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獨臂小朋友晴晴單手包餃子的視頻在網上悄悄走紅了。
視頻中,小姑娘用一隻手熟練地包著餃子,速度也非常快。除了包餃子,小姑娘還會做針線活,洗鞋子、寫作業、輪滑……其他孩子能做的事,她一樣也不落下。
媽媽說,小姑娘從出生時就缺了一隻胳膊,但是她從來沒覺得孩子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正常孩子能做到的事,小姑娘幾乎都能做到。
和小姑娘強大的自理能力相比,我更感動的是她燦爛溫暖的笑容,就像午後的陽光一樣把人暖化。
孩子的表情是最騙不了人的,這樣的燦爛笑容,就算正常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夠擁有。所以,晴晴小朋友,一定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挺幸福的吧。
有人說,好棒,對於病孩和殘孩,最怕的就是動不動就抱著孩子哭,說孩子命苦,什麼都不讓孩子做,還認為所有人都該遷就孩子。
相比之下,晴晴的媽媽就做得非常好,她用她的樂觀心態,感染著女兒,讓女兒活成了正常孩子的模樣:學習成績、生活自理能力樣樣不差,甚至比正常孩子還要陽光燦爛。
遇到這樣的父母,真的是我們一輩子求之不得的幸運。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指出,孩子在出生後的6年,也就是在孩子6歲結束以前,撫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不僅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甚至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也就是說,在孩子生命早期的前6年,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正能量媽媽,又該如何培養出一個樂觀向上的孩子呢?
兒子班裡有一位孩子8月31號出生的小朋友。因為年齡最小,他的媽媽幾乎每天都在群裡「麻煩」老師:
「老師,麻煩你多問問我們家寶寶要不要上廁所,我怕他自己說。」
「老師,麻煩你讓我們家寶寶多喝點水,我怕他不會自己喝。」
他的兒子,雖然比班裡的其他孩子小几個月,但是長得高高壯壯,看上去一點都不弱小,但是卻表現得特別膽小。
甚至玩滑滑梯,他也只是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媽媽說我是班裡最小的寶寶,我怕高。
「最小的寶寶」這個標籤,仿佛就像魔咒一般困擾著孩子,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怕磕著怕摔跤怕滑倒,沒辦法放開手腳。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翁格瑪麗效應」,講的是一個長相一般的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她的家人為了增強她的信心,每個人都從旁鼓勵她,誇獎她「你真美」。
從此以後,女孩真的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
最為神奇的是,因為有信心,女孩子真的越長越漂亮。
把孩子視為弱小者、看做被同情的對象,就等於對孩子進行了角色重塑,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和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機會,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了。
連基本的自信都沒有,何來的樂觀呢?
很早之前我就讀過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位老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賣雨傘,一個兒子賣布的。每到下雨天,老人就憂愁賣布的兒子,染好的布怎麼曬得幹呢?每到晴天,老人又擔心賣傘的兒子,誰來買傘呢?
因此,老人家每天憂心忡忡,天天焦慮、煩躁。
後來,有一位高人點撥了老人:你看,下雨天雨傘店生意就好了,大晴天布店的生意就好了,天天都是好事,多好啊。
豁然開朗的老人,於是每天都很開心。
你看,同一件事情,開心與不開心,就在一念之間。
負面思維的可怕在於,它會阻礙我們變得更好,而且我們還不自知。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想,嶄新的思維就能完全更新我們的生活體驗。
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媽媽,他們總是以犧牲者的心態自居,甚至甩著臉色給孩子看,給老公看:
「都是為了你,我才沒辦法出去工作。」
「你太不懂事了,不會體諒我的辛苦!」
「你要是再哭,我就不帶你了!」
奇怪,生下這個孩子,你跟孩子商量過嗎?孩子何其無辜啊!
在你充滿抱怨的生活裡,孩子成了你宣洩情緒的垃圾桶,慢慢地不再笑,慢慢地學著懂事,學變得敏感,學會討好,也慢慢地變成了最大的犧牲品。
所以,想讓孩子快樂,媽媽首先得讓自己快樂:孩子並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尊重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保留一絲領地,想放假時就去放假,想獨處時就把孩子交給別人暫時看管一會,讓自己活得充盈,只有你自己發自內心地快樂了,孩子受到感染,才會更快樂。
而一個忽略自己需求和感受的媽媽,她的情緒就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崩潰。
育人先育己,願我們都能做個快樂的媽媽,這才是我們能到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