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一時拿不準讀音的姓氏,特別是在社交場合,讀錯了姓,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尷尬,還使自己難堪,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而且有些姓氏還具有迷惑性,例如「員」這個字,初一看,連小學生都知道,讀作成員、員工的員,肯定錯不了。可是這個「員」字也可用作姓氏,有位朋友就叫員好,員姓在此應讀作yun(第四聲)。
因此,收集了百家姓中容易讀錯的姓氏,以饗讀者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姓氏,免去一份尷尬,共建一份和諧。
易發生混淆的姓氏讀音:
柏——應讀「百」音,不讀「博」音
么——應讀「妖」音,不讀「麼」音
樸——應讀「瓢」音,不讀「普」音
仇——應讀「求」音,不讀「愁」音
單——應讀「善」音,不讀「丹」音
解——應讀「卸」音,不讀「姐」音
區——應讀「鷗」音。不讀「屈」音
曾——應讀「增」音,不讀「層」音
員——應讀「運」音,不讀「元」音
種——應讀「蟲」音,不讀「眾」或「腫」音
任——應讀「人」音,不讀「紉」音
燕——應讀「煙」音,不讀「豔」音
查——應讀「渣」音,不讀「茶」音
華——應讀「畫」音,不讀「滑」音
曲——應讀「取」音,不讀「屈」音
幹——應讀「甘」音,不讀「贛」音
相——應讀「象」音,不讀「香」音
佔——應讀「沾」音,不讀「站」音
牟——應讀「謀」音,不讀「木」音
阮——應讀「軟」音,不讀「元」或「遠」音
龔——應讀「宮」音,不讀「鞏」音
祭——應讀「債」音,不讀「記」音
冼——應讀「顯」音,不讀「喜」音
繆——應讀「妙」音,不讀「謬」音
臧——應讀「髒」音,不讀「藏」音
晁——應讀「嘲」音,不讀「照」音
尉——應讀「欲」音,不讀「胃」音
俱——應讀「居」音,不讀「句」音
召——應讀「邵」音,不讀「照」音
寧——應讀「凝」音,不讀「濘」音
蓋——應讀「閣」音,不讀「丐」音
令狐——前者應讀「零」音,不讀「另」音
万俟——應讀「莫齊」,不讀「萬矣」。
中國人的姓氏太多,尤其是一些不太常見的稀姓,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容易讀錯、寫錯和用錯;有時因為姓氏出錯的緣故,往往給當事人的生活、交往和工作帶來諸多麻煩。弄清這些容易讀錯、寫錯、用錯姓氏的來龍去脈,正確地掌握它的用法非常重要。
一般的情況下,造成姓氏讀錯、寫錯、用錯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一字多音出錯,二是字形相似出錯。如果我們在實際運用中正確把握住了這兩點,就可以有效地減少或避免發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這裡選擇了幾十個個在讀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錯的姓氏,從姓氏起源的角度來一一剖析之,徹底地弄清這些姓氏的來龍去脈,以便瞭然於心,杜絕發生錯誤。
仇:仇字有兩個讀音:chou(仇恨的仇)和 qiu(求)。用于姓氏時,讀作 qiu,不可讀作 chou(仇恨的仇),也不可讀作jiu(九)。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夫仇牧,子姓。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南宮萬之亂」。仇姓的祖先仇牧在這場內亂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忠君愛國精神。當時,宋國的卿士南宮萬與宋閔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閔公沒有下贏,惱羞成怒,就用語言羞辱南宮萬。南宮萬是一介武夫,力大無窮,在十分惱怒的情況下,拿起棋盤將宋閔公拍死。仇牧聞之,率軍與南宮萬戰於公門。兩人搏鬥之中,仇牧「齒著門闔而死」。仇牧的後人即以仇為姓氏。明代有大畫家仇英等。
費:費姓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f e i(肺),一個讀作 b i(必)。讀音不同,來源各異。費(fei)姓源出姒姓,夏禹之後,是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元和姓纂》云:「系出姒姓,禹後。夏末有費仲、費昌。望出江夏。」而費(bi)姓出自姬姓,源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始祖是魯國國君莊公的弟弟季友。魯莊公死後,季友遵照哥哥的遺囑,佐其子般為國君。後來般為慶父所殺,季友逃亡到陳國。後來慶父在魯國倒行逆施欲自立為君,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已逃到莒國。季友回國後,又立魯閔公弟弟的兒子——申為國君,是為僖公。僖公任命季友為相國,將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南)封給季友。季友的後代中有一枝人即以費(bi)為姓氏。費字後來去掉右邊的邑旁,寫作費。
