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券時報|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17日 05:58 | 作者:莫兆奇
摩根天下
「本土偏好」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很多投資者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但由於海外潛在的匯率風險以及較為昂貴的交易成本,投資者還是傾向於將大部分資產集中在最熟悉的本地市場。
有調查顯示,北美投資者的資產中約有75%為北美證券,而歐洲投資者的組合則有六成為歐洲證券,亞洲投資者的本土偏好情結似乎更加嚴重,亞洲證券在投資組合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5%。
政府限制資本流動、交易成本、流動性考量、匯率波動、政治風險、信息不足、稅率偏高、語言和文化障礙等,都是投資者不願涉足海外市場的因素,但也有其它因素會對本土偏好產生影響。
一項由歐洲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投資者的本土偏好程度與個人特性有關。研究發現,過往投資經驗越豐富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投資者,本土偏好程度通常越低,資產分散程度則越高。此外,投資行為學的相關理論認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容易相信對自己所熟悉的資產類別擁有資訊優勢,因而本土偏好的程度一般較高。
摩根資產管理認為,投資者應當維持理性態度,儘量克服本土偏好。原因是過度集中於本土市場,既會錯失機會,也有可能面臨較高風險。以MSCI指數過去10年的歷史表現為例,中國股市只在其中兩年名列榜首,其餘年份則以韓國、印度、日本、東協等市場表現更加出色。因此,將所有資產都集中在中國股市的投資者,就會錯失不少獲利機會。
至於風險方面,A股上證指數過去10年的年率化波幅高達30%,也就是說,雖然A股有機會受惠於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但單一的A股投資仍會令投資者面臨相當高的風險。與之相比,美國股票、企業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和美國綜合債券等資產類別的年率化波幅顯著較低,分別為15%、11%、9%和4%。
綜上所述,雖然本土偏好屬於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並非是投資者的最佳策略。投資者應當將視野拓寬到不同地理區域、行業、貨幣及資產類別尋找機會。
對於國內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通過銀行系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產品,在組合中加入美國債券、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企業債券、商品、房地產投資信託等不同資產類別,既能夠分散風險,降低整體組合的波動幅度,同時又能顯著改善組合的風險回報特質。
(作者系摩根資產管理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