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凱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凱叔講故事」已經成為學齡期孩子的標配。
上個月,新東方一年一度的《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就請來凱叔做嘉賓。
因為這一屆的主題是「守初心、育未來」。那麼在家庭教育裡,初心到底是什麼,就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對此,凱叔認為,初心就是真正地「把孩子當成主角」。
這句話一眼看去有些奇怪:現在哪個家庭不是把孩子當成主角?
等看完訪談之後,我想,也許凱叔所謂的「主角」,是希望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換句話說,下面兩種做法,你用的是哪一種:
(1)讓孩子做事,允許他從錯誤中學習,學會承擔後果、為自己負責。
(2)不斷提高自己帶娃的效率,讓一切事物有條不紊地運行。
很多父母知道第(1)種做法的意義,卻都在不知不覺中按照方法(2)度過了每一天。
讓孩子練習洗襪子,你會不會擔心他弄溼地板?
讓孩子自己選衣服,你會不會糾結,大冷天裡,他選了一件薄衫?
曾經我也滿心以為,只要做好了準備工作,就能引導孩子順利地進步。
比如某個周日,我擺好增高凳,在臉盆裡裝上溫水,架進洗手池,一切準備就緒,喊安安過來,細心穿上圍兜,再戴上手套,打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理想中的畫面是這樣的:
但很快,事態就失控了:一開始,她說她需要肥皂,接著,她認為水不夠多,需要開水龍頭,再往後,她不斷爬上爬下,因為她希望洗自己的裙子、褲子和外套。
當她用沾滿了肥皂泡沫的手,到衣櫃裡翻箱倒櫃尋找她想洗的衣服(其實都是乾淨的,但她表示這些衣服都需要清洗)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出門選衣服也是一樣,給她兩套合適的衣服選擇,她會要求自己搭配出第三套。
實際操作起來,我們會發現:我們設置了啟動程序,孩子卻不是執行程序的機器,甚至很多時候,越是放手讓孩子做,孩子就越有主見,也越讓事態失控;反而是讓孩子在邊上玩,家長自己動手做時,一切看起來更順利,因為孩子既也沒有意見也不會反抗,我們分分鐘就把事情都解決了。
我想,無數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一件件小事中,從(1)到了(2)。
可是癥結就在這。為什麼說養育孩子難?如果人人都做得到,那還有什麼難?
核心的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為了孩子,承擔風險和後果?
想培養出獨立、能為自己負責的孩子,我們就要首先做好「收拾爛攤子」的準備。
我們的父母最難接受,也最不願意承認的事實就是:
在很大概率上,我們的孩子終究會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未必可以獲得世俗的成功,但是,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努力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那一點。
用凱叔的話說:
哪怕一點小技能和別人不一樣,這點小技能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人生成長道路上唯一的信心來源。
因為大家一想到他,就馬上能反應出,他就是特別喜歡漫畫/春聯寫得很棒/很小就會烹飪/手工很強……的孩子啊。
我們現在說,很多孩子缺乏自己的存在感,包括很多大人也一樣,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著。
大人尚且會因為責任而堅持,孩子呢?當他們受到挫折,又發現自己一無是處,這個世界似乎一點兒也不需要他們時,他們會作何感想?不要一味地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越來越殘酷,這些殘酷越來越明顯,孩子的衣食住行沒有問題,但精神上所承受的壓力,遠遠超過我們自己當年。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和這個世界的連結——那就是他與眾不同的熱愛。
然而,有時候很可悲的事情是:並不是家長沒有發現孩子的熱愛,而是家長不贊同孩子的熱愛。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在我身邊就有兩個相反的例子。
鄰居家的妹妹,從小喜歡鋼琴和美聲,是個大咧咧的單純女孩,學習成績很一般,一方面因為是對語數外的學習沒多大興趣,一方面是因為打小就超級馬大哈。按音樂老師的說法,這孩子對音樂有天賦,可以深造,然而她的父親卻認為:「音樂最多只能當成愛好,不能作為正經事業。」
因為成績一般,女孩只考上了普通大專,學「有用」的工商管理專業,之後,她的父親重金送她出國留學,研究生專業是「每個單位都需要的,女孩子最適合的」——財務。
我很難想像成天哈哈笑、做事大咧咧的她,未來對著密密麻麻的報表的人生,會是如何。
另一個孩子,是朋友親戚家的男孩,從小也不愛學習,但因為手工做得好,他的父母送他去職業技校,學習製作模型。畢業後,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一位牙醫,開始幫忙做牙齒模型。現在,他和這位朋友合開牙醫診所,有自由、有不錯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過得很充實、幸福。
如果讓你來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
360行,行行出狀元。在信息如此發達,競爭如此白熱化、同質化的今天,你還在為孩子規劃「更容易成功」的道路嗎?
做父母,真心不易。
最難的,就是不忘初心—— 放手,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附:想看具體訪談的朋友,可以看下面兩個連結。
http://www.xdf.cn/redian/201911/10995628.html
http://www.xdf.cn/redian/201911/10994162.html
我是HR媽媽安心,專注孩子潛能開發,歡迎留言討論,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