翟:翟姓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zhai(宅),一個讀作 d i(狄)。翟(di)姓起源於春秋早期。當時,在我國北方世代居住著一支少數民族,中原人稱之為狄,或翟。這支民族長期活動在齊、魯、晉、衛、宋、邢諸國之間,與各國諸侯有頻繁的接觸。公元前七世紀時,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後代子孫就用部族名「狄」作為自己的姓氏。因狄與翟同音,族人即寫作翟。還有人認為,翟字的古體是一個象形字,原意是野雞,為狄族人的圖騰標誌,所以狄人以翟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在我國中原地帶有一個國家叫翟國。後來這個國家被晉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即以國名「翟」為姓氏。《元和姓纂》云:「黃帝之後,代居翟地。《國語》云:翟國為晉所滅。齊有翟樓。」
樸:樸字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pu(樸素的樸),一個讀作piao(瓢)。作姓氏時樸字讀作(piao)。樸姓最早起源於四川巴郡。據《三國志。魏志》記載:「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樸胡,舉巴夷來附。」樸姓大概此後即進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鮮族此姓甚多,這可能是樸姓的另一個來源。
乜:乜字讀作nie(聶)。乜姓屬稀姓,乜字的外形與也字相似,容易相混。乜姓大約有兩個來源:一是起源於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萬姓統譜》云:乜,蕃姓,今秦隴有此姓。《北史》記載中有乜列河其人。另一支乜姓起源於漢族。據《山左詩集》記載:山東之乜,系也先後所改。也先其人的事跡不詳。
惲:惲字讀作 yun(運)。惲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讀作jun(軍)。惲姓有兩個來源:一是起源於楊姓。據《茗柯文編》記載:「漢楊惲之後,其子避難,以父名為姓氏。」一是起源於熊姓。張澍《姓氏尋源》云:「其先出楚成王,為熊姓,蓋以成王名惲故也。」今江蘇武進一帶惲姓甚多,明代有惲厥初、惲南田、惲壽平等,現代有革命家惲代英。
亓:亓字讀作 qi(其)。亓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讀作qia(卡)。關於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甚少。有一種說法認為,亓字即古代的其字,始祖是齊太公姜尚。《路史》云:齊太公後有其氏。漢代有陽河侯其石。歷史上記載的亓姓後人也不少,唐代有亓志紹,明代有萊蕪人河南巡撫亓詩教。
仉:仉字讀作 zhang(掌)。仉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讀作ji(幾)。關於仉姓的來源,可供考稽的資料很少。(清)陳廷煒《姓氏考略》云:「(仉氏),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魯黨氏之族。」仉氏與掌氏及黨氏有什麼瓜葛呢?《通志。氏族略。以族為氏》解釋清了這個問題:「掌氏,魯大夫黨氏之後,以音掌,故從音文。望出琅邪、敦煌。」原來是同音假借而來的——黨氏與掌氏、仉氏的音都相同,或許是為了書寫的方便,或許是為了其他的什麼原因,一個姓就變成了幾個姓。
逄: 逄字讀作 pang(旁)。逄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feng(逢)或peng(蓬)。其實,逢、蓬這兩個字也還有一個共同的讀音pang,他們也分別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與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個來源。關於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諸侯逢伯陵之後。望出北海」《姓氏尋源》云:「字本作逢,後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個史學家羅泌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逢伯陵為黃帝臣,後受封於逄邑,實始於齊。《左傳。昭公十年》孔穎疏云:伯陵之後,世為逄君。蓬姓源於姬姓。《萬姓統譜》云:「周封支子於蓬州,因以為姓。」
查:查姓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cha(茶),一個讀作zha(扎)。但讀作查(zha)姓者居多。關於查姓的起源,史書上記載的較簡略。《萬姓統譜》云:「望出齊郡。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孫道始徙海陵(今江蘇泰州),至今查代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專家張澍認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真宗與楂道語及姓氏,謂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稱之。又問姓所起,引《春秋》會吳於楂以對,自是改之。」
