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偉賓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成利軍)人人都知道黃河水是渾的,但在位於濟源與洛陽之間的幾十公裡河段,卻因為有了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黃河水非常清澈,為兩岸的工業發展、農業灌溉以及人畜飲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
如何保護好這清清的黃河水?12月18日,記者從濟源了解到,他們的做法是在小浪底水庫中同時「收魚」和「放魚」。
濟源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原淵介紹,「收魚」就是將容易汙染水庫水質的網箱養魚全部收起,「放魚」就是往水庫中科學投放具有淨化水質功能的鰱魚等魚苗。
記者了解到,1999年小浪底水利樞紐下閘蓄水後,在大壩上方的濟源、洛陽兩岸形成了270多平方公裡的浩瀚水面。濟源沿黃不少農民因地制宜,在庫區中發展網箱養魚。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投放到水中的大量養殖飼料及產生的養殖糞便,越來越影響到小浪底水庫乃至下遊的水質安全。
為了保護好黃河水質,濟源痛下決心,一方面加大力度往庫區投放具有淨化水質功能的鰱魚、鱅魚等魚苗,另一方面從2017年開始拆除網箱養魚,僅用3個月時間,就將小浪底庫區(濟源段)內的1萬餘個養殖網箱全部拆除。在這「一加一減」之間,濟源實現了從水養魚到魚養水的轉變,也守護了小浪底水庫的一泓清水。
「你看,春天投放的鰱魚苗,到現在每條增重約0.5公斤。」在黃河小浪底桐樹嶺碼頭,原淵介紹,這些魚有的喜歡吃水藻,有的喜歡吃浮遊生物,可以消化掉很多水中的有機質,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
目前,小浪底水庫的水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十餘年來,黃河濟源段水質常年定性評價為「優」,如今吸引了鄭州、新鄉甚至山西等地的遊客來此野營度假,當年收起網箱的漁民,現在又順勢而為變換思路,開起了農家樂和鄉村賓館。
清清黃河水重新成為村民的「搖錢樹」,黃河岸邊的村民們常常自發地巡河護河、撿拾垃圾、舉報濫捕偷排行為。該市大峪鎮大奎嶺村黨支部書記宋文忠說:「同樣是靠水吃水,但換一種『吃法』,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記者看到,雖然時值隆冬,但小浪底庫區山光水色,白鷺翩飛,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