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我們首先要糾正一下:無痛分娩,是大眾的叫法。從專業角度,應當叫做「分娩鎮痛」。之所以叫「鎮痛」,是因為這項技術很難達到真正的「無痛」。通過一些醫療幹預,降低孕婦分娩疼痛、降低因疼痛帶來的分娩風險,是這項技術的主要作用。也就是說,可能仍然疼,但可以忍住,也不至於因為疼痛而帶來額外的分娩風險。
首先,我們明確一個問題: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疼痛按照從輕到重分為0-10級,自然分娩的疼痛指數高達9.7-9.8。這可能是大部分女人一生中遇到的最劇烈的疼痛,沒有之一!據中華醫學會統計:約50%的初產婦感覺明顯疼痛,44%的初產婦認為疼痛難忍,甚至「痛不欲生」,僅有6%產婦覺得輕微疼痛。
雖然輕中度的宮縮疼痛,可以促進宮頸口的擴張,加速產程的進展。但是強烈的宮縮痛,不僅是大部分女人一生中遇到的最劇烈的疼痛,還會對準媽媽和寶寶的安全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危險哦。
這麼一說,分娩之痛,忍無可忍,確實也沒必要忍。
20世紀初,腰麻和低位硬膜外麻醉開始用於分娩,椎管內分娩鎮痛已成為目前國內外公認的鎮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廣泛、鎮痛有效率達95%以上,最接近理想的鎮痛方法。國家衛健委在2018年下發了2018-1009號文件:要求全國範圍內開展分娩鎮痛的試點工作,要求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積極開展椎管內分娩鎮痛,到2020年底椎管內分娩鎮痛≥40%以上。椎管內分娩鎮痛將成為無數孕媽媽的福音。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分娩過程是怎樣的?
為了更好的了解分娩鎮痛,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分娩的全過程及鎮痛後的體驗,如果你是第一次生小孩,那麼你的分娩過程的具體時間大致是這樣:
【第一產程】即宮口擴張期: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全。此過程最難熬,初產婦宮頸較緊,擴張較慢,約需12小時。宮縮像浪潮一樣湧來,伴隨陣陣疼痛向下腹部、腰部擴散。再後來風大浪急,此起彼伏,痛感越來越強,時間越來越長。準媽媽的世界裡烏雲密布、暴風驟雨、痛苦無助。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啟我們常聽到的「無痛分娩」之旅,漸漸海面又恢復了風平浪靜,陽光沙灘。不知不覺微風拂來,海面上輕輕地蕩起一層層漣漪,預示著馬上要生啦,即將進入第二產程了。
【第二產程】即胎兒娩出期:從宮口全開到胎兒出生。初產婦約需1~2小時。這個時候疼痛來自陰道和會陰部肌肉,出現強烈的,不自主地「排便感」。萬米馬拉松賽跑到了百米衝刺的關鍵時刻,此時的宮縮像開足馬力的引擎,陰道和會陰部出現強烈的墜漲和排便感,做了鎮痛措施的準媽媽,幾乎感覺不到疼痛.只要準媽媽「聽從指揮,統一行動」積極配合助產士用力,很快可以聽到寶寶最美妙的啼哭聲了。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後到胎盤娩出。初產婦需10分鐘到1.5小時。胎兒娩出後,仍有基本無痛的宮縮會促使胎盤娩出。如外陰有側切口,有了無痛的「護航」,助產士做局部的縫合基本不痛哦,根據準媽媽們的個性化需要,無痛還可以在病房繼續「護航」鎮痛。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分娩鎮痛是種什麼體驗?
對於經歷漫長產痛折磨得身心疲憊的孕媽媽來說,分娩鎮痛似黎明的曙光,堅定了繼續順產的信心和希望,體驗過的產婦甚至直白的形容仿佛從「地獄」升到了「天堂」,直呼麻醉醫生是真正的天使!
準媽媽需要做哪些準備?
可能有的準媽媽會說沒什麼好準備的,直接來一場瀟灑的說生就生的人生之旅唄。貌似有點道理,實則大錯特錯。
醫院如何選擇?
