adams等首次提出Fe2+:ZnSe固體雷射器,他們使用Er:YAG(2.698um)雷射作為泵浦源,在15K-180K範圍內,通過改變溫度,實現了波長從3.98um-4.54um的中紅外雷射輸出,並在溫度為130K時獲得了最大單脈衝能量12uJ。此後十多年,基於Fe:ZnSe晶體的雷射器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2013年,俄羅斯科學院Frolov等人報導了單脈衝能量超過2J的中紅外雷射輸出,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泵浦源為自由運轉的Er:YAG雷射器(2.94um),總能量8J,Fe:ZnSe晶體口徑8mm×8mm。在85K(液氮製冷)時獲得了2.1 J,波長4.1um的中紅外雷射輸出,斜效率51%,光一光效率35%;在245K時,輸出能量1.3J,斜效率29%,光一光效率23%;在室溫295K下,最大輸出能量42mJ。該實驗展示了使用Fe:ZnSe發展焦耳級中紅外光源的可能性。2014年,俄羅斯研究人員Velikanov等人使用類似實驗裝置,通過將Er:YAG泵浦源的能量提升至15J,並使用口徑更大的Fe:ZnSe晶體(9.7mm×10.1mm),在85K溫度下,將中紅外脈衝輸出提升至4.9J。2016年,Frolov等人再次將泵浦源的輸出能量提升至高達28J(有效泵浦能量24J),獲得了高達10.6J的4.1um波長中紅外雷射脈衝,斜效率44%。

 

在基於Fe:ZnSe的高平均功率輸出研究方面,2015年,美國IPG公司的S.Mirov等人將高平均功率Fe:ZnSe雷射器的輸出能力大幅提升至了數十瓦的水平。使用的Fe:ZnSe晶體摻雜濃度1.5×1019cm-3,並加工成厚度2mm的晶片。系統泵浦源為閃光燈泵浦自由運轉Er:YAG(2.94um)雷射器,泵浦脈寬250uS。泵浦源最高重複頻率100Hz,最大能量1.2J。為了避免熱透鏡效應,單片Fe:ZnSe增益介質的泵浦頻率為50Hz。輸出中紅外雷射波長通過旋轉HR鏡,可在3.88-4.17um範圍內調諧。中紅外雷射輸出平均功率最高達23W,重複頻率100 Hz。

 

圖1 Er:YAG泵浦數焦耳級Fe:ZnSe中紅外雷射器

 

對於Fe:ZnSe雷射晶體而言,其上能級壽命隨溫度升高迅速減少。在T=292 K時,Fe:ZnSe的上能級壽命僅為360ns,而波長在2.9um左右的固體雷射器在調Q工作模式下的輸出能量受限(小於35mJ)。因此,發展大能量、短脈寬(百納秒級),且波長在2.5-4.0um的泵浦源成為提升Fe:ZnSe室溫中紅外輸出能力的關鍵。

 

2014年,俄羅斯研究人員S D Velikanov等人首次報導了採用HF雷射泵浦的室溫Fe2+:ZnSe高能中紅外雷射器,並獲得了30.6 mJ的中紅外輸出。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HF雷射器輸出的波長範圍2.6-3.1um,脈寬100-150 ns,不僅與室溫下Fe:ZnSe的吸收特性完美匹配,而且可以高重頻運行。隨後,俄羅斯科學院Firsov使用HF雷射器作為泵浦源,提升了室溫下Fe2+:ZnSe輸出能量及轉換效率,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使用的Fe:ZnSe晶體直徑為20mm,厚度4.5mm,表面損傷閡值約3 J/cm。最終獲得了192mJ的中紅外雷射輸出,轉換效率達到23%。

 

2017年,Velikanov等人使用HF雷射器,在室溫單脈衝及重頻工作模式下獲得了波長4-5um,單脈衝能量和平均功率分別為1.67J和20W的中紅外雷射輸出,斜效率27%,是目前Fe:ZnSe輸出的最高水平。但HF雷射器本身體積龐大,結構複雜,造價昂貴,限制了它的應用範圍。

