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方芳)往年在北京比較少見的臭蟲,今年特別活躍。市疾控部門在8月7日發出臭蟲危害預警後,目前確認的臭蟲危害報告有34起,以人群居住密度大和環境衛生較差的場所多發。疾控部門表示,包括臭蟲、蝨子、跳蚤等有害生物都將納入本市的常態化監測,對它們給予持續關注。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曉芃介紹,在發出預警後的近20天內,已確認的臭蟲危害報告達到34起,近70%為人群居住密度大和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場所。其中,14起為外來務工人員的集體宿舍、群租房,9起為學校宿舍,5起為居民家庭、4起為酒店客房、2起為醫院,分布在海澱區、朝陽區,豐臺區、順義區、房山區、大興區、東城區、西城區和昌平區。
曾曉芃介紹,臭蟲喜歡的溫度在35℃至37℃,北京的七八月份是其活躍期。隨著天氣轉涼,臭蟲的危害預計將逐步減弱。今後,疾控部門將把臭蟲、蝨子、跳蚤等有害生物納入持續化的常態監測。目前,各級疾控中心可提供臭蟲鑑定服務,市民可將標本送至所在區縣疾控中心進行鑑定。公共衛生熱線12320、北京有害生物防制協會(電話:87269001)提供有關臭蟲防治知識、購藥和現場控制諮詢服務。目前本市已培訓了10支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可為市民提供上門有償服務。
從現在的監測情況看,本市臭蟲以散發為主,還沒有構成區域性公共衛生問題,家庭及局部區域藥物消殺效果較好,市疾控中心將持續監測臭蟲危害情況,如果發現局部區域臭蟲侵害擴大、臭蟲密度上升,將適時採取局部或全市統一控制措施。由於居民對臭蟲的基本知識了解較少,市疾控中心已經趕製了20萬份臭蟲防治知識宣傳單,近期將到社區下發。
近期,還有市民反映「蚊子秋後反撲」的問題。曾曉芃昨天介紹,目前北京蚊子總體密度已經下降,隨著天氣轉冷,蚊子將「轉戰」室內,且雌蚊將為越冬吸飽最後一口血,因此市民要注意居家防護。據了解,蚊子最適合生活的溫度是20℃到30℃,隨著天氣轉涼,室外環境的蚊子密度呈現下降趨勢。8月中旬的蚊子密度已經較8月上旬下降了7.14%。不過,室外的蚊子將大規模「轉戰」室內,因此,市民會感到屋子裡的蚊子多了起來。
雌蚊正在醞釀最後一次吸血產卵,攻擊性很強。曾曉芃說,北京地區的主要蚊種是淡色庫蚊,它們主要以成蚊形式過冬,吸足血之後趴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越冬,市民需注意防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告訴記者,今年我國廣東、雲南等南方省份流行登革熱。隨著中秋小長假和「十一」黃金周的來臨,很多市民計劃到南方去旅行,而登革熱是一種蚊媒病,即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因此,市民去南方旅行時在室內一定要注意預防蚊子叮咬。
相關新聞
手足口「主流」病毒發生變化
本報訊(記者 方芳)根據疾病部門的監測,今年導致手足口病的「主流」病毒是往年很少出現的柯薩奇CA6型病毒。這種病毒導致的手足口病例近四成病癒後會出現指甲脫落,而且皰疹不再集中於手腳,而是更多出現在胳膊、大腿、屁股等部位。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28395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6.32%;重症病例132例,比去年同期下降56.00%;聚集性疫情49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8.38%;2013年迄今尚未出現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報告,去年同期報告死亡病例4例。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體為柯薩奇CA6型病毒,其引起的手足口病臨床特點是會出現高熱、咽痛、食慾下降等症狀,約37%的病例痊癒後會出現指甲脫落,一般不累及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不容易進展為重症病例。皮疹分布更加廣泛,集中出現於上臂、大腿、臀部、口腔黏膜等部位,而出現在手、足部位的病例很少見,治癒後皰疹可留下硬痂。
根據近年手足口病的流行規律,全市報告手足口病病例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發病高峰為5月至7月,自8月開始出現快速下降趨勢,但報告病例數、重症數、聚集性疫情數仍較高。由於CA6引發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尚未完全明確,市疾控中心表示,不排除9月至10月份出現第二個流行高峰的可能。