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信息相對發達,對孩子的教育及陪伴媽媽們以不敢完全用自己的經驗和方法來撫養,生怕耽誤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對於孩子應該幾歲入園,各有各的說詞,到底是早入園好,還是晚入園好,媽媽們很焦慮。
怎樣才是對寶寶最有利的呢?
早教班很必須上嗎?
記得在《養育男孩》這本書上講述男孩入園的問題,書上提倡孩子應該晚一年入園,尤其是對於男孩,男孩各方面發睡覺。奶奶推著孫女走著和路人打招呼,「唉!這要上學了,在家裡睡的喊不醒,硬是抱到車上也沒有喊醒。我看到一個年齡特別小的女孩,頭歪倒向一側,睡得正香。
我問奶奶:「你們這是去幹嘛?」
奶奶:「她媽媽給孩子報的早教課,8000多一年,一個星期三節課。這可花錢了。你看孩子睡著喊不醒,也捨不得耽誤一節課,就這樣推著,到地方就醒來。」
這讓我想起了鄰居家的情況:「我家孫女在8個多月就開始上早教課,他們還提倡讓孩子住在早教班,第一天還好哭的不怎麼厲害,可是第二天孩子像受到了驚嚇,只要看到那個地方,就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錢也交了,怎麼也送不去了,真是愁人。」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早教班,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開發智力,不輸在起跑線上。那讓孩子早早的參加教育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對於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不單單要看孩子的年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哪些雙雙上班族的父母,在沒有第三人陪伴孩子的前提下只能早早的入園,但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情緒梳理及家庭陪伴。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段很重要的時光。孩子早早的入園會有被拋棄的感覺,父母只有在家裡設立必要的親親子時光,來彌補孩子在照顧和情感交流上的缺失,讓孩子確定不是被拋棄,而是到了接受教育的階段,爸爸媽媽依然愛你。當孩子讀懂了父母的行為,確定了父母的愛,孩子陌生的環境中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融入幼兒園的大家庭。
記得我以前在幼兒園上班,小託班有個小女孩,1歲八個月送到幼兒園,孩子表現的特別的禮貌,特別懂事,她自己的東西格外的看重,媽媽帶來的水杯和奶瓶,她每次睡覺的時候摟著水杯,咬著奶嘴才能入睡,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多多少少會有影響,這種影響的減弱或是消除關鍵取決於孩子在家庭中的陪伴和父母的養育方式。
不建議孩子過早入園
對於幼兒園入園,我很贊同養育男孩的建議,孩子三歲入園,在我看來不分男孩女孩,孩子在三歲之前建立了固定的安全期,孩子離開父母不會特別的焦慮,會很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很好的和小朋友交流。
對於孩子上早教班,我本身不是特別的認可,儘管現在早教火的很。孩子的早期教育並不一定要在早教班才能完成。固定的養育人,固定的成長環境,對三歲以前的孩子是最主要的,只有建立起了比較牢固的安全期,孩子在以後的童年,少年,成年都將會受益。早教在很大意義上是父母扭曲了早教的認知,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共同的閱讀,共同的感知和觸摸所看到,所感覺到的一切,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早教的一種。
記得在《當孩子遇見書》中作者中川李枝子講到了膝蓋上的幸福,這就是對於0-3歲左右的孩子說的早教方式,孩子坐在父母的膝蓋上,一起攤開大書,陪伴著孩子講故事,孩子指著書上的內容,咿咿呀呀的說著,一頁又一頁,儘管父母聽不懂孩子在說什麼,但在孩子成長的印象中那就叫幸福。一段專屬於孩子的膝蓋上的幸福。
媽媽最好把孩子帶到6歲
很多媽媽在生育孩子以後迫於經濟的壓力,孩子一出生就奶粉餵養,出了月子孩子給了奶奶。我們著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孩子是媽媽生,奶奶養。」無論是奶奶養還是媽媽養,孩子固定的養育很重要。切記的是為孩子來回換養育人。因為孩子的敏感期和安全期剛好在0-3歲建立。只有固定的養育人才能完全的滿足孩子對敏感期和安全期情感需求的。如果孩子真的有媽媽帶著,建議再難頁要帶到6歲,6歲以前的養育對孩子至關重要,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無論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還是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他們都重點的講述了孩子在0-6歲的關鍵形成期,孩子一生的幸福和6歲以前的養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玫瑾教授在接受訪談時,談到了孩子6歲之前的關鍵養育期。如果說父母養要在孩子心目有很重要的地位,那麼必須確定6歲以前的養育關係。一般6歲之前由父母養育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永遠站著重要的位置。
孩子的養育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和精力,在成為父母之後,會更加的焦慮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其實父母只要保持好和孩子同樣的步調,同樣的生活和學習頻率,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上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