佘:佘(she)姓與餘(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過,這二姓卻有一定的淵源關係。(明)揚慎在《稀姓錄》一書中認為:「今人姓有此(餘)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餘字從舍省,舍與佘近,則禪遮之切為正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清)張澍也認為:「古有餘無佘,餘之轉韻為禪遮切,音佘。唐南昌餘欽改為佘姓。」由此可見,佘、餘二姓本為一家,後來因音變而分為二姓。其祖先是秦時的由余。由余的祖上是晉國人,後因事逃入西戎。到由余這輩時,因他會講中原話,西戎王就派他出使秦國,此後就留在秦國。由余的後代子孫,有的即以由作為姓氏,有的以餘作為自己的姓氏。
諸:諸字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zhu(朱),一個讀作zhe(者)。用于姓氏時讀作(zhu)。諸姓有兩個起源:一是以封邑為姓氏。《姓氏尋源》云: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採於諸,其德可師,號曰諸師,生公孫肥。子孫因為諸氏。諸地大約在今洛陽一帶。二是以職官為姓氏。春秋時期,宋國、鄭國、衛國都曾設置過諸師這一管理市場的職官。執掌諸師這一官員的後代,即以諸師為姓氏,後簡化為諸氏。
單:單姓有三個讀音,一個讀作shan,一個讀作tan,一個讀作dan,他們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姓氏。單(shan)姓起源於封邑,出自姬姓。(唐)林寶《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為甸內侯,因氏焉。」單(tan)姓起源於人名。《集韻》云:「鄭有櫟(yue)邑大夫單伯通。單一作檀,唐幹切,音壇,亦姓也。」櫟邑為春秋時鄭國的別都,其地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單伯通是當時櫟邑的行政長官。單(dan)姓源於少數民族姓氏,《魏書。官氏志》云: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後並改為單氏。
容易 讀錯用錯 de姓氏(之二)
中國人的姓氏用字有許多是多音字,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差錯。如人們常將區(音歐ou)姓讀作區(qu)姓,常將蓋(音葛ge)姓讀作蓋(gai)姓等等,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為何會出現這些錯誤呢?筆者認為,一是漢字多音的複雜性造成的;二是使用者還沒有真正弄清弄懂這些姓氏的用法造成的。為避免差錯,避免鬧出笑話,這裡,筆者從常見的姓氏中拈出了十多個容易讀錯用錯的姓氏,註明其正確的讀音,探尋其姓氏的來源。筆者認為,只要將這些姓氏的讀音和其產生的來龍去脈弄清弄懂,瞭然於心,就可杜絕或減少那些常識性的錯誤。
區姓:不讀作區別的區,應讀作ou(歐)。區姓源於人名。《萬姓統譜》云:「歐冶子之後,轉為區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嶺南多此姓。區姓的祖先區冶子是中國古代鑄劍名匠。《漢書》中記載的名人有區景、區憐、區星、區博,其中區博在王莽時曾為中郎。南齊時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區金。明代有順德人、南京戶部郎中區大任。
種姓:不讀作種地的種,應讀作chong(蟲)。種姓源於人名,其祖先是春秋時期周朝的大夫仲山甫。《姓源》云:「仲山甫之後,避仇改為種。」《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云:「種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後。」歷史上,種姓中的名人很多。《漢書》中記載的有:種兢、種邵、種拂、種輯等,其中種邵是洛陽人,在獻帝時曾做過益州刺使。唐代有種如願。宋代有种放、種諤、種樸。明代有南宮知縣、鹹寧人種雲龍等。
蓋姓:不讀作覆蓋的蓋,應讀作ge(葛)。蓋姓源於封邑。《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齊大夫食採於蓋, 其裔孫以邑為氏。」
《詞源》云:「戰國齊蓋(ge)邑,漢置蓋縣,屬泰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今電影明星蓋麗麗,應讀作蓋(ge)麗麗。蓋姓還有一個來源為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魏書?官氏志》云:「盧水胡有蓋(ge)氏、蓋(ge)樓氏改為蓋氏。」