 

圖2 30.6mJ HF雷射泵浦的室溫Fe:ZnSe中紅外雷射器

 

圖3 192mJ HF雷射器泵浦室溫Fe:ZnSe中紅外雷射器

 

1.2 基於MgO:PPLN晶體的光參量振蕩器(Optical ParametricOscillator, OPO)

 

光參量振蕩器利用非線性晶體的準相位匹配技術,將頻率較高泵浦光wp通過差頻產生(Difference Frequency Generation,DFG)過程轉換成頻率較低的信號光ws和閒頻光w1,並遵循動量(波矢匹配)和能量守恆條件。通過合適選擇泵浦波長及晶體極化周期,能將1-2um波長的雷射轉換為所需要的3-5um且波長可調諧的中紅外雷射。Mgo:PPLN晶體具有非線性係數大(d33=27.4pm/V),物化性能穩定,損傷閾值高等優點,是理想的非線性材料。

 

基於MgO:PPLN的OPO出現較早,因其可調諧和易於實現全固態輸出的特點,它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隨著高功率光纖泵浦源及大尺寸晶體生長技術的發展,基於MgO:PPLN的OPO雷射輸出能力逐步提升。

 

2013年,法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Kemlin等人報導了基於大尺寸MgO:PPLN晶體的中紅外光OPO雷射器。他們使用的MgO:PPLN晶體長度38mm,厚度5mm,MgO摻雜濃度為5%。晶體端面加工成柱面,如圖4所示。泵浦源為Nd:YAG雷射(1.064um),泵浦能量10 mJ,通過旋轉晶體改變有效極化周期

(本實驗中的Λ0=28um,泵浦光角度調諧範圍∆Φ=30.1︒),使得輸出波長在1.4-4.3um範圍連續可調諧,脈衝能量大於2mJ,重複頻率10HZ。

 

2014年.山東大學劉善德等人報導了摻鐿光纖(1.064um)泵浦的MgO:PPLN-OPO中紅外雷射器,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通過改變晶體極化周期,中紅外輸出的波長3.0-3.9um可調諧,波長為3um時輸出功率最大1.73 W。總轉換效率(含信號光)41.7%,斜效率77.9%。波長3.7um和3.9um中紅外輸出功率分別為1.03W和0.67W,光-光轉換效率分別為14.3%和9.3%。2h內的輸出功率穩定性RMS優於0.6%。該研究成果展示了使用光纖雷射泵浦實現高效、寬可調諧且結構緊湊的中紅外雷射輸出的可能性。

 

圖4 OPO晶體、諧振腔及波長調諧原理。(上)周期極化MgO:PPLN-OPO晶體及諧振腔;(下)角度調諧原理示意圖

 

圖5 摻鐿光纖泵浦MgO:PPLN-OPO實驗裝置

 

2015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L.Xu等人報導了基於光纖雷射泵浦的高能皮秒MgO:PPLN-OPO,實驗裝置如圖6所示。泵浦光為全光纖MOPA系統,輸出波長1.035um,能量11uJ,脈寬150ps。中紅外輸出波長2.3-3.5um可調諧,能量1.5uJ,重複頻率1MHz,總體轉換效率43%。

 

2016年,法國研究人員Rigaud等人報導了基於MgO:PPLN的三級光參量放大/光參量啁啾脈衝放大(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er/Optical Parametric Chirped PulseAmplifier)中紅外雷射系統,如圖7所示。波長1.03um的摻鐿光纖雷射激髮長度為10mm的YAG晶體產生超連續譜(supercontinuum)作為後級光參量放大器的種子光,同時,摻鐿光纖放大器(YDFA)為三級光參量放大器提供泵浦光。裝置輸出波長3.07um的中紅外雷射,能量10uJ,重複頻率125kHz,脈寬72fs。

 

圖6 皮秒級短脈衝MgO:PPLN-OPO實驗裝置

 

