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小孩打架不記仇。
如果孩子受欺負,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為孩子「出氣」,難道就是為了孩子好嗎?
前兩天就看到了一則新聞,真是又氣又好笑!
上海兩名小學生發生矛盾,雙方爸爸(張爸爸,陳爸爸)知道後在家長群裡放狠話「約架」。
張爸爸:「狠三狠四儂不買帳,那明天校門口見!」
陳爸爸:「不是看不起你,你不來的話考慮後果!」
在家長群開「罵戰」不過癮,二人相約到學校門口打架。
陳爸爸用U型鎖敲破張爸爸的頭,張爸爸頭破血流。
之後,一個進了醫院,一個進了班房。
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竟讓兩個爸爸大打出手?
首先,張爸爸指責陳爸爸的兒子,打了自己的兒子。
陳爸爸承認,確實打了,但這是因為對方先動手,孩子才出手反擊的。
隨後,兩個爸爸又因「前幾天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陳爸爸憤然發出約戰。
張爸爸也不甘示弱,甚至把工作都辭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時兩個爸爸在學校門口打得頭破血流,兩個孩子在學校門口好得手拉手,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無獨有偶。
前段時間,一個爸爸因為女兒玩具被搶而怒扇男孩的的事上了熱搜。
事發當天,爸爸帶著女兒在遊樂場玩耍。
女兒剛玩了一會,手中的積木就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
按常理來說,這本身一件小事,在孩子身上經常會發生。
但這位爸爸坐不住了,立即跳進海洋球池內,上去就給了男孩一耳光。
但是他仍然不解氣,繼續有力推倒男孩,整個過程無比暴力,自己的女兒都看傻了。
事後,這位爸爸因為毆打孩子,被警方依法拘留。
看到這,很多父母忍不住有些憤憤不平。
顯然,這位家長的做法並不可取。
然而當孩子受到欺負後,總是抱一種「小孩子打架很正常」的態度又會怎樣?
熱播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曾有一段非常扎心的鏡頭。
兒子被欺負後問爸爸:「有人經常罵我,該怎麼辦?」
爸爸的態度與上述案例恰恰相反,他對兒子說到:「有人罵你,你就裝作沒聽見。」
我們發現:孩子身體上雖然沒受到傷害,但「經常被同學罵」性質發生了變化。
如果這時候家長仍然不積極重視,也許會因自己的忽視,讓事態朝著更惡劣的方向發展,容易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甚至會留下陰影。
首先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沒有「吃虧」的概念,所謂「吃虧不吃虧」是一些家長的想法。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相仿,在玩耍的過程中起了爭執,這無需家長過多幹涉。
因為這是孩子在實踐中學習解決矛盾的好機會,是一次自我成長的過程。
其次,評估矛盾的性質,再決定是否介入。
當孩子間起衝突,最好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孩子間只是玩鬧間的小衝突,儘量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獨立面對事情的能力。
但是如果兩個孩子年齡相差大,甚至已經上升到校園霸凌恃強欺弱的程度,父母一定要出面制止,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
然後,弄清事情的原委,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問題,這個時候就要給自己的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理性處理問題。
如果還是解決不了,最好是找到對方家長共同解決問題。
最後,你的孩子在學校遇到過相同的問題嗎?你是如何做的?你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