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生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你掌握的知識

2020-12-17 36氪

編者按:我們的思維模式會逐漸固化,要想有所改變,改變思維模式才是唯一有效的辦法。本文作者Zat Rana,本文作者It’s Not What You Know, It’s How You Think。

圖片:Gerd Altmann/Pixabay

已故歷史學家Will Durant和Ariel Durant花了四十年的時間研究、編纂和撰寫西方文明史。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成果——《The Complete Story of Civilization》——字數高達幾百萬,總頁數超過8800頁,一共有11本書。

在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後,他們又承擔了一項可能更艱巨的任務:將他們所學到的全部只是濃縮為一本100頁的書《The Lessons of History》。毫無疑問,這次濃縮一定全是乾貨。

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Durant夫婦致力於發現和總結它們。然而,他們的本質觀點可以用那本濃縮的書中的一句話來概括:

唯一真正的革命是思想的啟蒙和品格的提高,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學家和智者,真正被解放的人是每一個個體。

Durant夫婦認為,儘管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但除非我們正視自己的思想,否則真正的改變不會發生。

我們的思想在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從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到我們如何理解意義、價值和目的,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一切。Durant夫婦畢生致力於通過傳授信息——主要是歷史和哲學——來提高普通人的這種能力。

但是信息本身並不能使我們更富有思維。我們還必須理解和更新大腦處理這些信息的方式。

我們的思維會被習慣所制約

基於心理學文獻,一些思想家將我們形成習慣的方式模擬為一個簡單的循環:觸發器,依賴路徑和獎勵。我們日常看到的一些東西實現觸發,觸發機制引起我們在日常環境中基於過去的活動而內化的依賴路徑,最後,獎勵強化了我們的日常行為。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這一點,你會發現它基本是正確的。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養成的習慣可以確保我們在熟悉的情況出現時不去思考該做什麼,以便節約能量。

說到思維,關於思維是如何產生的還沒有具體的理論。然而,我們知道思維在促進我們與信息的互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就像我們形成了與環境相關的行動習慣一樣,我們也形成了思考世界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開始熟悉自己周圍的情況,然後內化這些情況——就好比我們那些習慣——以便我們將來可以不用思考直接行動。通常,如果某種模式在我們的思維習慣中持續存在,這就意味著它在某種意義上是有價值的。但只有當我們將這種模式應用於正確的信息時,情況才會如此。

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大腦被困在這些思維習慣的循環中,傾向於從單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我們的大腦在某個情境中學習了一些東西,但是會錯誤地將其應用到其他情境中,混淆了導致常規思維的觸發因素。

當然,我們都有能力克服這種情況。要想好好思考,我們就必須意識到思維定式的局限性,不要讓它們限制我們。

讓思維模式多樣化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迎接著不同的挑戰。沒有誰的想法會完全相同,因為沒有誰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事實上,思維模式的不同(主要是由我們的思維習慣產生的)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性格各異的你我,以及我們的主觀體驗。

Durant夫婦的想法是,儘管歷史上有相當多的外部變化,但如果我們不根據客觀的外部環境調整我們內在的主觀體驗,這些變化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區別。我們的主觀體驗是有限的,用它——以及創造它的思維模式——來作為理解世界的基礎是有限的,它會把我們引向錯誤的方向。

從本質上說,思維模式是我們將現實世界的各個方面聯繫起來的一種經驗法則。考慮到這一現實的複雜性,我們訓練過的思維模式越多樣化——相關的觸發器越精細——我們就越能準確地與周圍的信息進行交互。

因為思維模式產生於我們對經驗的反應,所以培養多樣化思維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新的經驗和經歷。我們可以通過書本,陌生的環境,甚至是假想的思維遊戲來做到這一點。

除非是因為極端原因,當我們努力解決問題或缺乏滿足感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目前的思維模式並不適合這份工作。相反,我們必須重塑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手頭的問題。

我們怎麼思考真的很重要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開始理解現實,逐漸知道什麼樣的食物有好處,逐漸學會避免痛苦的事情,逐漸開始依戀那些能照顧我們的人。時間越來越長,我們逐漸區分了身邊不同的物體,以及我們作為主體如何與它們互動。