華姓:不讀作中華的華,應讀作hua(化)。華姓源於封邑,出自子姓。《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華氏,子姓,宋戴公子考父食採於華,因氏焉。」《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宋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可見,華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孫字子華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書上稱華氏出自子姓。據歷史記載,華父督當時在宋國很有勢力,他曾經害死過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遷往魯國。華姓後裔在後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國時的神醫華佗和曹魏時的華歆。
任姓:不讀作任務的任,應讀作ren(人)。任姓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黃帝之裔。《唐書?宰相世系表》云:「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元和姓纂》云:「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風姓,為太昊之裔。《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左傳正義》云:「太昊後,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見,這兩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紀姓:不讀作紀念的紀,應讀作ji(己)。紀姓源於國名。《元和姓纂》云:「出自姜姓,炎帝之後,封為紀侯,,東莞劇縣是(或雲古紀國在今山東壽光縣紀臺村)。紀候常譖齊哀公於周,周烹之。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滅紀。紀侯義不下齊,去其國,君子善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紀氏,炎帝之後,侯爵,姜姓,莊四年齊滅之。」紀氏後人中,以清代紀曉嵐祖父子三人最有名。特別是紀曉嵐文採風流,冠絕一時。
燕姓:不讀作燕子的燕,應讀作yan(焉)。燕姓主要有兩個來源,都是以國名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姓氏尋源》張澍按云:燕出自姬姓,召公奭封於北燕,傳國四十二世,至王喜為秦滅,當春秋初,燕地小,常為山戎侵,子孫出仕中國,以國為氏。 「王夫之《說文廣義》云:」其召公之國, 從燕從邑,字作酀, 音於玄切,傳寫作燕者,省。「二是出自姞姓。《通志?氏族略》云:南燕姞姓,黃帝之後,其國先亡,亦以為氏,此異姓而同氏者。」南燕的開國之君是黃帝的裔孫伯倏。南燕之國的壽祚不長,早於北方的燕國而滅亡;南燕之裔得姓的歷史也早於北燕之裔。此外,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張澍云: 「後漢鮮卑有燕氏,燕荔陽是也。唐時百濟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解姓:不讀作解放的解,應讀作xie(謝)。解姓起源於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採於解,因於為氏,源於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國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個兒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孫即以姬良的封邑為姓氏,稱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為氏,故河東多解姓。」春秋戰國時的河東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過姓:不讀作經過的過,應讀作guo(鍋)。過姓起源於國名。應劭《風俗通》云: 「過國,夏諸侯,因以為氏。」過國故地在今山東掖縣北。
《左傳?襄四年》: 「處澆於過,處豷於戈」,即指此也。春秋時有周朝的大夫內使過。漢代有兗州刺使過翊。元代時有海鹽人過宗,明代有無錫人、圍棋國手過百齡。清代乾隆時有諸生過春山。
能姓:不讀作能力的能,應讀作nai(耐)。能姓是由熊姓所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云:楚熊摯之後,避亂改為能氏,太原、華陰。《姓源》云:長廣人狀雲,楚熊摯之後,避亂改為能姓。能音耐。由此可見,能姓的祖先可追溯到熊摯那裡。熊摯又稱熊摯紅,是楚君熊渠的次子。熊渠伐庸至鄂,熊摯紅被封為鄂王。因其兄熊毋康早死,故熊渠卒,熊摯紅繼位為楚君。後為其弟所殺。熊摯紅後裔中的一支,後來因為避禍逃亡他方,去掉熊字下面的四點水,改姓能氏。
