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是由原上海市市屬重點中學―― 復興中學高中部移址建成的,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 11 所現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之一。 學校地處虹口區北端,佔地 80 餘畝。校園布局精巧雅致,教育設施完善,有設計和音響效果一流的復興會堂,有復興特色的學生自主實驗室和植物組織培養室,還有天文臺、天象館、室內排球館、室內溫水遊泳池、 400 米 標準塑膠跑道、標準足球場和網球場 ……
復興前身是「麥瑟尼克」學校,始建於 1886 年; 1946 年抗戰勝利後, 學校重建,定名為「上海市復興中學」。 校名「復興」,含「復兮旦兮,興我中華」之意。
學校的校訓為「求真」。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習 採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大力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碩果纍纍、英才輩出。
學校確定了「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努力將學校建成「 上海一流、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現代新型學校」的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校課程體系;學校在德育、科技教育、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後勤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卓有成效。
學校是 「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 , 「 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 」 , 「 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 」 、 「 上海市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 」 、 「 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 」 、 「 上海市文明單位 」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往活動,已先後與美國、韓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的中學結成友好學校。
復興高級中學前身是 " 麥瑟尼克 " 學校,始建於 1886 年 , 不久更名為 " 上海公學 " 。
1913 年,美國駐滬總領事在舊址建造校舍, 1915 年遷入定名為 「 湯姆 ? 漢壁禮男童公學 」 。
抗日戰爭爆發後 , 校舍一度成為英美僑民集中營。 1946 年春 , 學校重建,定名為 「 上海市復興中學 」 ,取 「 復兮旦兮,興我中華 」 之意。
首任校長趙鼎新延聘一批知名教師 和大學 教授來校任教,不久學校就蜚聲遐邇。錦旗。
1947 年秋,中共地下黨在復興建立黨支部。
上海解放後,廣大師生配合軍管會接管學校,迅速複課。
抗美援朝時期,學生踴躍參軍,潘漢年副市長授予學校 「 復興光榮 」 的錦旗。
1954 年起學校被定為市屬重點中學。
1960 年,學校被評為市、全國先進單位,姚晶校長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 年- 1966 年,學校接受市教衛部下達的教學改革試點任務,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學校黨政領導關係劃歸復旦大學,業務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學校提出 「 多學一點,學好一點 」 的口號要求每位學生做到 「 透徹理解,牢固掌握,舉一反三,熟練運用 」 ,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78 年,復興重新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
1978 - 1984 年,學校又進行教材改革試驗。學校良好的辦學傳統得以逐步恢復。
80 年代以來,學校從管理改革入手,先後實施了校長責任制、教師聘任制、教代會民主管理與監督等一系列措施。在行政工作方面,實行制度管理;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實行目標成果管理。學校堅持 「 不拘一格育人才 」 的辦學宗旨,開設了四種課程:綱內必修課、綱外必修課(如計算機、電子琴、科技製作、書法、舞蹈等)、選修課和提高課。
在體育方面, 1982 年國家體委、教育部授予學校 「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 稱號。 1986 年復興高級中學成為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在德育方面,學校進行了 「 德育工作系列化、規範化、制度化 」 的試驗,取得了成功。
1992 年,學校被命名為 「 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 」 。
1994 年被評為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
1998 年 9 月,學校抓住了發展的機遇,成功地將高中部移址江灣,建成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原址則轉製成為上海市復興初級中學。
1999 年 10 月,學校通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督導,隨後, 1999 年 12 月又順利通過了上海教委規劃評審專家組對學校創建示範性實驗興高級中學的規劃評審,其間,學校獲得「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2005年3月,學校被命名為上海市示範性實驗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