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隱翅蟲襲擊過的後頸
【閱讀提示】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各種擾人的昆蟲頻繁出沒。幾天前,家住西區某小區、60多歲的李師傅(化名)就被一隻隱翅蟲「突襲」。幸運的是,隱翅蟲叮在皮膚上時,李師傅沒有用手摁壓。可是其經過的地方,還是留下幾道紅色的傷痕,並起了皰。
病例 1
隱翅蟲突襲後頸
皮膚又疼又癢長出水皰
「不好,什麼東西在咬我!」幾天前的晚上,正在家中吃晚飯的李師傅,突然感到後脖頸一陣灼熱的疼痛,便下意識地去撓。所幸的是,被他手一撓,有隻比螞蟻大的黑蟲掉落在地上,飛快地向前爬。李師傅立刻伸出一隻腳,把黑蟲踩死了。
本來,李師傅以為就被黑蟲叮了一下,應該沒多大的事,開始還沒在意。可沒過幾分鐘,他就感到脖頸後面一大片火辣辣的,又疼又癢。他趕緊讓家人查看,「他們說,不得了,後面被撓得不成樣,有幾道紅色的抓痕。」
李師傅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前往市友好醫院檢查。「是隱翅蟲皮炎!」該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白姍姍告訴記者,病人後脖頸上局部出現條狀,周圍還密集著丘疹、水皰,是典型的隱翅蟲皮炎症狀,是皮膚接觸隱翅蟲體內的毒液所致毒性皮炎。
聽了李師傅所述的病史,白姍姍表示,幸虧他沒有在身上把隱翅蟲摁壓死,否則隱翅蟲裡的體液將全部留在皮膚上,「蟲體有多大,受傷的面積就有多大。」
病例 2
被隱翅蟲咬中
女子臉部如刀割般破相
隱翅蟲是一種黑色蟻形小蟲,晝伏夜出,又被稱為「影子蟲」,因翅膀不可見而得名。據介紹,夏季是隱翅蟲高度活躍的季節。這時隱翅蟲繁殖較快,許多人都會「中招」。
最近這段時間,隱翅蟲皮炎患者比較密集,大多數人喜歡晚間去街心公園散步,還有在家勞作的農村老人。家住西區的王小姐(化名)喜歡夜跑,經過一段樹木茂密的綠島時,感覺臉上被什麼小蟲叮了一下,就用手使勁地抹了一把。
王小姐回家後,照鏡子一看,發現臉上被咬的部位有些紅腫,趕緊洗了澡,塗了一些蘆薈膠就睡了。誰知第二天早上,紅腫的部位不僅沒消腫,還出現了許多水皰,「就像被刀割似的,破了相。」
對此,白姍姍表示,隱翅蟲並不會蜇人,但其體內含有強酸性的毒汁,蟲體爬行的地方都會傷及皮膚,出現隱翅性皮炎,而當蟲體被拍擊的時候,毒液沾染皮膚,就會引起急性皮膚損害,皮炎的症狀更加嚴重。
病例 3
一星期會消失
不會致人死亡,可提前預防
也正因為隱翅蟲的傷害性,網上曾有其毒液致人死亡的傳聞。對此,白姍姍表示,不管是被隱翅蟲叮咬,還是將隱翅蟲拍死在身上,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炎症,但一般情況都不會致人死亡,「最多出現條狀或者斑狀的紅腫,一周左右這種症狀就會消失,不會留下後遺症。」
如果市民不小心接觸到隱翅蟲的體液,如果不能及時到醫院治療,可以先用肥皂水、蘇打水等鹼性物質中和,用清水衝洗乾淨後塗抹爐甘石洗劑。特別嚴重的,應儘快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皮膚感染。
如何預防隱翅蟲皮炎?白姍姍建議:一、保持室內乾燥,防止孳生。二、家中不要使用過強的燈光。三、給門窗安裝細密的紗窗,防止隱翅蟲飛進家中。四、睡覺前檢查床上是否有隱翅蟲,以免無意壓死它而接觸到毒素。五、採取各種驅蚊蟲措施,如噴殺蟲劑或在身上塗驅蚊劑等。
通訊員 蔣敏 記者 張慶萍
【新聞延伸】
夏季還要預防這些毒蟲
進入夏季,除了隱翅蟲、常見的蚊子,以下一些毒蟲,也會出其不意地傷人,所以無論在家,還是外出,市民都要提前預防。
螞蟥。市民在水邊宿營、遊玩,若發現螞蟥吸附於皮膚上,切不可強拉,以免螞蟥吸盤斷入皮內引起感染。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擊,待其吸盤和顎片自動鬆開。
蜈蚣。晚上8時到凌晨4時之間,是蜈蚣出沒較為頻繁的時間。被咬傷後應以肥皂水、石灰水、小蘇打水等鹼性液體衝洗傷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切勿使用碘酒或消毒水,衝洗包紮後立即送醫救治。
蜱蟲。因蜱蟲前端長有倒刺,發現蜱蟲叮在身上時,千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塗抹蜱蟲,然後用鑷子將其取出。需警惕的是,蜱蟲有一定概率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嚴重時可致命。這種病有1周-2周的潛伏期,因此被蜱蟲咬傷後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高燒等症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