2017年,Murray等人報導了基於MgO:PPLN高平均功率中紅外輸出的實驗結果,裝置原理和部分參數如圖8所示。他們使用摻鉺和摻鐿光纖雷射器作為泵浦源實現了功率大於6W,波長3.31-3.48um的中紅外雷射輸出,是目前單通、光纖MOPA泵浦輸出的最高水平。由於泵浦光和信號光具有嚴格的時間同步,且泵浦源的光束質量好,因此參量轉換的效率達75%,紅外輸出光束質量M2=1.4。

 

1.3 基於ZnGeP2晶體的光參量振蕩器(ZGP-OPO)

 

ZnGeP2(以下簡稱ZGP)是重要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具有同類材料中最高的非線性係數(75.0pm/V),且透光範圍寬(1.9~10.6um)、熱導率和損傷閡值高等優點。利用ZGP晶體作為OPO非線性頻率轉換介質,可實現中紅外雷射器的全固態、大能量和高功率輸出。由於ZGP晶體中存在缺陷引起的近紅外吸收,因此必須使用波長大於2um的泵浦源。下面介紹近5年來基於ZGP晶體的中紅外固體雷射技術的主要研究成果。

 

圖7 超連續譜注入多級MgO:PPLN-OPA示意圖

 

圖8 基於PPLN的高平均功率MgO:PPLN-OPO(a)信號光/泵浦光同步輸出光纖雷射系統(b)/(d)泵浦光和信號光的光譜分布及(c)/(e)時間波形(f)MgO:PPLN-OPO參量轉換(g)光束質量測試

 

2013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Hemming等人報導了基於ZGP-OPO的中紅外光源,輸出功率高達27W,是當時最高功率的固體中紅外雷射光源,實驗原理如圖9所示。泵浦源由摻銩光纖雷射器泵浦Ho:YAG棒狀放大器,輸出波長為2.09um的雷射,用於泵浦ZGP-OPO。兩塊長度為16mm的I類匹配ZGP晶體採用走離補償的方式串聯排布。泵浦雷射功率62W,光束質量M2<1.2,斜效率和轉換效率分別為69%和62%。3-5um中紅外雷射的光束質量在輸出功率10.6W時,M2=2.5;當輸出功率提升至27W時,M2=4.0。該系統泵浦源光束質量好(M2<1.2),但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高平均功率下ZGP晶體的熱透鏡效應導致了中紅外輸出光束質量的下降,同時引起元器件損傷風險的增加。

 

圖9 摻銩光纖+Ho:YAG棒放泵浦ZGP-OPO中紅外雷射裝置

 

2014年,MGebhardt等報導了由摻銩光纖雷射直接泵浦的高峰值功率ZGP-OPO雷射器,實驗裝置如圖10所示。ZGP晶體口徑5mm×4mm,泵浦源為摻銩光纖雷射器,輸出光束質量近衍射極限。泵浦功率3.36W,脈寬7ns,重複頻率4kHz。泵浦光單脈衝能量0.84mJ,峰值功率約121kW。利用該泵浦源,獲得了峰值功率高達15kW的3.7um波長中紅外輸出,單脈衝能量90uJ,脈寬7ns,是當時摻銩光纖雷射直接泵浦輸出的最高水平。該系統的特點是它的泵浦源一一摻銩光子晶體光纖具有大模場(>1000um2),能夠輸出大能量和光束質量極佳的泵浦光,因此大幅提高了ZGP-OPO的輸出能量和光束質量。同年,挪威研究人員Magnus等報導了基於ZGP-MOPA的大能量低重頻中紅外雷射器,實驗裝置如圖1 1所示。由於需要獲得大能量的單個中紅外雷射脈衝,該系統採用了主振蕩器十功率放大器的系統構型。系統的主振蕩器為V型排列3鏡環形腔,功率放大器則是基於大口徑ZGP晶體的光參量放大器。系統的泵浦源為調Q低溫Ho:YLF雷射(2.05um),能量0.5J,重複頻率1Hz,脈寬16ns,光束質量M2=1.5。輸出3-5um中紅外雷射能量212mJ,重複頻率1Hz,脈寬15ns(FWHM),光束質量M2=3。這也是ns級固體中紅外雷射器輸出的最高單脈衝能量。

