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直播帶貨」、自主創業,現在的職校學生這麼學電商)
電商專業是「邊實踐邊發展」的學科,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應更靈活,但要注意理論學習不足可能會限制學生發展。
新京報訊(記者 馬瑾倩)今年,「直播帶貨」漸成風潮,在剛剛過去的「雙11」,僅一家電商平臺數據,直播成交額近200億元。
今年「雙11」期間,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平臺創業銷售額超五千萬元,電商銷售業績將納入學生期末考核標準。記者發現,在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電商專業,「直播帶貨」等電商銷售新趨勢正逐漸成為課程內容和實踐方向。同時,這些院校還在面向就業創業的課程上進行實踐探索。
武漢大學電子商務專業博士生導師張李義認為,電商專業是一個「邊實踐邊發展」的學科,職業院校培養的電子商務人才偏重一線就業,課程設置應當更加靈活,但同時也要注意課程設置過於追隨熱點、系統理論學習不足可能會限制這類學生未來的就業前景。
「雙11」期間,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學生集中在學校創業園區進行電商平臺銷售。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直播帶貨」被引入專業課程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學生的「雙11」實踐,運用上直播功能。據該學院負責老師介紹,「雙11」期間創業園區共入駐學生500多人,通過學生自發組織、師帶生操作項目等方式進行實操。其中,僅由一名老師帶領兩名大一學生做的純直播團隊,當天銷售額達到10萬元。而不同的團隊在園區有30多個,他們大多數通過直播等方式進行推廣引流。
負責老師介紹,從10月底學生和老師就開始了進貨、上架、營銷、店面美化等工作。「雙11」期間,更是一刻不停,同學們分組倒班輪換,學校則為學生進行了「夜不歸宿」的就寢制度調整,保證實踐順利進行。
有著「網紅直播電商村」之稱的義烏市福田街道北下朱村,也成為電商專業學生實踐實習的一個重要去處。
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電商學院在與北下朱村相關企業合作,推薦部分高年級學生到新媒體公司進行一個月的實踐實習,參與直播銷售。回到學校後,他們將實踐經驗帶到「網紅直播」課上。「學生帶動學生,大家進步會非常快。」該學院老師徐曉晴說。
實踐課程佔比70%,創業平臺銷售業績成畢業條件
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要求專業(技能)課程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繫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此外,院校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佔總學時數50%以上。
記者發現,無論是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電商學院就業班,還是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實踐」都是課程中的關鍵詞。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為例,其課程內容中,實踐項目課程佔比達到70%,文化課理論課佔30%。
「創業學院建設初衷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老師介紹,隨著電商平臺發展,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會在校內就嘗試創業,為了規範指導,學校在2008年成立創業學院,對授課比例、畢業條件等進行調整。除了論文和學分,創業學院學生畢業更加重視其創業平臺業績,以及參加相關競賽成績。
談及這麼做的原因,創業學院負責老師表示,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於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院校學生理論方面能力有限,就減少填鴨式教學,通過揚長,讓他們獲得社會價值。
接下來的「雙12」,學校還會進行相關實踐銷售,電商直播仍會是銷售方式之一。負責老師表示,將在「雙11」基礎上,增加一百到兩百個新生,體驗高峰期的銷售場面。
規範:曾有人「打擦邊球」,增加電商法教學內容
近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網絡直播促銷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可以幫助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打開產品銷路。同時,必須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將繼續同有關部門一道,推動電子商務的規範化發展。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負責老師坦言,在2008年學生電商平臺創業初期,曾經出現過誠信銷售問題,存在「打擦邊球」行為,甚至產生較為惡劣的影響,「學生參與創業就完全是商業行為,學校不能事事兜底,也要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學生作出相應賠償和接受處罰」。
負責老師介紹,誠信銷售是每屆學生都要學的內容。今年1月1日起,《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也新增為教學內容。同時,學校邀請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來到創業園區,介紹市場主體行為規範。
銷售貨品質量方面,學生也曾經遇到供貨企業貨不對板、收錢不發貨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學校會幫助學生進行維權,與企業協調解決。」負責老師表示,實踐本身就是邊學邊做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甚至銷售旺季有學生因貨品質量問題被投訴後封店」。發生這種情況時,學生的考核成績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學校也不會因此對學生一票否決,而是幫助學生找到問題,重新開始。
該老師強調,職業學院的教育不同於培訓班,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將更加細化為農村電商、跨境電商、新媒體運營、網店運營、直播銷售等不同方向。同時,學院將進一步進行學生創業行為規範,加強《電子商務法》普及。
專家:專業課程設置應警惕盲目跟風
武漢大學電子商務專業博士生導師張李義認為,電商數量日益龐大,對於一線工作者的就業需求量就大,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為此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常常工作不久就會遇到職業瓶頸,這與職業院校學生理論課程不足或許有一定關係。
「根據學歷專業劃分,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不同類型,有更加偏向技術和管理的高校培養方向,也有職業院校的實操型人才,不同類型相互補充形成完整的電子商務人才體系。」張李義說,從就業方向上來講,職業院校學生更偏向於運營、物流、倉儲等一線工作。
就業導向的需求,使得職業院校更加注重實踐,這對他們的課程安排也就要求更加靈活,跟隨企業需求和發展趨勢。但目前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且大多數校內老師在實踐方面經驗往往不足。
張李義表示,在現實中接觸到的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常常在入職初期就業創業比較順利,但很快就遇到自己的職業瓶頸,他認為這與職業院校學生理論課程不足或許有一定關係。「學生在學校期間應當對理論政策有一定了解,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在進入職場後可通過不斷學習進一步讓自己獲得發展。」
而在教學安排上,張李義認為,由於面向就業,部分職業院校存在盲目跟風跟熱點的問題,沒有成體系的教學安排,也是學生「後勁不足」的重要原因。他表示,電子商務是一個邊實踐邊摸索的專業,4G到來,為電商發展帶來了社交化電商直播的商業模式,但5G已經來了,又將為電商發展帶來什麼,一切還不得而知。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