我們的大腦讓這個過程得以繼續下去。它形成了行動習慣和思維習慣,並將其嵌入到我們的潛意識中以減少認知負荷。

但問題在於,我們很容易陷入思維習慣的循環,無法準確地評估手頭的情況。所以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使我們的思維模式多樣化。當我們陷入一種不匹配的思維模式時,我們必須學會識別,然後在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聯繫。

要是覺得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轉變思維模式的辦法去解決,那未免視角有點過於微觀,但是Durant夫婦在歷史研究中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比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更重要。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思維決定命運: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易「贏」得人生!
    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是孩子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耳濡目染,不斷接受批判性思維教育逐漸獲得的能力。學會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成才至關重要,學會"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易"贏"得人生!那麼究竟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 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
    如果某個地方只有你一個人,豈不是意味著這裡所有的機會都只是屬於你一個人嗎?變換思維,將使你的人生有更亮麗的風景。要想獲得命運的垂青,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另闢蹊徑,懂得變換你的「思考帽」。「一個人能飛多高,不是由其自身其他因素決定的,而是受自己的思維(態度)制約。」從一定程度上說,人只能被自己造就,不能被別人、被社會造就。
  • 決定人生高度和生活質量的,往往是思維方式
    不同的思維方式,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你有怎樣的格局,就會有怎樣的結局。停止抱怨、幽默地看待人生、勇於直面問題…很多時候只需想開點,換一種思維方式,天地可能更開闊。心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做一個溫暖的人,停止抱怨,淺淺笑,輕輕愛。多換位思考,勇於面對問題,總有解決方案。一切問題,最終都是時間問題。
  • 《天道》:決定你的人生高低,不是金錢,而是布局的思維方式
    經過丁元英的周密思考後,他決定把王廟村扶貧的格律詩布局模式定位並非以出售音響產品賺取盈利,而是炒作格律詩這個品牌,最後格律詩這個公司要麼託管,要麼轉讓,要麼逼迫對手與自己合作!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神話,所謂的神話也只是常人的思維所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經過我們對丁元英的逆向思維進行剖析後,你會發現他其實沒有任何的花招,而且是事實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但是在不懂的人眼裡,這一切就好似走了不尋常之路,成為心中的一個神話!
  • 《終身成長》告訴你,不同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人生走向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人的才能是可以發展的,這種信念給人們帶來了學習的激情,當你有時間提升自己的時候,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一遍遍去證明自己傑出,為什麼要掩飾不足而不是去改變它們?為什麼不去運擇可以提高自己的事來做呢?即使是事情發展不順利,也要擁有想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 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你的格局
    文 | 飯飯 · 主播 | 楊槍槍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你的格局.mp300:00來自有書共讀春節期間,由小鮮肉劉昊然主演的電影《唐人街探案2》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成績。但帶給他這些成績的,不僅僅是天賦,還有他自己摸索到的思維導圖記憶方式。17歲時,申一帆以傲人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加入了武漢大學的記憶協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大腦的秘密。
  • 五大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面對人生。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結果也會截然不同。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跟大家分享五個思維模式,讓你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從容。
  • 思維決定命運,人類有這些思維方式,你是哪一種呢?
    而創新思維是創新的主導因素,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思維決定命運。人類世界有許多人類共同體,每個人類共同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大致可分為十類。 1.發散思維:它是一種由想像力和創造力主導的思維,不受環境格局的限制,能創造出環境格局之外的事物。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
  • 學會這種思維,能讓你快速掌握新知識!
    如果我們想搭上快車道,快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相當重要,比如自媒體,當老一代的人還在質疑,緩慢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習能力強的人早已通過自媒體富了一波。如果你想變富,想要生活方方面面都變得更好,有必要掌握快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要習得這種能力,其實只要掌握一種思維,90%的新知識你都能快速習得,這種思維便是攻略思維。