員姓:不讀作成員的員,應讀作yun(運)。員姓源於人名。《姓源》云:「與楚同族,顓頊之後。」《通志?氏族略?以名為姓》云:「員氏,音運,亦作鄖,楚伍員之後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與兄被楚平王所殺,他逃奔到吳國,被吳王闔廬任為行人,與謀國事。吳國靠伍員之謀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後來伍員依靠吳王的力量,攻破楚國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
樂姓:不讀作快樂的樂,應讀作yue (月)。樂姓源於人名,出自子姓。《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樂父)生傾父澤,澤生夷父須,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樂姓後裔中, 戰國時期的樂羊和樂毅父子,世為將帥, 最為有名。
女姓:不讀作婦女的女,應讀作ru (汝)。女姓源於水名。據《世本》記載:天皇封弟渦於女(汝)水陽,後為天子,因稱女(汝)皇,其後為女(汝)氏。商朝時有著名賢人女鳩、女方;《左傳》中記載有季武子家臣女賈,陳國大夫女叔;《莊子》中記述的有女商;《史記》中記載的有秦國大夫女父。
不姓:不讀作不許的不,應讀作fou(否)。不姓是典型的稀姓,史書和姓氏書上的記載極少。《通志?氏族略》記載云:晉有汲郡人不準;姚興時有安遠將軍不蒙世。古人的命氏習慣,多以父名、封邑、祖上的諡號等為姓氏,筆者認為,不姓的始祖或許即是夏王不降。據古文獻記載,不降在位六十九年,曾伐九苑。晚年時,其子孔甲性情乖僻,不降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傳王位於弟扃,史稱「內禪」。不降後裔中的一支,或許即以王父的名字為姓氏。
么姓:不讀作什麼的麼,應讀作yao(腰)。么姓也是個典型的稀姓,其始祖已不可考。《千家姓》云:么姓的郡望在開封。今有歌手么紅。
句姓:不讀作句號的句,應讀作gou(勾)。句姓源於職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為木正,世不失職,以官為氏。少昊是古代傳說時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當時在朝廷裡擔任木正之職。木正,又稱句芒,主要職責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後,被人們尊為木神。句芒的裔孫,即以其職官為姓氏。句姓有時也寫作勾姓。
共姓:不讀作公共的共,應讀作gong(龔)。共姓的來源較複雜,《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國,今河內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孫以國為氏。晉有共賜、共華。或言共叔段之後也。又太子申生諡共,故其後以為氏。」
讀音特殊d姓鬥,讀dòu豆,不讀dǒu抖。種,讀chóng蟲,不讀zhòng眾、zhǒng腫。蓋,讀gài(概),又讀gě(葛),是兩個姓。
華,讀huà(話),不讀huá(滑)。如華羅庚、華君武。繆,讀miào(妙),不讀miù(謬)、móu(謀),如繆雲臺繆賢。
區,讀ōu(歐),不讀qū驅。樸,讀piáo瓢,不讀bǔ普、pò破。樸姓朝鮮族多見。便,讀pián駢,不讀biàn變。
樂,讀yuè閱,不讀lè勒。如戰國時燕國大將樂毅。 覃,本是譚姓,因避難改姓覃,讀tán談,qín琴都對。
仇,讀qiú球,不讀chóu愁。如明代畫家仇英。 任,讀rén人,不讀rèn認。如革命家任弼時。
單,讀shàn善,不讀dān耽。如《說唐》中的單雄信。 折,讀shé蛇,不讀zhé哲,如北宋名將折可存。佘太君本姓折。
參,讀shēn深,不讀cān餐。解,讀xiè謝,不讀jiě姐。如《水滸》中的解珍、解寶兄弟。燕,讀yān煙,不讀yàn豔。
牟,讀móu謀,不讀mù木。 不,讀fǒu否,不讀bù布。 當,讀dàng蕩,不讀dāng襠。
員,讀yùn運,不讀yuán元。如唐朝名臣員千秋。 查,讀zhā渣,不讀chá茶。如金庸原名查良鏞。
曾,讀zēng增,不讀céng層。如孔子的學生曾參,宋代散文家曾鞏。
尉遲,尉讀yù玉,不讀wèi喂。如:唐初大將尉遲恭。尉單獨作姓時讀wèi,如戰國時軍事家尉繚。
令狐,令讀líng零,不讀lìng另。如唐代宰相令狐楚,《笑傲江湖》裡的令狐衝。澹臺,澹讀tán談,不讀dàn旦,如:孔子弟子澹臺滅明。
長孫,長讀zhǎng掌,不讀cháng嘗,如唐初名臣長孫無忌。鮮于,鮮讀xiān先,不讀xiǎn顯。如:元朝書法家鮮于樞。
有人姓雞,他為兒子的名字愁壞了。他在網上發帖,「我姓雞,孩子該叫什麼好?」
「雞蛋」、「雞毛」、「雞肋」、「雞德肯」、「雞低批」、「雞阿姨」……網友們爭相回帖,答案五花八門,能讓人笑趴下。
難姓、死姓、雞姓難起名字,有人姓「操」也非常難起名字。
不止是死、雞、難、老這些姓難起名字,癬、啞、冢、髒、孬、騷、屎、尿、廁、糞、屍這些姓取名也非常讓人頭疼。
其實,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還有「妻、妾、罵、邪、嫖」等姓。
