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施洋現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他畢業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師從汪玉凱教授,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2002年起,他開始專注於電子政務研究,參與過多項國家電子政務政策、規劃的起草和研究,可謂見證了我國電子政務近十餘年的發展歷程。
大數據助力政府網站轉型
從2011年5月起,於施洋所帶領的團隊從以往主要關注的電子政務政策和規劃研究領域「華麗轉身」,以事企合作創新方式成立了國家信息中心網絡政府研究中心,開始專注於政務網站大數據分析。
這一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政府網站大數據中心。2014年2月,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改版的大數據分析和欄目規劃、頁面設計就由該團隊完成。
回顧這一轉變時,於施洋坦陳,他本科學經濟學、碩士學金融,博士學行政管理,可以說都跟信息技術、數據科學無關。但當時就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他毅然放棄了「高大上」的戰略和政策研究,而帶領團隊扎到數據分析這個專業領域。
於施洋認為,網絡的快速普及,意味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人文基礎正發生根本性變化。網際網路不斷進化,政府網站卻後知後覺。政府網站無法為網民提供有效服務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政府主觀想像出來的服務供給和網民實際需求之間的嚴重錯配。
他認為,政府網站未來將有「三大轉變」:從「知曉式」被動信息發布,向「回應式」主動公開轉變;從「單向式」表達,向「融入式」參與決策轉變;從「形式化」在線服務,向「實質性」網上辦事轉變。
而這一切轉變發生的基礎,就是大數據。
政務大數據從網際網路上突破
2015年2月,於施洋又有了新任命:國家發改委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中心執行副主任,這是他職業生涯的又一次轉變。
談到這段經歷,於施洋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政務大數據發展大致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由內而外,先佔領「大城市」的直達式路徑,先以政務信息共享、公開為主,再與網際網路海量數據結合;另一條是由外而內,「農村包圍城市」的迂迴式策略,先以挖掘網際網路上免費、公開的數據為主,再向政府內部走。從過去一段時間實踐看,第一條路線看似更直接,但並不好走、風險很高;而第二條路雖然看似「捨近求遠」,但實際上卻是另闢蹊徑、別有洞天。
研究表明,2011年全球數據總量約1.8ZB,到2020年則將激增到40ZB,這其中文本、圖片、音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佔比將達到75%,而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數據並不由政府產生,也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在網際網路、物聯網。
那麼,完全基於網際網路上開放、公開的數據,是否可以直接建立一套國民經濟運行的非統計監測預測和決策支持體系呢?基於這樣的考慮,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成立了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在中央各部委裡首提建設大數據專門機構,還批准建設專項,成立了超100人的專業團隊。
實際上,從一開始,「網際網路思維」就深扎於「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中心」。
一方面,強調用開放、合作、創新、共享的思路來建設大數據中心,而不是一上來就悶起頭在政府內部去推信息共享。過去一年,這個機構探索性地開展了基於網際網路非統計數據的宏觀經濟監測、預測研究和分析工作,研發了網民經濟信心指數、重點消費領域需求指數等十多個指數,在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開展國民經濟運行監測預測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支撐宏觀決策的全新路徑。
另一方面,強調真正做到問題導向、應用為先、機制創新。201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決定建設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中心,兩天後,他們的第1期分析報告就報送上去了。截至目前,他所帶領的團隊圍繞經濟監測、形勢分析和政策評價,編寫完成了140多期大數據分析報告,處理有效數據條數超3000億條。
事業單位與企業合作的PPP模式,是一種機制創新。於施洋說,教訓太多了,技術、需求瞬息萬變,如果還像以前那樣,用1-2年立項、再用1年建設,然後才考慮利用系統開展工作,那麼,等大數據系統建成之時,需求已變化、技術早就過時。
實際上,在從「外圍」網際網路入手的同時,近期他的團隊已經開始在稅務、工商、生態等領域逐步深入到政府業務數據之中,實現了由外而內的突破。
走出國門建大數據中心
2015年底,於施洋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又接受了一個新的使命,組建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這是全新的任務,於施洋透露,在領任務之初,他們曾經做過調研,發現「一帶一路」沿線60多國一共有40多種官方語言,建立一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據採集、分析和決策支持體系,光是跨語言翻譯問題就是一道過不去的坎。
面對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團隊依然沿用了在發改委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中心時採用的事企合作、廣泛整合各方資源的模式,快速啟動了「一帶一路」國別資料庫和大數據綜合服務門戶建設;並與海南、新疆、福建等地方政府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大數據應用工作。此外,「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還與哈薩克斯坦政府初步達成協議,計劃在哈薩克斯坦首都建設中亞「一帶一路」大數據區域分中心。後續還會在斯裡蘭卡、馬來西亞等地建設分中心,最終形成一個全球化、多節點的大數據採集分析應用體系。
在一篇研究論文中,於施洋寫道,大數據之「大」,不僅僅在於其容量之大、類型之多,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數據創造更大的公共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把大數轉化成為有決策參考價值的小數據,才是它 最後的、最終的歸宿。」
?對話於施洋:
頻道:職業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麼?
於施洋:2014年11月底的一天,我的主管領導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杜平同志召集大數據業務骨幹開了一個會。在會議上杜主任傳達了發改委徐紹史主任的三句話,大意分別是:第一句,大數據是大機遇,是未來國家信息中心的核心業務之一;第二句,大數據是國家發改委機關定位轉型的重要抓手,要真抓實幹;第三句,指示我們圍繞發改委核心工作制訂建立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的非統計宏觀決策支持休系的總體方案。現在回過頭看,這些論斷和指示都是前瞻性的、戰略性的,對於我們這些年青人是很大的鼓勵。從那天開始,我們這個團隊在大數據支撐宏觀決策領域正式起航。
頻道:關於大數據,您正在進行的工作是什麼?
於施洋:我在大數據領域的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4年底,主要是通過網民訪問行為大數據分析幫助政府網站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第二個階段是從2014年底到現在,重點是利用網際網路數據建立國民經濟運行的非統計監測預測和決策支持體系,我們在數據匯聚、數據模型、數據可視化等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第三個階段,就是未來兩到三年,把網際網路數據和政府業務數據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大數據在決策、監管、服務等各個領域的應用。
頻道:對於大數據的未來,尤其是您正在從事的領域有什麼樣的展望?
於施洋:大數據在政府中的應用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我認為,從過去五年的工作實踐看,未來政府大數據應用有兩個方面需要突破:一是機制創新,現行的電子政務建設、管理和運維機制與大數據工作特性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機制問題不解決、不突破,大數據就可能走電子政務的老路,失敗率甚至可能更高。二是人才培育,人才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政府大數據應用的首要瓶頸。我覺得在人才和知識的儲備上,在人才的使用和激勵上,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培養既懂大數據、又懂政府業務的人才,是個大課題。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