  • 心理學: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來不是智商,而是這三種思維方式
    一個人的一生命運的走嚮往往來自我們內在的潛意識,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而潛意識又與什麼息息相關,可以說潛意識來自我們內在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決定我們人生並不是智商,也不是學識,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往往來自我們深處這些思維意識,它才是我們命運的推手。
  • 稻盛和夫:你思維的方式決定你人生的方向,請牢記這2種思維
    稻盛和夫從一個家境貧寒,到最後成為「經營之聖」離不開他的思維方式,而想要改變人生的方向,不想繼續窮下去,一定要先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謹記這兩種思維:1、停止抱怨,從改變環境的幼稚轉換到改變自己的成熟>人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這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敢於挑戰的心,我們總會看到一些人在遇到困難就抱怨說「我怎麼那麼倒黴」其實這也是一種常態,畢竟誰也不是聖人。
  • 四個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思維模式三承認自己無知,才能突破局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總是持有一種「已知論」,認為自己在某一個領域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那我們往往就會表現得傲慢和自負,甚至愚昧無知。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
  • 《終身學習》:掌握這6個知識維度,掃除你的知識焦慮
    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是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從而選擇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恐懼壓力而產生焦慮,導致睡眠障礙。將自己的懶惰強加到工作中,以加班或上班累而不運動。生病了依賴藥物治療,而不是關注日常的養生。身體受這些思維和心態的影響,行動相應發生巨大的改變。
  • 心態決定命運:國外學校都在培養的「成長型思維」,得讓孩子掌握
    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面對同一個困難,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思維,而不同的思維決定不同的心態,所採取的行動截然不同,從而導致不一樣的結果。這個觀點涵蓋了一個風靡全球的教育理念: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又被稱為"成長型心智"。最早的提出者是美感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提出的。
  • 哲思| 你提問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但可能大家沒有意識到,真正改變他們的並不是這句話,而是「提問的方式」。前者消極、後者積極;前者局限於情緒的發洩,後者聚焦於自我的提升。很多人總是瘋狂地想尋找最正確的答案,卻不知道如果自己的問題本來就是錯誤的,你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可以說,你提問的方式,真正決定了你的一生。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就像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
  • 再看《天道》: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不是機遇,而是思維方式
    生生不息,什麼才是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關鍵因素,有人說,聰明就是情商,也有人說,努力就是毅力,還有人說,出身家庭,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解釋,但最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男主角丁元英,由著名演員王志文飾演,是一位生意人,有著常人無法想像的洞察力和決斷力,除此之外,更讓他的格局與眾不同的是他意想不到的思維方式。而丁元英自己則是在德國金融機構的幫助下,來到中國,通過各種灰色手段獲取巨額資金,但時間越長,丁元英越意識到這件事的危害性,於是決定退出。不過,公司高層並不贊成他突然終止計劃。
  • 人生的思維格局,最終決定了人生結局
    制定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能夠幫助你正確認識自己;同時,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快速推進,你的人生會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走上發展的快車道。這個世界上,總有人選擇開始簡單的事情。雖然開始是「寬門」,但會發現,到後面競爭者擠滿了道路,越來越難。而另一些人,會選擇開始很難的事情,雖然開始是「窄門」,看上去荊棘密布,但一旦披荊斬棘跨過去,海闊天空。
  • 四種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3戰術性思維有戰術性思維的人,他們有一定地統籌協調能力,也有相對高效的工作方法,還有良好的執行力,他們在工作中可以遊刃有餘,但缺乏大局觀和整體方向感。戰術性思維可以在短期內獲利,但往往會制約其長遠的發展,戰術性思維在企業戰略或人生規劃的制定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4戰略性思維有戰略性思維的人,他們有良好的大局觀和前瞻性,在整體方向上把握得非常準確,他們不注重細枝末節的東西。
  • 稻盛和夫: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方向,迷茫無助時,牢記這3種思維
    也就是這段歲月讓稻盛明白,人生當中,所有的遭遇,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心不喚則物不至。如果要想徹底改變人生的方向,首先就要改變思維方式。稻盛和夫說過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方向,當我們迷茫無助時,要牢記這3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