 

2016年,法國研究人員M. Eichhorn等人報導了基於ZGP晶體的大能量、高效率OPO雷射器,實驗原理如圖12所示。兩塊尺寸為14mm×12mm×6mm的I類相位匹配ZGP晶體(切割角0-54︒)前後串聯,獲取足夠的增益。他們採用了一種稱之為「分形圖像旋轉增強」(FractionalImage Rotation Enhancement,FIRE)的諧振腔技術,其諧振腔中的6片導光鏡採用非共面排列,因此光束每次通過鏡面反射,光束近場都會旋轉一定的角度。這樣,光束在諧振腔中多次放大之後,輸出光束的近場分布將會呈現高度的旋轉對稱性。系統泵浦源為波長2.05um的Ho:YLF雷射,最大泵浦能量320mJ,最終獲得3-5um中紅外輸出的脈衝能量達120mJ,重複頻率1Hz,脈寬約15ns,峰值功率8MW,斜效率達到78%。2018年,他們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在FIRE環形腔內引入可微調信號光發散度的望遠鏡光路設計,大幅提高了OPO輸出的光束質量。改進的實驗裝置如圖13所示。採用尺寸為9mm×9mm×16 mm的I類匹配ZGP晶體(切割角56︒),在泵浦能量為92mJ時,輸出3~5um的中紅外雷射36mJ,光束質量M2<1.5。而在不進行發散度補償時,光束質量M2=4-6。

 

圖10 摻銩光纖雷射直接泵浦ZGP-OPO中紅外雷射裝置

 

圖11 基於ZGP晶體光參量轉換的3-5um中紅外雷射系統

 

圖12 基於分形圖像旋轉增強(FIRE)的大能量ZGP-OPO

 

圖13 帶有發散度補償設計的FIRE ZGP-OPO實驗裝置

 

2 結論和展望

 

近年來,基於Fe:ZnSe、MgO:PPLN和ZGP晶體的固體中紅外雷射器獲得了極大發展,輸出能量、功率和光束質量等關鍵技術指標顯著提升,大能量、高功率及高光束質量輸出始終是中紅外固體雷射技術發展的方向。就各自的技術特點而言,目前,基於Fe:ZnSe晶體的固體雷射器已可在液氮製冷的低溫條件下實現單脈衝能量大於10J,平均功率達23W的中紅外雷射輸出。在室溫條件下,由於Fe:ZnSe上能級壽命較短,當前合適泵浦源僅限於HF化學雷射器,因此其應用範圍受到極大限制。

 

基於MgO:PPLN的中紅外雷射器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中紅外輸出的平均功率達到數十瓦水平,同時也是發展皮秒以下短脈衝中紅外雷射的首選途徑。由於MgO:PPLN的泵浦源波長多在1um附近,參量過程的物理機制決定3-5um中紅外閒頻光的轉換效率低。同時,大口徑MgO:PPLN晶體的生產工藝一時難以突破瓶頸,因此泵浦功率密度受到晶體損傷閾值的限制,阻礙了MgO:PPLN中紅外雷射器輸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ZGP晶體作為中紅外雷射晶體具有高非線性係數、高熱導率、紅外透光範圍寬等優異的性質,素有「中紅外晶體之王」的美譽。大口徑ZGP晶體的生長技術在近年來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因此,基於ZGP晶體發展高能、高功率的中紅外雷射器備受關注。目前,己實現單脈衝能量0.5J,平均功率27W的中紅外雷射輸出。同時,摻銩光纖直接泵浦ZGP晶體技術的出現大幅降低了雷射系統的複雜度,對於中紅外固體雷射器的小型化和儀器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2um波長泵浦源技術的發展,基於ZGP晶體實現高能、高功率中紅外雷射輸出的潛力將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推薦培訓:

《紅外和太赫茲探測器件培訓課程》將於9月19日~21日在無錫舉行,本課程邀請紅外和太赫茲領域優秀講師,重點講解核心光電探測器件,包括:(1)紅外探測技術綜述;(2)氧化釩(VOx)微測輻射熱計;(3)非晶矽(a-Si)微測輻射熱計;(4)熱釋電和微懸臂梁探測器;(5)熱電堆探測器;(6)碲鎘汞探測器;(7)Ⅱ類超晶格探測器;(8)太赫茲探測器;(9)太赫茲輻射源。如果您有興趣,請聯繫:

麥姆斯諮詢

聯繫人:趙婷婷

電話:18021192087

郵箱:ZHAOTingting@MEMSConsulting.com

相關焦點

  • 大功率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研究進展
    近年來,二極體雷射技術的日益完善和二極體雷射器件性能的大幅提升,高功率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克服了傳統燈泵浦的雷射器整體轉換效率低、不靈活、溫度高等缺點。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器集半導體雷射器效率高、壽命長的優點以及泵浦固體雷射器光束質量好的優點,人們對研製新型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器的興趣不斷增加。
  • 3分鐘了解中紅外固體雷射器
    ,將雷射器光束達到一定的擴束比後,當有飛彈逼近時,使用跟蹤設備把幹擾能量引向來襲飛彈方向,導致飛彈導引頭工作失靈而偏離目標。波段相干光源在空氣中有比較高的透過率,是風速測量、相干雷射雷達、遙感探測等應用領域的理想光源。
  • 高功率金剛石雷射技術研究進展
    文中總結了高功率金剛石雷射技術的研究進展,並對金剛石雷射器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關鍵詞:金剛石;高功率;拉曼雷射;布裡淵雷射;應用1960 年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誕生以來,人們對雷射光源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歇,並以此推動了工業製造、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科學研究和軍事國防等領域的快速崛起。
  • 從長波長的紅外雷射燈絲中產生強大的太赫茲波
    在雙色中紅外和遠紅外超快雷射脈衝的非線性傳播過程中,可以獲得長且厚的等離子串,此處強的光電流會導致強烈的太赫茲瞬態。相應地THz電/磁場強度可以潛在的分別達到千兆伏/釐米和千特級。這些THz場的強度可以促使極端的非線性光學和相對論性物理學的應用和研究。
  • 大功率光纖雷射材料與器件關鍵技術研究進展
    相比於傳統固體雷射器而言, 其具有結構緊湊、轉換效率高、光束質量好、易於散熱等明顯優勢, 在先進位造業、軍事國防、科研、醫療等眾多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是國際上雷射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得益於雙包層光纖拉制技術與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光纖雷射器的轉換效率與輸出功率獲得大幅度提升。
  • Nature子刊:研究發現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來探測測量氣體中的分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製造紅外脈衝的雷射,目前,這一目標在維也納技術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得以實現,他們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實現了這一目標。
  • 中國雷射雜誌社2020年度下載前10論文(中文刊)|中國雷射|光學學報|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
    雷射剝離技術在柔性電子製造領域的應用研究進展中國雷射, 2020, 47(1): 0100001本文從雷射剝離技術的基本機制和工藝特點出發,對雷射剝離技術在不同柔性電子器件製造中的研究現狀進行調研和介紹,重點闡述雷射剝離技術應用中的新工藝與新理論。對雷射剝離技術今後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超快雷射在技術中的應用可能性進行了總結和展望。3.
  • 上海光機所氧化銦錫薄膜光電特性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調控氧化銦錫(ITO)薄膜光電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高效、可選擇性的準連續(QCW)雷射退火技術對ITO薄膜載流子進行調控,在基本不改變ITO薄膜導電特性的前提下,實現ITO薄膜近紅外波段透過率的顯著提升。
  • 福建物構所磷屬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能夠通過頻率轉換作用,產生中紅外可調諧雷射。目前,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應用主要有硫鎵銀、硒鎵銀和磷鍺鋅,但是由於其存在的缺陷,已不能滿足運用需要。因此,急需探索性能更優異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
  • 新聞資訊 | 歐司朗紅外雷射器聯合項目取得突破進展
