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Hewie Jiang 阿爾法醫學英語 昨天
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母語是漢語,中國醫學生的專業課程與學科教材也都是使用漢語。美國、歐洲憑藉幾百年來積累的科技創新優勢使英語成為醫學的世界通用語言。在當今世界,熟練掌握英語就意味著更容易接收前沿醫學信息,繼而提高自己的臨床與科研水平。所以無論是醫療機構在招聘醫師還是各醫學院校在招錄研究生時,英語水平都是考察人才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考研複試作為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察考生英語水平的重要環節。考察主要分為general English 和medical English 兩大部分。general English即通用英語,是為了測試考生的日常口語表達水平,通常要求考生用英文做簡短的自我介紹或回答老師的提問。
medical English即醫學英語,這部分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要求翻譯本專業的英文文獻。這篇文獻一般為生物醫學科普類文章或者本專業熱點研究領域的綜述。第二類則考察本專業的英文名詞解釋。比如你報考的專業是神經外科,可能會在試卷上或者隨機抽題要求你寫/說出astrocytoma的中文含義並作名詞解釋。
第一類對於考生的醫學英語水平要求較高,第二類可能免去翻譯英文文獻之苦,但更側重考察專業知識。無論是第一類還是第二類考察方式,我認為複試中醫學英語的準備工作都可以依照識專業詞彙、讀英文文獻、譯英文文獻這三個步驟來進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這三個步驟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可同時進行、相互促進的。
一、識專業詞彙
醫學英語詞彙包括與你所報考專業相關的解剖學、診斷學、症狀學、治療學詞彙等。比如你學習呼吸內科的醫學英語詞彙,就需要掌握像bronchus(支氣管)、pulmonary alveoli(肺泡)、asthma(哮喘)、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肺動脈高壓)、oxyhemoglobin saturation(血氧飽和度)、respiratory failure(呼吸衰竭)、cyanosis(發紺)、bronchoscope(支氣管鏡)等詞彙。比如你學習普通外科,像hepatic duct(肝膽管)、duodenum(十二指腸)、cholecystitis(膽囊炎)、bilirubin(膽紅素)、hematochezia(便血)、ascites(腹水)、cholangiotomy(膽管切開術)這些詞彙則是必須要掌握的。另外本專業熱點領域的科學研究類詞彙也需要掌握,例如autophagy(細胞自噬)、lymphocyte exhaustion(淋巴細胞衰竭)、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模式識別受體)等。
我們掌握這些詞彙的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①熟悉詞根詞綴。
醫學詞彙構詞的核心包括root(詞根)、prefix(前綴)、suffix(後綴)這三大構詞元素。比如-itis表示「炎」,arter-表示「動脈」,fibr-表示「纖維」。掌握詞根詞綴會讓我們記憶醫學英語詞彙的過程事半功倍。
②熟記中文含義。
在熟悉詞根詞綴的基礎上記憶詞彙中文含義就簡單多了。記住一個詞綴往往能記住一系列的多個單詞。我們要做到看見中文會寫英文,看到英文能想起中文含義。
③掌握詞彙發音。
醫學英語詞彙的音節普遍較多,這給我們掌握髮音帶來了一定困難。不過醫學英語詞彙發音規則基本符合英語詞彙的整體發音規律。只要你敢開口、刻苦練習,就一定可以熟練掌握醫學英語詞彙的讀音。
二、讀英文文獻
在練習讀英文文獻之前首先要知道如何搜尋到適合自己練習的文獻材料。我在這裡給大家兩個小tips。第一個是在Lancet、NEJM、Nature這些醫學界國際頂刊裡檢索自己感興趣的關鍵詞,下載影響因子較高且篇幅較短的review或scientific report 。第二個是查找報考專業這一領域的國際頂刊中的guideline、opinion或者review。筆者報考的是重症醫學方向的研究生,所以在準備複試的時候經常瀏覽的就是Critical Care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CM、Chest這三大重症領域頂刊的文章。
在查找好文獻之後,我們就要開始讀文獻。在閱讀一篇文獻之前,我們可以迅速瀏覽下abstract,對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做到心裡有數。如果一篇review篇幅較長也可以拆分為幾部分來閱讀。你可以「眼讀」(read silently) 也可以「口讀」(read loudly),更可以逐詞精讀以補充專業詞彙。大量閱讀不僅可以訓練快速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還可以積累學術論文中的習慣性表達。比如To confirm our observations, we further investigated----、From A to B, 496 patients were enrolled consecutively、We speculate that such approaches will have wide-ranging effects and could represent a major advance in the field of --等。熟悉這些常用的表達會是下一步翻譯英文文獻的基礎。
三、譯英文文獻
國內不同醫學院校對翻譯英文文獻這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部分院校在複試時仍安排筆試,可能會要求你筆譯一段英文文獻,一些高校則是在考研複試現場要求你朗讀文獻並直接視譯。筆者認為第二種考察情形難度較大一些,接下來著重介紹。視譯與傳統的筆譯不同,沒有充裕的時間反覆斟酌調整英文語句的結構。視譯首先應該遵循的原則就是「依序順譯」,即譯文與原文語序基本一致。例如We held a meeting last night at the principal's office這一句話。譯文1為:昨天晚上我們在校長辦公室開了個會。譯文2是:我們開了個會,時間是昨天晚上,地點在校長辦公室。顯然譯文2就遵循了順譯原則且傳達出了原文的意義。
視譯中第二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將一個整句劃分為多個意群。英文多長句,多介詞結構,多從句,很難在短時間內一眼看懂句意並譯出。所以我們在視譯過程就需要以意群為單位進行翻譯。何謂意群?它是一目可及的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且能夠與前後視譯單位靈活銜接的句子成分。我們在視譯中進行的第三步驟就是銜接,即在不改變意群順序的前提下,換一種方式將句意表達出來。銜接是最終決定視譯成敗的關鍵因素。意群只是一堆散落的珍珠,視譯如繩串珠。銜接不好只會讓讓聽者不知所云,銜接得好才是一串完整的手鍊。關於視譯的知識與技巧還有很多,筆者在這方面並非專業人士。想要系統提高自己視譯水平的同學可以閱讀外研社出版的《英漢視譯》《視譯基礎》等書籍深入進行學習。
我一直很喜歡阿爾法醫學英語電子書封面的那句話:「世界本沒有牆,只要你開眼」。英語對於我們所熱愛的醫學而言如車之輪、鳥之翼,助力我們到達想去往的遠方。我們衷心地希望我們的文章能對你的醫學英語學習有所啟發、有所幫助,也期待你進步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