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帽子」何時不再滿天飛 科技界熱議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8日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在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特別是圍繞人才評價機制的一系列話語令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和溫暖。那麼,如何加快人才評價機制創新,充分釋放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大會內外,科技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為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出「真招」「實招」。

分類細化讓人才評價更多元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建國看來,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首先要分類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成果。例如,對於基礎研究成果可以引入同行評價機制,而應用研究成果則可以用戶和市場評價為主,由此形成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評價制度。

  「分類評價要細,要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人才特點和職責實行分類評價。」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建議,應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分類建立評價方法。特別是對於從事應用研究、社會服務和技術轉移的科技人才,可引入第三方評價,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例如行業協會)參與評價。

  對此,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院長錢德沛深表贊同。他指出,科研人員將發表論文作為主要追求,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動力來瞄準產業需求的基礎技術做研究,這使得科研人才與高科技產業發展嚴重脫節。因此,人才評價多元化的改革非常迫切。

  「在具體評價方式上,我贊成推行同行評議制度,建立國際化的學術評價機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認為,當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各學科力量日益增強,已經具備了建立同行評議制度的基礎。在具體評議過程中,可將同行評議專家隊伍向國際科技界拓展,這對於保證人才評價工作的高質量和公平公正性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永振也建議,在國家層面的重大基礎研究評價中,應採用國際評價體系,聘請國際頂尖科學家匿名進行同行評議。同時,對於基礎研究也不能完全按預定指標評價,以免限制其發現意想不到的「金礦」。

動態評價打破人才「永久牌」

  近年來,各級各類人才工程和人才計劃所造成的人才「帽子」滿天飛的問題備受詬病,同時,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的問題也很突出。

  唐本忠認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合理設置的人才工程、計劃對廣大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一種培養和激勵,對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有其重要作用。但目前的人才工程、計劃走入了一個過多、過濫的誤區。同時,這些人才工程、計劃的申請過程往往煩瑣複雜,也間接影響了科研人才正常的科研工作。

  因此,唐本忠建議,科技界有關部門應當系統、整體梳理相應的人才工程、計劃的情況,「重複、不合理、質量不高的人才工程予以精減」。同時,一些口碑好、質量高的人才工程應予以保留,對其數量進行總量控制,讓人才工程、計劃回歸其激勵人才的本質。

  「我們確實應當對科技界普遍關注的『帽子』問題作出實質性的改進。」侯建國認為,對榮譽性的人才「帽子」要與實際的科研活動掛鈎,對項目型、任務型、崗位型的人才「帽子」應與責任和科研效益掛鈎,並且有時間和適用範圍的限制,更不能搞終身制。

  唐華俊則認為,要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的做法,關鍵是要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地選拔和使用人才。在人才評價上,既要看「帽子」,更要看「裡子」,這個「裡子」就是人才當前的創新能力和未來的創新潛力,要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在支持和待遇保障上不偏向人才「帽子」,同時建立動態評估周期,讓人才根據研究類型的不同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任務目標體系,採取累進年限評價,實行優勝劣汰、能進能出的動態考核管理機制。

  「對於人才也不應該按出身分『海龜』與『土鱉』,要一視同仁,按實際科研能力與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大小進行評價。」張永振指出,應該加大對本土培養且學術水平已經做到國際前沿的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

關注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激勵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在討論中,不少專家提到,人才評價機制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也要關注到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同時在科技界乃至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文化。

  張永振認為,創新人才評價體系,要兼顧到現在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青年人才,他們不但是我國科研的主力軍,也是生力軍。「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應當要為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讓更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同時,要通過制度設計,讓科研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進而能夠吸引最優秀的年輕人從事科研。」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科研人員的青年期是創新成果產出最多的一個時期。因此,科研評價體系要積極引導和激勵青年科研人員在這一階段加油鼓勁兒幹,由此將人才潛力充分激發出來,釋放創新活力。」唐本忠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認為,科學文化是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家的土壤。中國能否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一流的科學文化,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科研評價體系在這過程中也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因此,我們的科研評價體系創新設計上應當有利於培養出具有『紅色基因、專業基因、國際基因』的科學家來。」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這是兩院院士大會上讓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創新是第一動力,而人才創新就在於要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因此,我認為,在科技界乃至全社會要建立一種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這點也應當體現在人才評價機制上,以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推動創新,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地茁壯成長。」(記者 楊舒 金振婭)