    作為世界領先的光學半導體公司,歐司朗光電半導體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特殊專業應用領域的高功率雷射器,例如在汽車工業中使用高功率雷射焊接機器進行金屬加工。最近,在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局資助的最新EKOLAS項目中,歐司朗攜手合作夥伴,在雷射器性能和效率的前沿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紅外與雷射工程》2020年2期特約專欄「海洋光學技術」
    《紅外與雷射工程》「海洋光學技術」特約專欄於2020年2期正式上線!專欄由陳衛標、李學龍、劉東三位老師精心策劃,涵蓋海洋光學相關領域熱點方向,廣大讀者請隨小編一道,了解我國海洋光學研究最新動態!專欄序言
  • 中國雷射技術的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未來展望
    為了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開發中心,對科研隊伍和布局進行了積極調整,先後成立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產學研組織。由於擁有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設施,聚集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又有較為靈活的運行機制,目前正在為雷射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自主智慧財產權和促進雷射技術產業化發揮重要作用。  在多項國家級戰略性科技計劃中,雷射技術受到重視。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紅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化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圓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紅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化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圓滿舉行 2020年12月5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紅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化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於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二號樓報告廳舉行
  • PM2.5傳感器中,雷射、紅外原理之間的區別
    >紅外原理PM2.5傳感器與雷射原理PM2.5傳感器。 後來雷射型PM2.5傳感器的誕生,可以精確測量PM2.5濃度,主要應用在PM2.5檢測領域,可嵌入到家用(車載、手持)空氣檢測儀、空氣淨化器中,新型雷射型PM2.5傳感器是基於定量測量,可檢測0.3μm的顆粒物,能夠精確測量PM1.0、PM2.5、PM10的數值,精度高。 那麼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 Kagome光纖超快非線性光學研究進展
    >氣體與強雷射作用可產生諸多固體介質中難以實現的非線性效應。3.2 充氣KGF 光學變頻技術研究進展KGF在光學變頻技術應用中,較多報導是通過雷射直接激發H2分子產生受激拉曼散射效應實現的。2002 年Russell 課題組F.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便不再能單獨描述每個粒子的狀態,兩個粒子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這樣的關聯屬性在量子計算和一些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  最近國內外對於分子的研究有長足發展,在信息處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對分子的束縛和冷卻、分子的量子信息高質量讀出、大量分子之間量子糾纏的探索,以及高精度的分子測譜等。
  • YAG玻璃體雷射消融術治療有症狀的玻璃體混濁:紅外眼底成像在療效評估中的應用
    紅外眼底成像(IR)利用紅外線是一種常見的眼底成像形式,其波長為820nm,利用紅外光線可探測到視網膜上的細節[9]。我們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紅外眼底成像中混濁物的顯影面積改變來判定Nd: YAG玻璃體雷射消融術對飛蚊症的治療效果。2. 材料及方法2.1.  患者。
  • Coherent生物儀器分享半導體雷射技術在DNA測序領域進展
    技術在DNA測序領域的最新進展,獲得業內高度關注。     目前,大多數 DNA 測序方法依賴於雷射螢光技術,不同的螢光染料分別標的四種不同的核苷酸 (ACGT)。    Matthias表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某種程度而言,幾乎所有用於DNA測序的儀器都依賴於通常以雷射為光源的螢光檢測。而在眾多DNA測序儀器中,Coherent相干公司獨有的光泵半導體雷射器  (OPSL) 專利技術具有很多突出特性,使其非常適合用於測序中的螢光激發。
  • 雷射等離子體磁場湍流研究獲進展
    (c) 為粒子模擬得到的不同時刻下磁場空間分布圖,(d)和(e)為實驗中在3.2皮秒時刻的磁場空間分布圖。 流體中的湍流是自然界中極為普遍、迷人而又複雜的現象。雖然人們藉助實驗和大規模的計算機模擬等最新技術手段對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還是沒有能完全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