瞅瞅下面這些稀有姓氏器官名稱有:頭、骨、心、腎、腸、手、爪。
動物名稱有:鴨、鴿、羔、狼、雞、猴、狗、蛇。
氣象名詞有:雪、風、電。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鹽、茶。
性別名詞有:雌、男、嫂。
數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
動詞有:笑、揉、猜、揀。
色彩名詞:赤、橙、黃、綠、青、藍、紫……生活中常見的13種顏色,全都是姓。
小知識
「雞」姓怎麼來的
謝鈞祥說,雞姓是廣西特有的罕見姓氏,有報導說是壯族的「雞」姓。據《中國姓氏大全》記,雞姓,現代上海有。現已知雲南也有雞姓,廣西東興縣有1000多人姓雞。防城、欽州、崇左等一些市縣也有少許。
雞姓者最初其實姓奚,高始祖叫奚廷拱,原籍山東。明朝永樂年間,為抵禦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侵襲,朝廷在各省徵集名將,奚廷拱以武舉出身應徵從軍。後來隨軍轉戰到廣西,奉命任南寧總戌。
再後來的時候,因為朝廷政權更迭,退出官場的奚廷拱帶著子嗣到了遷龍寨定計莊(現邕寧蘇圩一帶)紮根謀生,後演變為雞姓。
到底雞姓由來是怎麼樣的,目前還沒有權威考據。但大多數的雞姓人都認同雞姓是由「奚」姓演化而來的,「奚」姓才是老祖宗的姓氏。
覃姓是一個有多種讀音的姓氏,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覃字在讀為tan時,所代表的姓氏血統與譚姓相同,相傳其姓氏本來也就是由「譚」字去掉偏旁而來的。漢代時,譚姓人中有人與名將韓信關係密切,後來韓信因故被殺,他怕受牽連,便攜家人逃往外地,改姓為覃,他的後代在後來也相沿以覃為姓。歷史上,這支覃姓人以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為郡望,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關隴地區。
覃字讀為(Xún 音荀)時,主要是指居住在長江以南原古代蠻族或巴蜀區的覃姓人。早在漢代時,澧中、平川、賜州等地的蠻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時,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還出了一位名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東寧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帶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讀為 Xún.
覃字讀為(Qín 音秦)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相傳,他們姓氏的讀音原為tan,與表示品嘗之意的「啖」字同音,後訛為 Qín,遂相沿成習。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約有50萬,而廣西也因此是全國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
根據大多數覃(Qín)氏族譜記載,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陽一帶。四川省大足縣《覃氏家史》說,他們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個叫覃懷的地方。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是有竹氏的後代,周穆王時因功得封於陝西覃地及覃懷地,以地為姓。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覃氏源流》記載,皇覃氏根基於覃懷。廣西上林、馬山、容縣、賓陽等縣《覃氏源流》說,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懷古國,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陽、武陟一帶。
苟(Gǒu),可作姓氏,多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姓氏來源說法不一,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出自黃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後人姓氏。
大[大,讀音作dā(ㄉㄚ),亦可讀古音為dū(ㄉㄨ),但不可讀作dà(ㄉㄚˋ)]
八(捌)[捌、叭、仈,讀音作bā(ㄅㄚ)] 現行較罕見姓氏。
今山西太原、運城、臨汾,廣東新會,雲南通海等地有分布。漢族、蒙古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明代有八通,江寧人,正德中任禮部主事。《中國姓氏大全》注云:「又寫為『仈』、『叭』、或『捌』。」