相關焦點

  •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三大焦點透視
    破解評價導向問題:構建科學、規範、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人才「帽子」滿天飛、繁文縟節把手腳捆死、無窮的報表和審批耽誤精力……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科技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現象仍然存在,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科研人員總有許多難以言表的「煩心事」。
  • 青島出臺「青島菁英工程」 破解人才「帽子」滿天飛
    10項人才工程合併為2項,破解人才「帽子」滿天飛「青島菁英工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緊扣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上合示範區和自貿試驗區等戰略部署,圍繞創業城市建設,引入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整合、優化、規範全市人才工程,打造「青島菁英工程」品牌,形成以產業領軍人才和行業拔尖人才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 海南省內外各界人士熱議《海南自由貿易港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2020...
    近日,省委人才辦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2020)》〔以下簡稱《分類標準(2020)》〕,堅持德才兼備原則,以薪酬水平為主要指標,以市場認可、專業共同體認可和社會認可為基本依據,並從旅遊業、熱帶農業等15個行業領域分類精準評價人才。《分類標準(2020)》出臺後,在國內人才研究領域專家和省內相關行業領域專家中引發了熱議。
  • 又一省公布:論文和引用等不作為人才評價限制性指標
    5方面22項措施聚焦科研人員關注的問題一段時期以來,科技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現象突出,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科研人員總有許多難以言表的「煩心事」。
  • 山東16部門聯合印發意見改革人才評價機制
    為加快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
  • 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重磅意見公布:突出品德評價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 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釋放人才活力
    為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全社會科學評價人才,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報社1月14日組織召開「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一方面,藝術界和科技界一樣,能夠發揮創新性和創造性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藝術人才的創作和成果往往難以量化評價,大多需要比較長的積累和成熟的過程。所以,評價藝術人才,要看他的經典作品,不能年年評審,要經過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檢驗。對藝術人才的評價不能用速成法。
  • 博士人才帽子明顯偏多,一部分高層次人才並未做出過突破性成果
    用學術招牌替代人才帽子》,如下:我國突破性成果偏少,但高層次人才帽子卻明顯偏多,結論必然是一部分高層次人才並未做出過突破性成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重點項目攻關實行「揭榜掛帥」「誰能幹就讓誰幹」,這預示著,我國的人才評價制度將從以頭銜「帽子」論英雄向以創新能力論英雄轉變。但是,認清評鑑揭榜者是否能幹絕非易事。
  • 上海交通大學關於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人才觀,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著力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引進人才,以人盡其才的理念培育人才,以精準貼心的標準服務人才,致力於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一流師資隊伍,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入推進中醫藥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
    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醫藥拔尖人才為目標,著眼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風向標」作用,著力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大力實施中醫藥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努力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格局,推進學校各項事業改革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系統完備的人才評價體系。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評論】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就如何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改進人才評價機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 【解讀】專家解讀《海南自由貿易港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2020)》
    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蕭鳴政認為,這體現了「以實績論英雄」的人才評價導向。「簡單明了地按納稅額來評價人才,讓標準更簡單、可操作,這種想法在研究領域提出過,但落實到操作層面,海南制定的這個標準是第一個,是很好的創新。」蕭鳴政說。
  • 人才帽子不再成搶手貨?教育部這波操作給「帽子熱」降降溫
    最近十年來,高校對於人才帽子的追逐可以說是狂熱,尤其是那些中流的高校和學科,不惜拿出上百萬的薪水引進國家級人才,哪怕是即將要退休的「老帽子」。不過,這樣的狂熱,未來可能會降降溫了。高校為什麼這樣熱衷於人才帽子呢?
  • ...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8〕6號)精神,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重在同行認可和社會效益,注重學術影響力、決策諮詢效果等,避免片面將論文、專利、項目、經費數量與評價直接掛鈎,促使其推出更多時代精品。(三)創新多元人才評價方式。改革行政主導的人才評價模式,加快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建設,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在省級重大人才計劃、項目中探索引入多元化評價機制。
  • 不再「數論文」「比獎項」!北航這樣對人才分類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才評價中「數論文」「比獎項」「擺帽子」等不良現象較為突出。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擺在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 省委人才辦負責人就海南自由貿易港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2020...
    9月27日,省委人才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兩項人才政策出臺的背景以及人才較為關注的問題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的採訪。聚焦自貿港建設需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問:請您介紹一下《分類標準(2020)》《認定辦法》制定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 兩辦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 21.怎樣理解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
    人才評價體系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建議》強調:「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這對於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推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對此,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深入理解和全面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