分娩醫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準媽媽理想中的定點醫院是:離家三公裡以內,交通便利;醫院環境整潔溫馨,不排隊;醫生醫術高超,價格合理。總之,想像的各種如沐浴春風般的就診體驗……現實中情況是:路上交通擁堵、醫院內人頭攢動,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等等。
並不是所有開展分娩鎮痛的醫院都能讓您舒適分娩,而是一定要選擇提供365天×24小時不間斷的鎮痛模式的醫院。
有些開展分娩鎮痛的醫院可能僅僅在正常工作日上班時間為您解決燃眉之痛。而據報導由於女性激素的分泌,大多數的準媽媽會在傍晚到夜間臨產,飽受劇烈的疼痛和熬夜雙重煎熬,更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因此需要更多的安慰支持和鎮痛服務。由於夜間醫護人員的配置相對不足,值班麻醉醫生只有手術室內無急診手術才有空隙提供分娩鎮痛服務。對於夜間生產的準媽媽們,能打上鎮痛簡直有點撞大運的感覺。
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鎮痛模式的醫院,是由一名專業的麻醉醫師全天24小時駐守產房,只為提供及時有效安全的鎮痛服務。椎管內分娩鎮痛不是簡單的麻醉醫生打一針就完事了。
因為分娩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動態變化過程,隨時可能出現危及母兒安全的緊急事件。如分娩過程中出現臍帶脫垂等緊急情況,需要分秒必爭立即行剖宮產術以挽救母嬰生命,實施了分娩鎮痛的準媽媽由於預先留置了一條「生命」通道—硬膜外導管,麻醉醫生可直接從導管加藥實現快速麻醉,為手術準備節省了時間,既提供了舒適的麻醉和鎮痛又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因此在分娩鎮痛的帶動下,現代化產房形成了以母嬰安全為中心、產科麻醉進駐產房、新生兒科協同參與的多學科醫療團隊醫療模式。
很多準媽媽在產前會十分焦慮,並不清楚自己該準備什麼。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分娩鎮痛前的個人準備:
1.身體準備:
懷孕到分娩是一場身體素質大比拼。對於懷孕前合併有心腦肝腎臟病等器質性疾病,熬到分娩更是生存極限大考驗。因此對於高齡且合併基礎疾病的女性,懷孕前一定要諮詢專科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將基礎疾病控制在適宜妊娠的水平。懷孕後定期產檢,合理飲食,不可暴飲暴食,孕期糖尿病會引起胎兒過大,增加順產的難度。另外要適當參加運動,孕期運動可以使媽媽提高免疫力,肌肉也更有力量,有利於縮短分娩過程。在孕中晚期還可以參加「孕婦學校」專門為孕媽媽準備的孕婦操,提高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身體柔韌性,為分娩做好身體力量儲備。
2. 情緒準備:
大多數準媽媽臨產後常常處於焦慮、不安和恐懼狀態,會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引起子宮收縮乏力、產程進展緩慢或停滯,嚴重的甚至導致胎兒缺血缺氧,出現胎兒窘迫。臨產後應該正確的認識宮縮痛,早期可收聽輕鬆熟悉的音樂緩解焦慮,還可以通過想像孩子出生時健康踢著小腳丫模樣來轉移注意力減輕產痛的恐懼。因此分娩前做好心理準備,調試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平靜、愉快、輕鬆的心態非常重要。
3.分娩知識的了解:
孕晚期可以和產科醫生商討制定一個詳細的分娩計劃,包括:待產包的準備、入院的徵兆、合適的分娩陪伴、如何緩解宮縮痛、何時開始分娩鎮痛、分娩中如何配合用力生產等。首先要學會如何呼吸。正確的呼吸方法可以讓子宮得到足夠氧氣,使宮縮更加有力,有利於加速分娩。其次要正確認識宮縮。而臨產後的宮縮主要症狀有:下腹部陣發性的疼痛或下墜感、腰部酸痛,經休息或排便後,疼痛沒有緩解或減輕。臨產後規律宮縮,只要準媽媽有鎮痛的意願,不用在乎宮口開的大小,就可以按照分娩鎮痛的操作流程進行分娩鎮痛。分娩鎮痛的好處是可以大大減輕疼痛引起焦慮緊張,所用的鎮痛藥物幾乎不影響宮縮和產力,讓準媽媽舒適幸福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一些數據表明,相當一部分準媽媽拒絕分娩鎮痛的原因是,在腰上打分娩鎮痛可能導致產後腰痛。那麼,兩者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分析原因如下:
1、生理性韌帶鬆弛:妊娠後孕婦體內激素水平發生很大變化,除了雌孕激素外,血清鬆弛素也明顯的增高,使得骨盆韌帶鬆弛,方便胎兒順利娩出。此外,增大的子宮壓迫盆底神經、血管及肌肉等,也可引起腰骶部疼痛。
2、生理彎曲改變:妊娠時孕婦腹部膨隆,使身體重心向前下傾斜,為了維持身體平衡,出現腰背部肌肉緊張;生產後特別是剖宮產後嚴格的去枕平臥,改變了脊柱的生理彎曲,加重了腰背部肌肉的緊張;產後過早地穿高跟鞋,使身體重心前移,除了引起足部疼痛外,也可反射性地引起腰痛,另外不恰當地餵養姿勢,使腰背部肌肉總是處於不放鬆的狀態,形成慢性勞損也會出現腰痛。
3、子宮後位及脫垂:產婦臥床休息時,維持子宮前傾前屈位的韌帶鬆弛,子宮未能很快完全復位,可導致子宮後位,刺激腰骶部出現腰部酸痛;產後不注意休息,過於勞累、負重、久站久坐以及束腰過緊等,導致子宮脫垂也會出現腰痛。
4、生理性缺鈣:懷孕後普通飲食已滿足不了母體及胎兒對鈣的需求,以及分娩後的母乳餵養都會使母親體內鈣大量流失,缺鈣也會引起腰痛。
此外,對於原本就存在有腰痛症狀的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腰肌勞損等,無論是剖宮產還是順產,都可能會使原有的腰痛症狀加重。
最後一個問題:產後的腰痛如何預防治療?
首先,重在預防,注意妊娠期補鈣,不要久站久坐、久躺不動,少穿高跟鞋,要勞逸結合,平躺時特別是分娩後可在頸後及腰下墊薄枕,保持正常的脊柱彎曲。其次,如果出現了腰背疼痛,最好是先到疼痛康復科醫生那裡去檢查一下,排除了其他疾病後,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治療:
1、漸進性腰背肌鍛鍊;
2、理療;
3、藥物治療;
4、局部注射阻滯治療或小針刀治療等。
上述方法對於絕大多數患者效果滿意。
作者:王柏陽
寶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手術科
本文由麻醉MedicalGroup編輯整理,內容來源:廣播寶雞FM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