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
師者,
教育的燃燈者,
站上三尺講臺那一刻起,
即承擔起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
越秀區作為教育強區,不少優秀教師更是「代代相傳」。適逢教師節,「微社區e家通」為大家找到投身教育事業的「杏壇之家」,他們當中有兩代、三代人同為教育工作者,家族中從事教育行業者更是不勝枚舉。他們也許家境不算富裕,但卻精神富有,以新時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教育事業工作崗位上閃耀著人文之光。
廣州市真光學校:
吳偉嬋老師
已經有19年教齡的吳偉嬋是真光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她目前任教四(1)和四(2)兩個班級。
「我的爸爸是一名中學體育老師,可以說他深深影響了我的職業選擇。」吳偉嬋表示,有著將近40年教齡的父親在教學上一絲不苟,特別關愛學生,認真對待每一項事務。正因為從小看著父親和學生打交道,聽著父親講述師生之間發生的趣事,她也萌生了做一名老師的想法。「所以我報考了師範院校,畢業後就成為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剛剛入職的時候,吳偉嬋確實遇到了難題和困惑。諸如怎樣才能把課上好,怎樣管理班級,怎樣和學生家長打交道......幸運的是,學校的領導和同事都給了她很大的幫助,吳偉嬋也虛心請教、不斷學習。「我向同事領導們請教,學習前輩的經驗,通過多渠道搜集學習優秀課例,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除了同事的幫助,父親也給了她莫大的鼓勵。「有時候我會遇到工作上的難題,父親就會幫忙客觀地分析,讓我能冷靜下來尋找解決的方案。」父親較強的共情心和冷靜客觀的性格,不僅幫助吳偉嬋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還能化解她在生活中碰到的苦悶和不愉快。
受訪者供圖
一直秉持著關愛孩子理念的吳偉嬋,在實際工作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她會挨個與學生交流談心,她會到每一個家庭中家訪,時刻密切留意學生動態,這種用心付出也收穫了孩子的真情與回報。幾年前,她因身體原因需要做一個手術,得知此事後學生們都忍不住掉下眼淚,並寫上小紙條:「老師,快點回來哦。」這些小小的細節令吳偉嬋感動不已,也更加堅定了她用心做好一名教師的信念。年輕美麗!
「
「在我看來,做一名好老師應該具備童心、愛心、耐心和細心,用心對待每一位孩子,和他們一起成長。」吳偉嬋如是說。
適逢教師節,真光學校於今日上午還給辛勤付出的園丁們送上祝福。「每當我輕輕走過您窗前,明亮的燈光照耀我心房......」一曲動聽的《每當走過老師窗前》在校園迴蕩。
真光學校的團員、隊員、入團積極分子代表走進辦公室、教室,對老師真誠地道一句:「祝老師教師節快樂!」還有的學生送上親手製作的卡片或手工作品,向老師表達最誠摯的祝福。
舊部前小學:
李葆瑩老師
李葆瑩是舊部前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目前任教四年級。她有著19年的教學經驗,也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據悉,李葆瑩的爸爸是一名少年宮的老師,從教40年;她的媽媽也曾經有過8年的中學教學經歷。
「因為我的父親是少年宮的老師,所以小時候我經常在少年宮裡『混』。」童年時期的特殊經歷讓李葆瑩熟悉學校的氛圍,她也樂於和孩子們打交道。畢業後,李葆瑩來到舊部前小學工作,一直至今。
受訪者供圖
生活在這樣的「杏壇之家」裡,她表示父親對自己最大的影響就是做事一定要認真踏實、腳踏實地。「教師不是一份普通的職業,一定要對得起良心。既然選擇了教師這條路,就一定要真心愛孩子,關注他們的成長。」因而在工作中,李葆瑩認真對待每一堂課、認真批改每一份作業、用心對待每一個孩子。如果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她也會向父親請教。「爸爸很有經驗,我所遇到的困惑他在年輕時也經歷過,所以知道癥結所在,可以給我想點子。」
工作這麼多年,她回憶起自己的從教生涯,也想起了很多趣事。「我的第一屆學生,都是喊我『媽』。」李葆瑩哭笑不得地說道。小e了解到,當時班上有位學生不小心對李葆瑩錯喊了一聲「媽」。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愣了一下,此後這個稱呼便在班級中傳開了。「當時我也才剛畢業不久,20出頭,多了這麼一群『大孩子』,現在想想也是挺好玩的。」因為善於和小孩溝通交流,李葆瑩與孩子們的關係都不錯,很多畢了業的學生也會回校找她相聚。
受訪者供圖
善於思考的李葆瑩還致力於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學習優秀教學經驗、觀摩優秀課例,以期獲得更大的進步。「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也有意識地豐富視野,開拓眼界,希望給孩子們樹立榜樣的作用。」說到這裡,李葆瑩還給小e介紹她與舊部前的緣分:「我的丈夫何子和是舊部前小學的一名數學老師,孩子也在舊部前小學就讀。我們一家都是真正的『舊部人』。」
受訪者供圖
教誨如春風,師恩深似海,
讓我們對辛勤付出的老師們,
道一聲:教師節快樂!
【類別 原創】
【圖文記者 黃麗霞】(除署名外)
【編輯 崢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