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每到節假日和父母一起走親訪友,無疑成為了讓孩子們最為頭疼的事情。孩子們不僅要面對一堆七大姑八大姨的問候,還要在大人們面前拿出「十八般武藝」來作為助興節目。
一旦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和人打招呼或不願意表演才藝時,家長們通常會給孩子貼上「不懂事」「不討人喜歡」的標籤
這種「中國式禮貌」似乎已經成為了家長間約定成俗的事情,但在外國友人的眼裡這種「禮貌」卻很難被理解。
中國式禮貌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子?老外的心裡話,讓媽媽羞愧
閨蜜露露帶著五歲的兒子小餅乾乘坐高鐵準備去上海迪士尼遊玩一番。他們鄰座坐著一位金髮碧眼的小夥子,露露就熱心的和小夥子攀談了起來。
聊天的過程中,露露了解到小夥子名叫傑瑞,是上海某教育機構的外教。露露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機會,讓孩子和外教可以互動學習一下。
於是露露就要求小餅乾表演一些平時學到的英文歌曲和英文單詞。
但是小餅乾聽了可不願意了,本來滿腦子想的都是迪士尼的卡通人物,不明白媽媽為什麼忽然對他考起了試。
露露馬上面露不悅的說:「你這樣很沒禮貌,叔叔等著你表演呢。媽媽要生氣了!」
小餅乾看著媽媽柳眉倒豎的樣子,「哇」的一聲委屈地哭了起來。
這時身旁的傑瑞嚴肅的對露露說:「太太,我並沒有覺得孩子不禮貌,這種禮貌在我看來並不必要,不應該讓孩子為此感到難過。」
安撫完孩子後,傑瑞與露露關於這個問題聊了許久,傑瑞的心裡話,總算是敲醒了露露,她為剛才強迫孩子的事感到羞愧。
其實許多中國家長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中國式禮貌」都讓外國友人覺得十分詫異和不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行為不僅算不上真正的禮貌,並且還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危害。
「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危害
1:消減孩子的積極情緒
有一項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社會調查顯示,當父母強迫孩子對陌生人進行問候時,有超過53%的孩子對這件事表示非常反感。
並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外向開朗,天生敏感內向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出膽怯的情緒,甚至都不敢和對方直視。
如果這時家長還是要求孩子對陌生人進行問候,孩子只會感到更加緊張焦慮。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是以自己的積極情緒為代價,完成了父母眼中的「中國式禮貌」。
2:孩子成為父母滿足虛榮心的工具
例子中的露露之所以生氣,大部分原因還是孩子沒有響應她的要求,讓她在外國友人面前丟了面子。
「面子」在許多家長的社交規則當中佔有極大的分量,許多家長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自我意志,強迫孩子完成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只為滿足自己在人前的虛榮心。
這些所謂的「中國式禮貌」也不過是家長們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一個託詞罷了。
哪些行為能真正地體現孩子的教養?
1)具有規則意識
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細節中,規則意識是孩子教養的典型體現,比如:
在幼兒園中,玩遊樂設施自覺地排隊;在家中玩了玩具,自覺地收拾好;在馬路上不亂跑亂跳,遵守交通規則等等,這些都是規則感的體現。規則感本身就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標誌,孩子自身規則意識的強弱也是一個家庭的教養體現。
2:具有邊界感
在現代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中,「邊界感」這個詞總是反覆被人們提及。不觸碰他人的內心邊界,是尊重他人最基本的前提,比如:
跟隨父母去別人家做客時,孩子未經允許不去翻動主人的東西;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不以對方的缺陷作為攻擊,這些都是邊界感的體現。3:具有同理心
古代教育家孟子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充分說明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與他人更融洽的相處。
換言之,同理心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之一,比如: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尊重長輩,愛護晚輩;當身邊有人傷心時,能夠及時安慰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具有同理心的表現。孩子的教養是一個家庭文化的傳承。家長在對孩子的教導中需要摒棄「中國式禮貌」,把教養落實到生活的一粥一飯,一點一滴中。
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為孩子培養良好的教養習慣。
寶媽們,關於中國式禮貌你讀懂了多少?你有犯這種錯誤嗎?分享你的觀點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