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兒媽愛科普
又是一年開學季。
一場場生離死別的哭鬧戲,正在各地幼兒園上演。
孩子們或抱腿痛哭,或默默含淚,就是不願撒手讓你走。
看著哭到吐的孩子,心疼吧?很多家長會抱著孩子一起哭。
場面一度失控,幼兒園老師無奈,只好鎖上門。
於是,圍牆外、天橋上、車頂上,到處都站滿不忍撒手的家長。還有娃爹,愣是爬到了樹杈上,只為親眼看看孩子入班的情況。
天橋頂上,站滿駐足不肯離去的家長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作為一個中班孩子的家長,我負責任地表示:你越不肯走,孩子越難恢復情緒。
孩子因與親人分離,而焦慮、不安是很正常的。猶記得以前我每天早上上班,小捲兒送到門口,淚眼巴巴的可憐樣。何況是入園,孩子不僅要去幼兒園這個全新的環境,還要跟家人分開長達9小時!
這種因分離而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就是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1960)認為,面對分離焦慮,孩子的內心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嚎陶大哭,又踢又鬧(分離焦慮爆發);
第二階段:失望——斷斷續續,仍在哭,但大吵大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對悲傷的哀悼);
第三階段:超脫釋然——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媽媽又會表現出悲傷(孩兒見到娘,有事沒事哭一場)。
順利渡過這三個階段,孩子才會釋然。反之,你一直不捨得離開,那焦慮源就一直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安慰,反倒會變相撩撥孩子的焦慮情緒。
哭累了,吃點東西再說~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正式告別後,果斷離開,不要拖泥帶水!
有的家長會選擇悄悄溜走。
孩子回過神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內心會很沒安全感。所以,告別的儀式一定要有,它能給孩子掌控感。
我們家固定的儀式是(每天上班走都要上演):
一個大大的愛的抱抱——給小捲兒充滿 100 格「愛的能量」,能用到媽媽下班(來接你);
一個揮手——告別,拜拜;
一個飛吻——會想你哦。
做完這一切,堅決扭頭離開。
扭頭離開的那一刻,心中請默念:
老師比我更專業!
娃適應性很強!
分離焦慮並不是壞事!
哭完就好了,日子總要繼續~
我專門查了文獻,孩子分離中表現出的哭鬧、尖叫、執拗等極端行為,只是為了避免與父母分離。這是進化的結果,一代代通過自然選擇得到加強,並提高了孩子的生存機會。(Fraley,2010)
送小捲兒入園,我看到過這樣一家子:
媽媽開車把孩子和姥姥送到幼兒園門口,還要去上班,於是就反覆叮囑:
「有小朋友欺負你,要告訴老師;」
「吃不飽,要主動問老師要;」
「想上廁所,也要告訴老師。書包裡有備用衣服,尿溼了要記得換上……」
孩子本來啥事沒有,聽了媽媽的話反倒莫名緊張,拽著車門就地哭鬧不撒手。
孩子是個很糟糕的情緒管理者,但卻是情緒察覺的高手。你的焦慮,只會傳染給孩子,讓他更加擔憂焦慮。
而且,可以預見,媽媽走後,姥姥再次離開,孩子又要經歷一次分離的痛哭。
所以,除非行李太多,否則儘量避免多人送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心愛的東西,方便的話,可以讓他帶一個到幼兒園。比如,《小豬佩奇》中,喬治睡覺都不離手的恐龍先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安撫物雖然不會說話,但卻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更獨立。
這個安撫物不一定是實物,也可以是媽媽跟孩子之間的一個秘密約定。
比如,繪本《魔法親親》中,媽媽在小浣熊的手心印了一個吻。在幼兒園感到孤獨的時候,小浣熊就把掌心輕按在臉頰,這樣他隨時都能感受到媽媽的吻,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
這種愛的連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管孩子將來到哪裡,媽媽的愛永遠都會和他在一起。
孩子哭鬧,大人必然焦慮。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分離焦慮是正常的,它說明孩子正在應對未來的威脅做準備。適度焦慮,反而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潛能。
而且,只要我們能以積極的方式回應,3 歲以上孩子,基本都能自我消化、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所以,請相信孩子!
最後,分享一段小捲兒入園當天我寫下的日記:
寶貝,從今天開始,你將擁有一個爸爸媽媽無法抵達的小社會。你會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小秘密,有一些你不說媽媽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的小情緒。
但這種分離的另一面,就是成長!
恭喜你邁進人生命的一個新階段。媽媽會放鬆心情,陪你跨過去,相信不久之後,我就會看到一個更強大的你!
事實如我所願。開學的第二周,小捲兒基本就適應了。
參考資料
Wenner, M. (2009). The serious need for play.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1), 22-29.
Bowlby, J. (1960). Separation anx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1, 89-113.
Bowlby, J. (1960). Rief and Mourning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5(1), 9-52.
葉立群 ,鄭慧英,《幼兒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END·
◆ ◆ ◆ ◆ ◆
捲兒媽愛科普
育兒輕科普,真誠,走心
作者|捲兒媽
4歲女孩小捲兒的媽媽
教育領域從業者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課》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時尚育兒》等
分享育兒乾貨,交流育兒經驗
關注捲兒媽愛科普(ID:juanr-ma)
育兒路上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