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行動裝置佔據了人們大量的碎片時間,線上兒童教育產品讓用戶獲取內容更便捷,如兒歌、小遊戲等內容,面對幾千億的早教市場規模,早教APP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主打啟蒙英語的「嘰裡呱啦」、繪本學習的「伴魚繪本」、睡前聽故事的「凱叔講故事」等,資本加持,品牌商亦趨之若鶩,都為產品孵化提供了有利土壤。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早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早教市場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了4891億元左右,預計2020年早教服務總收入將達到8100億元。截止2018年11月,據極光大數據顯示,幼兒早教app的行業滲透率在過去一年呈現上升趨勢,整體用戶規模接近1.25億,在人均安裝數量上也有所增長。與此同時,早教app用戶的年輕化趨勢非常顯著,26-35歲用戶佔比接近8成,「奶爸」用戶佔比36.16%。龐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早教市場的快速崛起,其中早教APP在產品類別上就包括故事啟蒙、國學、音樂教學、英語培訓等多種細分類別。
豐富多樣的早教APP
截止2018年11月,據極光大數據顯示,在幼兒早教app中,用戶偏好排名前三的是小伴龍、兒歌多多和凱叔講故事,其次是Starfall學著閱讀、兒歌點點、寶寶巴士奇妙屋兒童早教以及叫叫趣味填色。與此同時,小泥人啟蒙畫畫Pad版、超級數學農場和小熊上幼兒園也成功躋身用戶偏好前十位。
小伴龍專注於0~8歲學前兒童設計的夥伴式早教產品,以故事形式帶領孩子進行兒歌、英語、跳舞、背唐詩等全方位的互動學習。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小伴龍獲得了四次融資,2013年5月,天使輪由奧飛娛樂投資200萬元,2014年獲得A輪融資數百萬元,由東方富海投資,2015年獲得B輪融資數千萬元,由好未來投資,2017年獲得前海夢創的戰略融資。據公開資料顯示,小伴龍在2016年推出付費內容前積累了約5000萬用戶。
2018年小伴龍切入英語在線教育,在線少兒英語早入局者包括51Talk、VIPKID 、新東方在線旗下的酷學多納以及今日頭條旗下gogokid等諸多玩家,2019年官網顯示小伴龍下載量已超過5億。和小伴龍APP類似的應用方式還有寶寶巴士奇妙屋、叫叫趣味填色,都是通過某種教學理論設定各種規則和步驟,一步步引導孩子完成學習。
通過看、聽、學等方式引導孩子內容APP,如兒歌多多是一款適用於0-12歲兒童的早教app軟體,同時它還涉獵了一部分胎教內容,裡面包含百萬兒歌動畫、睡前故事、中英文童話繪本等。還有近日剛剛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的凱叔講故事APP,其針對年齡段分為0-2歲、3歲+、6歲+,目標用戶年齡段普遍偏低。內容包括各種孩子喜愛的音頻故事,其中付費課程還包括「藝術啟蒙」、「小學霸」、「思維啟蒙」等。
除此之外,還有更細分的,例如咿啦看書、伴魚繪本屬於「看」的層面;咔噠故事、凱叔講故事是「音頻故事」,是「聽」層面的內容;而小小優趣則佔領了兒童動畫品類,是「看+聽」層面的內容,在英語啟蒙方面,有錄播、直播類別,如嘰裡呱啦有英語歌曲,小視頻以及自製的教學視頻。
擁有千萬用戶的早教App,為何盈利難?
當下,線上兒童教育產品因便捷獲得用戶青睞,但作為移動網際網路的一個分支,面臨與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在其它領域裡一樣的困境,但最大的困難還是:變現。這些兒童早教APP雖擁有千萬用戶,高下載(點播)率,但多數還無法通過純內容的方式在移動端找到可收費的商業模式。
部分中國人消費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寧願給孩子買一個1000塊的智能學習機,也很少有人願意花費幾百元買一個應用APP。網際網路產品「免費」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你不免費自然還有別人免費,因此靠下載盈利簡直不切實際。
目前市面上的早教產品五花八門,但低門檻伴生出的產品類型同質化讓家長缺乏對某一特定產品的需求。由於用戶習慣和手機端的原因,早教App往往不能做得太大,這也就限制了其內容的延展和功能的構建。由於內容單薄,家長往往在一段時間後便會尋找新的App產品,進而限制了產品的生命周期。為彌補這一缺陷,目前早教App品牌下往往會有多個產品,有的機構甚至會有成百上千個。
從另一方面來看,早教App產品數量眾多也與兒童成長有關。據了解,早教App是一個細分市場眾多的領域。根據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不同的年齡段都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時期,並生產出針對的App產品。因此,儘管家長對早教App的需求大,但對單個產品的用戶黏性並不強。
此外,早教App還有一個致命的弊端,即不少家長在內心仍然抗拒讓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早教App通常只是作為一個家長無暇陪伴孩子時的替代品,並且還有使用時間的限制。使用者和付費者關係被割裂,付費者對產品的體驗和了解不足,付費意願自然不高。
在產品變現上,如2013年福州的寶寶巴士可以通過廣告盈利,它有過億的用戶量,它的廣告CPM(一種展示付費廣告)非常低,1000次展示可能才幾毛錢,但一般的產品如果做不到一定的量級也很難靠廣告實現盈利。所以寶寶巴士的商業模式也算是一個特例,對於一般的創業公司幾乎不具備可複製性。
如果將產品定位IP+多方位運營,如小伴龍、凱叔講故事,但相較於芝麻街、巧虎這樣多年培育的品牌,產品的成長周期、品牌的效應是否能夠支撐起商業的變現,讓人心存疑問,畢竟IP的培養、品牌的培養都需要時間,但對於想長久發展下去的企業,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幼教觀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