醋姓淵源一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地名,出自隋、唐時期新鄭醋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於世稱,出自古代文人俗稱醋大,屬於以社會世稱為氏。新鄭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秦時改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醋[醋:讀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讀作cù(ㄘㄨˋ)]
鬼,讀音作kuí,古音讀作wěi,但不可讀作guǐ。
四姓是指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稱為「四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時: 範陽盧氏以盧敏為首清河崔氏以崔宗伯為首
滎陽鄭氏以鄭羲為首
太原王氏以王瓊為首
其四姓為當時望族,其女皆納皇帝後宮,以示寵幸。
後漢明帝時:
樊姓(外戚) 郭姓 陰姓 馬姓
四(肆)[肆,讀音作sì(ㄙˋ)]
兒[兒、倪、郳,讀音作ní(ㄋㄧˊ),不可讀作ér(ㄦˊ),不可寫作「兒」]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後裔邾國君主之子的封邑,屬於以國名為氏。
王子[王子,讀音作wáng zǐ(ㄨㄤˊ ㄗˇ)]
中國十大最難辨認姓氏
一般來說,若不經特別訓練,下面十個姓氏,若你能認出三個,你的水平就相當於中文系古漢語專業講師了;若認識五個,你的水平就相當於古漢語專業的副教授了;若認識八個,你就相當於教授了。這時估計你會問,如果全認識怎麼樣?那我告訴你,如果全都認識,你就可以作博導了。
來,看你可以認出幾個來:
笪——dá
緱——gōu
佴——nài
逄——páng
亓——qí
厙——shè
殳——shū
眭——sui
庹——tuǒ
1, 句:作姓氏時讀gōu;
2, 黑:作姓氏時讀hè;
3, 區:作姓氏時讀ōu;
4, 樸:作姓氏時讀piáo;
5, 仇:作姓氏時讀qiú;
6, 查:作姓氏時讀zhā;
7, 繁:作姓氏時讀pó;
8, 員:作姓氏時讀yùn;
9, 蕃:作姓氏時讀pí;
10, 尉遲:作姓氏時讀yùchí
11,"蓋"姓,應讀gě(葛),
12,樂姓,應讀作yue (月)。
13,逄字讀作 pang(旁)。
14.「万俟」複姓,應讀moqi,
15,「尉遲」複姓,應讀yuchi
中國較罕見姓氏搜集
[阿姓](ē,ā)
[愛姓](ài)
[昂姓](ǎng)
[奧姓](ào)
[把姓](bǎ)
[八姓](bā)
[霸姓](bà)
[百裡姓](Bǎi lǐ )
[百姓](Bǎi )
[母姓](mǔ)
[甯姓](nìng)
[拜姓](bài)
[辦姓](bàn)
[板姓](bǎn)
[保姓](bǎo)
[暴姓](bào)
[寶姓] (bǎo)
[閉姓](bì)
[藍姓](lán)
別(Bié)
[賓姓](bīn)
[並姓](bìng)
[禤](xuān)
[邴](Bǐng)
[博姓](bó)
[伯姓](bó)
[番姓](bō)
[布](bù)
[步](bù)
[才](cái)
[菜](cài)
[彩姓](cǎi)
[倉](Cāng)
[苟姓](Gǒu)
[蒼](Cāng)
[操](Cāo)
[草](Cǎo)
[槽](Cáo)
[漕](Cáo)
[岑姓](cén)
[茶姓](讀chá,也有讀作tǘ的)
[察姓](chá)
[鐔姓](chán,tán)
[暢姓](chàng)
[萇姓](cháng)
[朝姓](cháo)
[抄姓>(chāo)
[超姓](chāo)
[鈔姓](chāo)
[郴姓](chén)
[承](chéng)
[遲姓](chí)
[叱幹姓](chì gān)
[匙姓](chí)
[醜姓](chǒu)
[瘳姓](chǒu)
[出姓](chù)
[初姓](chū)
[揣姓>(chuǎi)
[闖姓](chuǎng)
[春姓](chūn)
[淳于](chún yú)
[啜姓](chuò或chuǎi)
[答姓](dǎ)
[達姓](dá)
[笪](dá)
[但姓](dàn)
[淡姓](dàn)
[旦姓](dàn)
[蕩姓](dàng)
[刀姓](dāo)
[登姓](dēng)
[第五姓](Dì wǔ)
[底姓](Dǐ)
[邸姓](Dǐ)
[氐姓](Dǐ)
[典姓](diǎn)
[定姓](dìng)
[東姓](Dōng )
[東野姓](dōng yě)
[東方姓](Dōng fāng )
[東門姓](Dōng mén )
[東郭姓](Dōng guō )
[凍姓>(Dòng )
[鬥姓](dòu)
[豆姓](dòu)
[度姓](dù)
[毒姓](dǚ)
[堵姓](Dǔ)
[獨孤姓](Dú gū )
[都姓](Dū)
[督姓](Dū)
[端木姓](duān mù)
[頓姓](dùn )
[敦姓](dūn )
[多姓](dūo)
[朵姓](dǔo)
[鄂姓](è)
[爾姓](ěr)
[耳姓](ěr)
內容來源:網絡
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語文知識天地-
開闊語文視野,領悟中華文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